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aille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駐足在稀世文物和嘆為觀止的藝術品面前,生活中的一切疑問仿佛都會找到答案。事實上,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博物館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識與信息因有限的空間而無法展示,它們“被迫隱匿”起來。于是,美國最著名的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旗下的學科部門,籌備了一個“集合計劃”,將各個學科的工作場所和研究資料向大眾公布,揭開了博物館的“幕后花絮”,卻為世人帶來又一個驚嘆。
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坐落在華盛頓國家廣場北側,是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下屬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846年的史密森尼學會,是美國唯一一所由政府資助、半官方性質的第三部門博物館機構,由英國科學家James Smithson遺贈捐款而建,1910年開館,共有16所博物館。
這里的藏品超過1.2億件,從恐龍化石、模型、各種礦物,到美國的印地安文物、海洋生物等,包羅萬象??粗鴰资畠|年前的生命就在眼前,讓人有一種時空頓失的虛弱感。記得精彩的《博物館奇妙夜2》嗎?當時電影劇組就在這里取的景,只不過拍攝時間僅被允許限定在白天的常規(guī)開館時間段。
在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每一層展廳旁,幾乎都有一隅被玻璃窗隔開的一個空間,可以看到專業(yè)的工作人員在里面忙碌的情形。他們的工作會被放大在展廳的熒幕上,讓游覽的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處理真正的化石、礦物……有趣至極?;蛟S正是這樣,更加激發(fā)了人們對“幕后”的好奇。
研究與收藏一直是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專業(yè)項目,包括人類學、植物學、昆蟲學、無脊椎動物、礦物科學、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學7個大部門,收藏了古今無數(shù)珍品。哺乳動物、鳥類、昆蟲和海洋生物等標本,以及大量的珍稀礦物、火星隕石、寶石等被整齊有序地收納在層層抽屜格子里。游走其間,仿佛身處大自然的迷宮,每個角落時時刻刻都在發(fā)出Discovery的聲音。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深入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海洋深處、安第斯山脈、非洲大裂谷、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或是中亞的沙漠之峰等。從化石、礦物、巖石,到植物和動物,再到工具和藝術品,他們采集各個領域的標本,再精心保存、標記、分類和收納陳列,這樣的習慣,已經(jīng)延續(xù)了150多年。
他們通過比較聚集在不同時代和地區(qū)的物品,跨越時空了解我們的社會。除了標本,這些資料也被整理成書籍和論文,輸入進電腦里,對各國研究者和愛好者開放,只為更好的保護我們現(xiàn)在及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