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向陽 著
五四運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新的階段。而這時期的楹聯(lián),成為斗爭的強有力的武器,發(fā)揮了突出的戰(zhàn)斗作用。
第七節(jié) 楹聯(lián)的承傳
四、五四運動時期的楹聯(lián)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三千多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quán),內(nèi)懲國賊”等口號示威游行。下午,北大學生代表鄧中夏、黃日葵率隊沿北池子向天安門行進,舉著大旗,上寫醒目的聯(lián)語是:
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
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頭。
以曹操、章惇這兩個歷史上被人們唾罵的奸臣作喻,嚴厲地揭露和痛斥了曹汝霖、章宗祥的賣國行徑,充滿了強烈的憤懣之情。
上海閘北一花鳥店貼出一聯(lián),巧用陸宗輿(簽訂二十一條時的駐日公使)、章宗祥(陸的繼任者)、曹汝霖(簽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三姓諧音,把他們喻為害鳥、害蟲、害獸,怒斥了一伙親日派賣國賊:
三鳥害人鴉雀鴇;
一群賣國鹿獐螬。
上海磁業(yè)公會門前的對聯(lián),稱段祺瑞與陸、章、曹三人為“四金剛”,聯(lián)語雙關(guān),表示斗爭決心:
四金剛捧日,的是可殺;
眾商行罷市,尤須堅持。
五四當天游行者痛打了章宗祥,火燒趙家樓,反動的軍閥政府對學生進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和逮捕。白云寺門前“普天同慶”的橫額被改為“普天同憤”。
學生被捕神流淚;
賊奸竊國鬼興愁。
學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
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飛霜。
下聯(lián)用鄒衍下獄和齊婦含冤的典故,語痛意昂。天津各界5月11日在河北公園召開聲討大會,會場上懸一聯(lián):
御國敵,除國賊,匹夫有責;
振民氣,合民力,萬眾一心。
各地討伐賣國賊的對聯(lián)很多,如:
哪有心思看跑馬;
還應籌策補亡羊。 (上海跑馬廳聯(lián))
大家舍卻頭顱,去拼國賊;
不必到我店中,來買帽子。 (某帽店聯(lián))
6月3日以后,上海等地工人舉行全國規(guī)模的罷工,各地商人紛紛罷市,抵制日貨蔚然成風。時有對聯(lián):
學界勿畏死,商界勿愛財,群策群力,中邦大有人在;
國貨要提倡,日貨要抵制,不賣不買,倭奴其奈我何。
北京學子,愛國熱誠,被捕含冤,無端無妄禍;金陵商界,罷市齊心,要求公允,不釋不開門。有一家服裝店對罷市無動于衷,照常營業(yè),路人為之貼一門聯(lián):
你們雪恥雄心,全行罷市;
本店金錢主義,孤獨開門。
在五四運動的游行示威隊伍中,北京大學預科班一年級的學生郭欽光,在身患肺病的情況下堅持游行,遭到軍警的追打,于5月7日與世長辭,年僅24歲。5月18日北京大學在紅樓前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遺像兩旁掛有四言挽聯(lián):
力爭青島;
死重泰山。
北京師范學校也送來了挽聯(lián):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陳東而在,宋事可為。
陳東,北宋時士大夫,徽宗時入太學。宣和七年,上書請誅蔡京、童貫等“六賊”,未獲準。次年,金兵逼臨汴京,又屢次上書,力主抗金。又率十萬民伏闕上書,欽宗被迫恢復李綱職務(wù)。
北京聶中丞公學的挽聯(lián)是:
怕作安重根,萬死不甘亡國淚;
愿追陳太學,千秋共矢摘肝心。
安重根,朝鮮愛國志士,曾參加江原道反日義兵運動,后在我國東北組織抗日獨立軍與日作戰(zhàn),因在哈爾濱擊斃前朝鮮統(tǒng)監(jiān)而被捕就義。陳太學,即北宋士大夫陳東。
濟南女校有挽郭欽光聯(lián):
寧以義死;
不茍幸生。
還有很多挽聯(lián)挽郭欽光同學:
是為國殤;
不愧英雄。
(廣東追悼會用鮮花綴結(jié)成聯(lián))
灑志士熱血,為洗河山干凈土;
樹國魂正氣,常留天地姓名香。
(天津追悼會聯(lián))
愛國者無辜受戮,賣國者法外逍遙,面對著這殘暴措施,誰個不沖冠怒發(fā);
已死的播下種子,未死的努力耕耘,肩負起此艱難任務(wù),每人都咬緊牙關(guān)。
北洋軍閥政府在全國人民的巨大壓力下十分驚慌,于6月6日被迫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罷黜曹、章、陸三人官職。6月28日,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了偉大勝利,此時的對聯(lián)又煥然一新:
同看國賊罷黜;
共爭青島歸還。
歡呼學生復課;
慶賀商店開門。
