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柏
燙手的香餑餑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就是否“脫烏入俄”進行了全民公投,結果,高達96.6%的民眾對此表示支持。3月17日,克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里米亞獨立,并正式發(fā)出加入俄羅斯聯(lián)邦的申請。
這一舉措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世界各國立刻對此做出反應,當然,不同國家對待此事的態(tài)度也迥然不同。
得了好處的俄國自然力挺克里米亞,并表揚克里米亞這次公投是“改正歷史錯誤”,準備盡快接納克里米亞;吃了大虧的烏克蘭則立即發(fā)表譴責,對公投的合法性不予承認,并開始調動兵力,以“加強國防建設”;美國以及英法等一些歐盟國家則公開表態(tài),拒絕承認公投的有效性,并聲稱將對俄采取制裁,讓俄國付出“額外代價”。由于各方鬧得太厲害,只好由聯(lián)合國來出面解決問題,最終,對于《烏克蘭領土完整》決議草案的投票,在100國贊成、11國反對、58國棄權的情況下收場,克里米亞公投被宣布為無效。
這已經(jīng)不是克里米亞第一次引起國際糾紛了。在歷史上,這個不到2.6萬平方千米的半島,曾經(jīng)無數(shù)次地成為其他強國覬覦的目標,或被殖民,或成為屬國,并且還曾引發(fā)過難以計數(shù)的戰(zhàn)爭。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哥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蒙古人、威尼斯人,都相繼占領過克里米亞半島。
18世紀末,俄羅斯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爭,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搶得了這塊半島,此后,這里戰(zhàn)爭不斷,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克里米亞戰(zhàn)爭。二戰(zhàn)時期,德軍也曾短暫地占領過克里米亞半島,并在這里與蘇軍展開過激烈交戰(zhàn)。后來,前蘇聯(lián)將克里米亞半島劃給了烏克蘭,但很快就“反悔”了,因此俄烏兩國的摩擦不斷升級……
可以說,克里米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不難看出,這塊面積不大的半島是一塊能夠令各大勢力眼饞不已的“香餑餑”,那么,它究竟“香”在哪里呢?
黃金商區(qū)
如果你手中有一幅世界地圖,可能就不會再對這個問題感到疑惑了,僅僅是克里米亞半島的地理位置,就已經(jīng)決定了其不凡的價值。
克里米亞是位于黑海北部的一個半島,它的西方和南方與黑海相臨,東北方與亞速海相臨,而其北部則通過狹窄的彼列科普地峽與歐洲南部大陸相連。從地圖上看,克里米亞半島就像是一個“瓶塞”,如果歐洲內陸的國家可以占領這塊半島,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可以直接連通黑海的基地。
黑海不僅是連通歐洲東南部和亞洲小亞細亞半島的重要通道,同時也可以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與西面的地中海相通,還能通過刻赤海峽與北邊的亞速海相連??梢哉f,克里米亞半島完全可以與黑海、地中海、亞速海沿岸的各城市從水上進行無障礙貿易,彼此互通有無,是天然的貿易商品集散地。
從經(jīng)濟貿易角度看,擁有了克里米亞半島,就相當于擁有了一片黃金商區(qū)。
公元前438年,克里米亞半島上建立了博斯普魯斯王國,這個王國各個城市的貿易基本都由雅典人操縱,為雅典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及其他商品,而這個王國也因為經(jīng)營糧食、魚類和奴隸貿易而繁榮一時。其實說到克里米亞半島的氣候條件,只能算一般,總體上看,克里米亞半島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因此當?shù)刂饕霎a(chǎn)一些耐干旱的農(nóng)作物,如小麥和玉米,并算不上豐饒。
但是憑借著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博斯普魯斯王國卻成為了貿易重地。自雅典之后,在半島附近建立的大型帝國,比如羅馬帝國、金帳汗國(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都曾將克里米亞半島劃歸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下。
軍事基地
不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并不僅僅是便利的貿易,克里米亞半島在軍事上的戰(zhàn)略地位也非同一般。這一點,一度與黑海并不接壤的近代俄國感觸最深。
1853年,為爭奪東歐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歐洲大陸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一方是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和撒丁王國組成的同盟,而另一方則是沙皇俄國。有意思的是,這場戰(zhàn)爭并沒有以“巴爾干戰(zhàn)爭”為名,而被命名為“克里米亞戰(zhàn)爭”。
克里米亞戰(zhàn)爭是由于俄國想要打通并獨占進入地中海的通道,擴張勢力范圍,引發(fā)奧(斯曼)、英、法等國不滿,從而爆發(fā)的一場大混戰(zhàn),而克里米亞則恰恰是俄國想要進入黑海和地中海的前沿陣地。如果俄國可以通過克里米亞掌握黑海的制海權,那么它就可以輕易地向黑海沿岸的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諸國施加政治軍事壓力,使其間接受到自己的控制。反之,英法等國想要遏制沙俄,也必須從克里米亞入手,如果能從俄國手中奪取克里米亞掌控權,那么俄國也就成了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了。
果然,當聯(lián)軍攻陷了俄軍位于克里米亞南部的黑海艦隊總部——塞瓦斯托波爾之后,俄國再也無力南下,沒過多久就簽訂了《巴黎和約》,放棄了自己的擴張野心。從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克里米亞對俄國軍事的戰(zhàn)略重要性。
能源樞紐
如果說近代俄國出于軍事目的想要占領克里米亞,而英法等周邊國家是不希望俄國“獨大”,威脅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從而反對克里米亞歸于俄國,那么進入現(xiàn)代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又是為什么對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這么上心呢?除了貿易和軍事以外,克里米亞還有其他的優(yōu)勢嗎?
事實上,克里米亞還連通著黑海能源走廊。
里海、中亞和中東地區(qū)的油氣資源,很大一部分要通過黑海地區(qū)的運輸和管道系統(tǒng),才能夠運往歐洲和西方市場,克里米亞半島就位于能源運輸線上。二戰(zhàn)時期,德國和蘇聯(lián)曾在克里米亞進行了兩場生死血戰(zhàn)。德國干什么非要打下克里米亞呢?并不是為了克里米亞半島的土地,而是為了占據(jù)這一戰(zhàn)略要地,以便從羅馬尼亞油田和巴庫油田(位于阿塞拜疆)獲取石油。
德國看到了這一點,今天的美國自然也看得到,因此美國絕不愿意看到俄國掌握克里米亞這一能源樞紐。美國的希望是地方勢力的平衡,而非某方勢力的獨大,尤其是俄羅斯這個對手讓美國很擔心。如果美國能夠滲透并掌控克里米亞,不僅可以遏制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戰(zhàn)略,還能夠影響周邊能源產(chǎn)地的能源政策。因此,美國才對克里米亞宣布“脫烏入俄” 持如此強烈的反對意見。
分析到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克里米亞自古以來就是各大勢力的必爭之地了。這實在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太過得天獨厚。不過,“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種優(yōu)厚的地理條件卻也給克里米亞的人民帶來了一次次的戰(zhàn)爭與不間斷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