韓士新
課外閱讀活動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它對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學能力至關重要。長期以來,由于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普遍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積極倡導書香校園行動,從而使課外閱讀真正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拓展。
一、理念轉(zhuǎn)變:從學生自讀到師生共享
小學生課外閱讀是一種自主式閱讀。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教師的推薦自行開展。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僅可以了解讀物的內(nèi)容,學到相關知識,而且可以加強語言積累,提高表達技巧,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然而,小學生課外進行的自主閱讀,由于內(nèi)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間又缺乏必要的交流,就使學生對讀物內(nèi)容的理解往往比較膚淺,缺乏對作品思想的深入挖掘、語言的品味推敲,最終影響了課外閱讀的質(zhì)量。
為此,我們必須切實轉(zhuǎn)變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理念,變學生閱讀為師生共閱,變個體自主閱讀為群體共讀共享。通過師生、生生共讀共享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共同選擇閱讀內(nèi)容,分享閱讀期待;在閱讀之中,及時交流閱讀感受,分享閱讀的快樂;在讀完之后,交流閱讀的收獲,分享閱讀的成果。通過交流分享,學習閱讀的良好方法,深化內(nèi)容的理解體驗。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借助于親子共讀的方式,讓家長通過與孩子的閱讀交流、研讀討論、品讀欣賞等方式,使大家對閱讀生活擁有共同的語言,激發(fā)孩子的讀書興趣,讓孩子們享受探求知識的愉悅,引領他們健康發(fā)展。
二、策略轉(zhuǎn)變:從關注內(nèi)容到授之以漁
小學課外閱讀調(diào)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讀課外書時只注意故事的精彩情節(jié)、人物的不同命運和事情的最終結果等內(nèi)容,往往不注意把握作品對人物的塑造、細節(jié)的刻畫和文字的運用等方法。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表層閱讀,導致了學生閱讀理解的膚淺。為此,我們應當在課外閱讀指導過程中實現(xiàn)策略的轉(zhuǎn)變,引導學生不僅關注讀物的內(nèi)容,更要掌握閱讀的方法,提升閱讀的效果。
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良好的讀書方法包括:學會在閱讀過程中使用常用的工具書;能根據(jù)閱讀材料選擇朗讀、默讀、精讀、瀏覽等不同的閱讀方式;對所讀的內(nèi)容及時進行圈、點、批、注,學習體味作者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和語言風格;撰寫讀書心得體會,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等。通過教師的指導和閱讀實踐的體會,讓學生明確閱讀一本讀物,可以抓住導讀這把閱讀全書的鑰匙,從封面、前言、作者簡介、目錄、序言讀起,通讀全書,品味語言,及時交流,記錄感受。
三、行動轉(zhuǎn)變:從閱讀積累到實踐運用
課外閱讀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相關的內(nèi)容,接受了情感熏陶,還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豐富了語言的積累,了解了表達的技巧。但是,如何將學生的閱讀所獲及時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呢?對此,我們必須變課外閱讀中條分縷析的講授和刨根究底的追問為聯(lián)系兒童生活實際的互動交流、遷移拓展。通過靈活運用,讓閱讀積累成為語文實踐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
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體會、感悟,我們可以借助于做批注、寫心得,以及文本仿寫、續(xù)寫、改寫、擴寫等方式,引導學生將讀后的收獲聯(lián)系自身實際進行運用。對于作品優(yōu)美的語段、精妙的語言、生動的對話等,引導學生通過朗誦、配音、講演等方式進行模仿練習,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四、反饋轉(zhuǎn)變:從單一檢測到多元評價
小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不僅需要加強指導,而且需要恰當?shù)脑u價。通過評價及時了解閱讀活動的情況,檢測課外閱讀的效果。然而,長期以來,以閱讀考級等為代表的單一的檢查測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我們要變課外閱讀的單一檢測為多元評價。
我們可以將課外閱讀評價與學校、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相結合,以活動來檢閱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以保持,還能深化課外閱讀的效果。如在實踐中,我們開展的“校園讀書節(jié)”活動,“好書伴我行”演講,“經(jīng)典與名篇”朗誦,讀書小報征集等一系列活動,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品嘗收獲課外閱讀成果的甜蜜。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賓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