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明
在近現(xiàn)代,我們常說“警鐘長鳴”。警鐘一方面特指具有報警功能的響鐘,傳遞遇到危險或防范違反戒令的信號;一方面比喻引起人們注意警惕的事情,引申至警醒、警世。其實在古代,警鐘或具有警鐘功能的古鐘比比皆是,鐘聲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大眾。
警鐘來自于禁鐘,中國古代城池一般都有鐘鼓樓并設置“禁鐘”,如北京鐘鼓樓大鐘,就是一口禁鐘?!恶R可·波羅游記》記述元大都“新都的中央,聳立著一座高樓,上面懸著一口大鐘,每夜鳴鐘報時。第三次鐘響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緊急事務,如孕婦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請醫(yī)生不可者可以例外。但是,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外出的人必須提燈?!薄耙归g,有三四十人一隊的巡邏兵,在街頭不斷巡邏,隨時查看有沒有人在宵禁時間——即第三次鐘響后——離家外出。被查獲者立即逮捕監(jiān)禁?!辩姽臉墙娡ǔT邳S昏“定更”時鳴響,《明會典》的夜禁規(guī)定:“凡京城夜禁,一更三點鐘聲已靜,五更三點鐘聲未動,犯者笞三十,二更三更四更犯者,笞五十。外郡城鎮(zhèn)各減一等,其公務急速疾病生產死葬,不在禁限。其暮鐘未靜,曉鐘已動,故將行人拘留,誣執(zhí)犯夜者抵罪。若犯夜拘捕及打奪者,仗一百,因而毆人至折傷以上者,絞;死者,斬?!本娛揪耐瑫r,一般都將違規(guī)的代價也予以告示,能切中要害。
都城以外,各省郡州縣城池設置的禁鐘功能也基本相同,天南海北,“鐘聲警萬里”,警鐘理念逐漸被華夏民族各族成員所接受。
云南騰沖的禁鐘鑄造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鐘上的銘文也印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禁鐘”功能:“正統(tǒng)間,……乃督工鼓鑄禁鐘,以警昕夕,為之銘曰:海宇平,邊境寧,咨爾巨鏞,以時而鳴。出作入息,民安其生。以警以禁,內外肅清。祝我皇禧,億萬斯齡?!边@是昭勇將軍、騰沖軍民指揮使李升監(jiān)造的一口銅質禁鐘,而鐘腰上的一個洞則是日軍侵華時所鑿。據(jù)說遠征軍攻打騰沖時,日軍負隅頑抗,在騰沖禁鐘的腰部鑿孔,一個機槍手埋伏于鐘內,給遠征軍造成較大傷亡。3天后機槍停止射擊,發(fā)現(xiàn)射手已死,應是密集炮火造成真空窒息而死。如今這口鐘陳列在騰沖縣博物館,成了一尊象征“落后就要挨打”的警世鐘。
禁鐘源于周朝的鐘鐸。鐸、鉦、鈴等響器在古代都被歸入“鐘之屬”。內懸銅舌為金鐸,內懸木舌為木鐸。按照古代周禮,國家有新的政令或法令頒布,都要鳴響木鐸以警示,引人警覺。周代用于軍旅的鐘鐸同時具有號令進退和警眾功能。如春秋時魯國與鄰國相約,遇警集眾擊打木鐸、金鐸。鐘鈴類響器成為軍事聯(lián)防的工具?!秶Z·吳語》記述:公元前482年,吳晉爭霸中原,會盟黃池,正當兩國膠著相持,越王勾踐攻擊吳國后方,吳王腹背受敵,“乃秉袍,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勇怯盡應”,聲震天地,晉軍迫于吳軍威懾,只得退讓。可見木鐸金鐸的警示、警眾、警覺、報警功能。
后來,警鐘的社會功能逐漸演化為文化,歷代文人以不同形式立言示警。古代警世文化的代表作是《警世通言》,明末馮夢龍編纂的話本“三言”中的一部,另外兩本是《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內容涉及對封建丑惡官僚的譴責、對正直官吏的贊揚,對友誼、愛情的歌頌,對背信棄義、負心行為的斥責,以正義的情感警醒世人。
近代以警鐘比喻的代表作是清末秋瑾《寶刀歌》:“北上聯(lián)軍八國眾,把我江山又贈送;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绷硪晃皇乔迥╆愄烊A,他所著《警世鐘》一書出版于1903年,直接將自己的著作比喻為警鐘,意在喚醒沉睡的民眾?!毒犁姟芬l(fā)轟動并影響深遠。
警世鐘、警鐘長鳴等警鐘比喻作用,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力,既反映了當時歷史狀況與民意需求,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清末民初,孫中山先生率先喚起民眾,提倡“天下為公”,他的父親就曾做過更夫。孫中山先生去世后,通過招標選中的中山陵設計方案,從空中往下看,宛若一座平臥在綠毯上的鐘,平面呈警鐘形,意在喚起民眾,警鐘比喻作用達到極致。
“告誡”是指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或利用歷史對現(xiàn)實存在問題的勸誡忠告,一般情況下不是每個人都能具有“告誡”的資格,但是鐘和鐘聲自然生成的“告誡”特性,使它們與生俱來就具備了這種資格。北宋范溫《潛溪詩眼》云:“蓋嘗謂之撞鐘,大聲已盡,余聲復來,悠揚宛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也?!?品味響鐘的鐘聲,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語重聲長,給人以正直、清凈、深滿、和雅、余韻無窮、諄諄告誡的感覺。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