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于1912年3月就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以后,位尊名顯,但他依然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謙虛謹慎。
一天,蔡元培閱讀《晨報》,無意讀到了一個叫胡玉縉的人寫的一篇研究孔子的文章。由于內容生動,材料豐富、翔實,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一連讀了幾遍。他一邊讀一邊想:此文寫得這樣好,其作者一定是個研究孔學的專家,而教育部剛剛組建,正需要這種有學術專長的人來任職,不妨將其聘請入部。于是,他指示下屬官員起草了一封致胡玉縉的信。
胡玉縉在當時的學術界還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他與蔡元培素昧平生,現(xiàn)在有蔡元培這樣的大人物來舉薦他,本應是感激不盡??墒?,出乎人們的預料,胡玉縉接到邀請信后,非但沒有任何感謝蔡元培的表示,還給蔡元培發(fā)出了一封抗議信,胡玉縉為何如此不近人情呢?
問題就出在信中的個別字上。信的全文是:“奉總長諭:派胡玉縉接收(教育部)典禮院事務,此諭?!卑醋置鎭砝斫猓爸I”和“派”兩個字是上級對下級而言的,包含著必須服從的意思。而胡玉縉這時并不是教育部雇員,不存在上下級關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別是“諭”字,本來是封建專制時代使用的一個“特定詞”,應該隨清朝的滅亡而廢除,現(xiàn)在竟出現(xiàn)在民國政府下文的文件中,實屬于嚴重的政治錯誤,所以胡玉縉認為這是無法容忍的。
蔡元培接到胡玉縉的信后,內心極為不安。他立即給胡玉縉復信表示歉意,信中說:“因為公務繁忙,百端待舉,對前清陋習尚未來得及討論革除,所以教育部官員便襲用了‘諭字和錯誤地使用了‘派字,責任由我來負?!辈淘嘞M窨N不要計較字句上的毛病,盡快接受聘請來教育部工作。
蔡元培因部屬擬稿用字失當,而主動承擔責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雖小,但從中折射出的律己不茍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