民國建立后,蔡元培任南京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和北京政府的教育總長,1916年12月26日就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wù)。他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經(jīng)過整頓和革新,把一個陳腐不堪的“封建文化堡壘”,改造成為生氣勃勃的新北大,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對五四運動起到了孕育和催生的作用。1919年5月3日,蔡元培從汪大燮(時任北京政府外交委員長)處獲悉賣國的北京政府已決定要在巴黎和約簽字后,立即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學生代表。5月4日當局逮捕愛國學生后,蔡元培四處奔走,多方營救,并以身家性命擔保,從監(jiān)獄中救出了30多名愛國學生,表現(xiàn)了他熱愛祖國,熱愛青年的崇高精神。五四運動前夕,1919年2月12日,蔡元培與北大史學教授葉瀚等至北京什剎海賞雪,乘冰橇游湖,歸來葉瀚即撰一聯(lián),蔡元培欣然書之:
貧賤何妨,只要把物與民胞安排下去;
精神能固,卻須從冰天雪地磨煉過來。
在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時,只要把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業(yè)推動下去,個人的貧賤安危都在所不計;只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氣概,就能經(jīng)得住艱苦斗爭的錘煉和考驗,激勵廣大青年勇敢地向黑暗勢力挑戰(zhàn)。他自己就在冰天雪地的磨煉中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
蔡元培寓所書齋中懸有他書寫的條幅:
都無作官意;
唯有讀書聲。
這是他數(shù)載翰林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曾為浙江劉伯溫故居題聯(lián):
時勢造英雄,帷幄其謀,功冠有明一代;
廟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遺像千秋。
境界嚴肅莊重,語言典雅凝煉,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明代開國功臣的崇敬之情,也透露出作者自己的雄心壯志。
1916年11月他應邀為西湖岳廟題聯(lián):
民族主義,歷元清鼎革,始達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遺恨;
圣湖風景,得祠墓點綴,差不寂寞,茲地之勝,允宜廟貌重新。
他的贈聯(lián)針對性強,頗含哲理:
高文落筆妙天下;
清論揮犀服坐中。(贈學生鄧賓于)
惜竹不除當路筍;
伐薪教護帶巢枝。(贈友人)
夜雨長深三尺水;
春風新上數(shù)枝藤。(贈楊其冰)
盡善盡美武韶異;
此心此理東西同。(贈陶冷月)
技進乎道,庶幾不惑;
名副其實,何慮無聞。(贈賀劉海粟四十壽)
蔡元培的挽聯(lián)較多,也最能體現(xiàn)他楹聯(lián)的藝術(shù)特色。1889年,23歲的蔡元培與王昭女士結(jié)婚,十年后王氏病逝,蔡灑淚挽妻:
安知早死非為福;
豈有下愚不及情。
1917年5月蔡元培撰聯(lián)挽李蔚然:
義旅起昆明,九世復仇原不忝;
強鄰逼緬甸,重關(guān)資敵有遺哀。
李蔚然是李根源之父,曾任清末都指揮僉事,力諫收回漢龍、天馬二關(guān),聯(lián)中“重關(guān)”即指此。
陳其美于1916年5月18日被袁世凱雇人暗殺,1917年5月13日,其靈柩歸葬,在上海開追悼會,蔡撰以挽聯(lián):
浙滬依然,革故鼎新,先烈庶其瞑目;
袁馮安在,流芳遺臭,國民自有定評。
1926年8月,近代實業(yè)家、著名民族資本家張謇逝世,蔡元培送了挽聯(lián):
為地方興教養(yǎng)諸業(yè),繼起有人,豈惟孝子慈孫,尤屬望南通后進;
以文學名光宣兩朝,日記若在,大裨征文考獻,當不讓常熟遺編。
上聯(lián)贊揚張謇父子辦教育、舉實業(yè)所作出的貢獻,下聯(lián)是說《張謇日記》的文史價值不在《翁同和日記》之下。
1928年挽南社社員徐仲可:
嫉惡如仇,獨對我過事寬容,平生風義兼師友;
多文為富,無片刻暫離鉛槧,等身著述付兒孫。
1929年挽梁啟超:
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
宣傳歐化,不因南海讓當仁。
“松坡”指蔡鍔,“南?!敝缚涤袨?。
蔡元培挽魯迅聯(lián):
著述最謹嚴,非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做空頭文學家。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蔡元培與宋慶齡等組織治喪委員會,并出任魯迅紀念委員會主席。蔡任北京大學校長時,聘魯迅講授《中國小說史略》。1936年9月5日魯迅在題為《死》的文章中,談到自己在病中,曾有過“死”的預想,隨之擬了七條遺囑。第五條云:“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shù)家?!?/p>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
有副挽聯(lián)對蔡元培的思想成就作了總結(jié):
打開思想牢獄,解放千年知識囚徒,主將美育承宗教;
推轉(zhuǎn)時代巨輪,成功一代人民哲匠,卻尊自由為學風。
吳稚暉的挽聯(lián)別開生面:
卒生無缺德;
今世失完人。
更 正
2014年第一期第39頁《楹聯(lián)學概論》倒數(shù)第三行“1998年6月被慈禧罷職”應改為“1898年6月被慈禧罷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