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張玉暉 屠新武
摘要: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全長208km。三門峽建庫前渭河咸陽—華縣河段,1934~1960年間河床的淤積厚度為1.7m,建庫前渭河下游河段總趨勢是微淤的。水庫運(yùn)用初期,渭河下游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溯源淤積。三門峽水庫蓄清排渾運(yùn)用后,渭河下游淤積減緩。近年渭河下游水沙搭配相對有利,較大洪水場次較多,2002年6月~2011年11月渭河下游累計沖刷1.8914億m3。北洛河下游累計沖刷0.0157億m3,減緩了近年渭河、北洛河下游連續(xù)淤積的不利趨勢。
關(guān)鍵詞:渭河;北洛河;淤積
中圖分類號:TB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4)07019001
1渭河下游河道概況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干流全長818km,流域面積13.48萬km2,其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80.6億m3,多年平均輸沙量為3.86億t。渭河下游(咸陽鐵橋至潼關(guān)入黃口)全長208km,其中咸陽鐵橋至耿鎮(zhèn)橋間37km河道屬游蕩性河道,河寬1.2~1.5km,比降0.65‰;耿鎮(zhèn)橋至赤水河間63km河段屬過渡性河道,河寬1.0~3.0km,比降0.5‰~0.14‰;赤水河以下108km河段屬彎曲性河道,河寬2.0~3.3km,比降0.14‰~0.07‰。
渭河下游支流匯入較多,北岸有涇河,石川河和北洛河,南岸有灃河、灞河、產(chǎn)河、尤河、羅夫河、度澗河等。涇河和北洛河都是多泥沙河流,因此渭河下游處于多泥沙河流的匯流區(qū),也是渭河“揭河底”多發(fā)河段。
2渭河下游淤積變化分析
據(jù)有關(guān)資料分析,三門峽建庫前渭河咸陽—華縣河段,1934~1960年間河床的淤積厚度為1.7m,其中1934~1943年河床淤積1.9m;1944~1960年間河床沖刷0.2m。1934~1943年河床逐年淤高;1944~1952年間沖刷;1953-1957年間沖淤交替,大體上沖淤平衡;1958年以后又有淤積趨勢,總趨勢是微淤的。
三門峽水庫運(yùn)用初期,匯流區(qū)壅水滯沙和渭河河口攔門沙的增長,致使渭河下游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溯源淤積。1969年10月~1973年10月渭河下游淤積1.3億m3,1974~1985年,隨著三門峽水庫泄流設(shè)施的兩次改建和采用蓄清排渾的運(yùn)用方式,潼關(guān)高程回落,基本控制在327m左右,渭河下游淤積減緩。
從渭河1977、1992、1994、1995、1996年5個典型年沖淤分析,渭淤1~37斷面共淤積3.899億m3,汛期占102%,非汛期占-2.0%。渭淤1~10斷面5年淤積量為2.466億m3、汛期淤積量為2.48億m3,分別占渭淤1~37斷面淤積量的63.2%、62.3%。其中1977、1994年華縣最大流量分別為4470、2000m3/s,年水量分別為37.2、37.45億m3,汛期水量分別為19.2、16.84億m3,沙量分別為5.48、3.75億t,渭淤1~37斷面年淤積量分別為0.634、0.77億m3,汛期淤積量分別為0.627、0.83億m3,顯然,發(fā)生“揭河底”的1977年與未發(fā)生渭河“揭河底”的1994年相比,年水量小025億m3,汛期沙量多1.73億t,但年淤積量(渭淤1~37斷面)卻少0.136億m3,汛期淤積量少0,203億m3,說明在年水量基本接近的情況下,“揭河底”年較未“揭河底”年淤積較少。
1991年之后渭河下游河道淤積主要受來水來沙以及黃、洛、渭河洪水遭遇影響,由于渭河水量大幅衰減,洪水場次減少,洪峰流量降低,高含沙小洪水場次增多,水沙搭配失衡,輸沙水量嚴(yán)重不足,河道淤積增加。
2002年6月~2011年11月渭河下游累計沖刷1.8914億m3。其中2002年6月~2006年4月渭河下游累計淤積0.10億m3,年均淤積0.050億m3;2006年4月~2011年4月渭河下游累計沖刷1.7914億m3,年均沖刷0.2985億m3。2002年后渭河下游河道淤積有所減輕,2011年渭河發(fā)生了1981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洪水,華縣洪峰流量5050m3/s,渭河下游河道大幅度沖刷,沖刷量為0.6212億m3??梢婋S著時間推移,渭河下游水沙搭配相對有利,“03.8”、“0510”、“11.9”等場洪水場對下游沖刷較多,減緩了渭河下游淤積較為嚴(yán)重的趨勢。
3北洛河下游近期淤積變化分析
北洛河在渭河下游陜西大荔匯入渭河,1999年10月~2011年11月北洛河下游累計淤積0.0801億m3。其中1999年10月~2006年4月渭河下游累計淤積0.0958億m3,年均淤積0.01916億m3;2006年4月~2011年11月北洛河下游累計沖刷0.0157億m3;年均沖刷0.00262億m3。2006年后北洛河下游河道淤積同樣有所減輕,呈略微沖刷狀態(tài)。
4結(jié)語
三門峽建庫前渭河咸陽~華縣河段總趨勢是微淤的。三門峽水庫運(yùn)用初期,匯流區(qū)壅水滯沙使渭河下游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溯源淤積。三門峽水庫蓄清排渾運(yùn)用后,渭河下游淤積減緩。近年渭河下游水沙搭配相對有利,“03.8”、“0510”、“11.9”等場洪水場起到了良好作用,渭河下游除渭淤10~26略微淤積外,其余河段均發(fā)生了較大幅度的沖刷。北洛河基本具有同樣規(guī)律,其中2006年4月~2011年11月北洛河下游累計沖刷0.0157億m3,減緩了近年連續(xù)淤積的不利趨勢。
參考文獻(xiàn)
[1]張誠等.渭河水文[M].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2012.
[2]張玉忠.渭河防洪的治本與應(yīng)急之策[J].渭河論壇,2011.
作者簡介:吳峰,男,講師,主要從事船舶輪機(jī)設(shè)備教學(xué)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