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學明
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的載體,在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的源頭。然而,在文言文教學中,往往只有“字、詞、句”,一般情況下氣氛非常地沉悶,因此很多學生是非常排斥文言文。如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更好的掌握文言知識呢?
一、更加靈活的教學形式
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文言文課堂印象不好,主要是因為氣氛沉悶,教學形式單調(diào),而且檢測方式單一,考試也非常地死板。雖然現(xiàn)在的教材一直在不斷地優(yōu)化,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不能夠吸引學生的眼表。在很多學生的眼里,文言文只是一個符號,文字是枯燥的,沒有任何的味道。因此,在教學上,教師要讓文言文課堂更加地歡樂,多一些創(chuàng)意,盡量讓一些工具化的知識在教學的時候變成是有生命力的世界,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真正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如導入法,可以利用優(yōu)美音樂引出課文,可以引用美文佳句引出課文,可以利用精美圖畫引出課文,還可以利用傳說典故引出課文,如在學習《歸去來兮辭》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利用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進行導入。再如誦讀、板書等方面,均可以用多變的方法進行激趣。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知之者”成為“好之者”,讓“好之者”成為“樂之者”。
二、帶著比較的目光,找到教學文言文的蹊徑
“比較法”是教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比較法對句式的分析,詞語的總結,以及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都有著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作用。恰當?shù)貞帽容^教學法,對我們的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比較的內(nèi)容分,可把比較法分為專題比較法與綜合比較法。專題比較法,是從不同角度對作家作品進行專題性的比較研究。在比較中,可以把作家做為專題,也可以把作品作為一個專題。如對蘇軾進行研究,通過歷史記載了解其人其事,通過作品,可以看出蘇軾是詩人、詞人,還是散文家、書法家。通過專題比較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學生全面地整體地了解作家作品。綜合比較法即對作家作品或某一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地、全面的比較。綜合比較法主要用于系統(tǒng)復習與綜合研究中。例如對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單元進行總結,可以從本單元的作者、描 寫對象、線索、 描寫順序、描寫方法、結構形式、主要修辭、語言風格、感情基調(diào)等等進行比較,通過綜合的專題比較,分析同一類文章的不同藝術特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從比較方向的角度,可以把比較方法分為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橫向比較法,“就是把反映一定時代或時期、一定地域或空間的作品放在一起來探求其異同關系”。如把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赤壁賦》進行比較,可激發(fā)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從而能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v向比較法,即把時代不同的兩個或以上作家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進而研究某些異同關系的比較方法。
教學中最常采用的比較方法是求同比較法與求異比較法。求異比較法是將相似的一些知識或課文,通過比較進而區(qū)別他們的不同之處。求同比較法則是“教師引導學生將看來似乎不太相似的事物、知識或課文,從其共 性方面進行比較。從而‘求出它們的相同之處”。
三、注重教法還原課堂
文言文教學主要是要“授之以漁”,只有教會方法,才會真正讓學生收益。正如教育家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眰鹘y(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是逐字逐字地進行教學,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是對號入座,效果相當差,譯文分離使文言文的學習更加地枯燥,根本談不上任何的語感和意境,只會導致事倍功半。因此,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教法還原課堂,那么就需要緊緊圍繞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從而在教學中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根椐每堂課的特點,采用更加靈活的教法。這種方法叫做糾錯法。即課前要求學生翻譯好所學的篇目,在課堂上把譯文寫在黑板上,這樣可以將原文和譯文進行比較,譯對的可以給予肯定,譯錯的則需要尋找原因。同時可以將學生編成若干個小組,然后每組分成是4至6人,組織一般由基礎較好且也有一定能力的學生所擔任。比如教師在講解《口技》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習小組在通讀全文的同時,可以找出文中詳寫的部分和一些略寫的內(nèi)容。具體描摹的聲音也可以概括進行說明,結合當前注解和一些自備的參考書進行翻譯,并分析歸類。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