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慧
【摘 要】 由于我國立法缺乏造船合同的相關規(guī)定,在實踐中,船舶所有權的歸屬往往會給當事人造成很大困難。為明確造船合同下船舶所有權的歸屬,對不同建造狀態(tài)下的船舶所有權所及的財產范圍作出界定,針對不同性質的造船合同中船舶所有權的歸屬問題進行法律分析,同時論述國際上現(xiàn)行常用標準造船合同中關于船舶所有權歸屬的規(guī)定,認為造船合同下建造船舶的所有權歸屬于建造人更符合立法要求,也更具有實踐意義。
【關鍵詞】 造船合同;建造中的船舶;財產范圍;所有權歸屬
船舶建造是一項斥資巨大的工程,資金往往是建造人或者訂造人首要解決的問題。各國立法和相應的國際公約就建造中船舶的規(guī)定,多為建造中船舶抵押權而非所有權?!吨腥A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以下簡稱《海商法》)僅規(guī)定了建造中船舶可設定抵押權,對所有權問題缺乏相關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亦未將造船合同作為一種有名合同進行規(guī)范,而理論界的研究也不夠深入,無法解決實踐中所產生的問題。綜上,有必要對造船合同下船舶所有權的歸屬問題進行研究,明確建造人與訂造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減少糾紛,促進造船業(yè)的發(fā)展。
船舶建造實際上是將材料、機器、設備和建造人的技術逐漸轉化為船舶的過程,該過程的船舶本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船舶,不具有航行能力,不能發(fā)揮船舶的功能。[1] 因此,本文所說船舶均為廣義船舶。
1 不同建造狀態(tài)下船舶財產范圍
船舶建造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造船合同下,船舶所有權效力所及的財產范圍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可能存在船舶所有權隨著財產范圍的變化而轉移的情形。因此,如何界定不同建造狀態(tài)下船舶的財產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1.1 不同建造階段船舶的劃分
根據(jù)船舶建造的不同狀態(tài),可以將造船合同下的船舶建造過程劃分為建造前、建造中和建造后等3個階段,劃分的關鍵取決于建造中船舶的起止狀態(tài)。在實踐中,各界對建造中船舶的界定尚未有統(tǒng)一看法。
《希臘海事私法典》第4條規(guī)定:“在建船舶在簽署造船合同時或在發(fā)表造船的書面聲明時就視為已經存在并且可以辦理登記?!绷碛袑W者認為,建造中的船舶是指從為特定船舶的放樣或第一塊鋼板切割時開始到船舶建造完成交給訂造人時止。
無論是“合同簽訂說”還是“特定船舶放樣或第一塊鋼板切割說”,都無法對建造中船舶抵押權起到擔保債權實現(xiàn)的作用。
持“材料占有說”觀點的學者將建造中的船舶定義為處在船廠占有之下的用于和將要用于建造某一特定船舶的材料、機器和設備的總稱。[2] 此種觀點并不可靠,一旦建造中船舶所有權發(fā)生糾紛,當事人很難舉證證明哪些材料、機器和設備是用于或將要用于某一特定船舶的建造,難以維護自身權益。
《1967年建造中船舶權利登記公約》第4條第2款規(guī)定:“國內法可以將在船舶下水地點已經安置龍骨或已完成類似的建造工作作為登記條件?!薄逗I谭ā冯m沒有建造中船舶的規(guī)定,但1994年港務監(jiān)督局(現(xiàn)為海事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若干問題說明》第8條中將建造中的船舶界定為“已安放龍骨或處于相類似建造階段的船舶”?!褒埞前卜耪f”不僅清晰界定了建造中船舶開始的時間,而且此時建造中的船舶已經具有一定的財產內容,避免了上述各觀點中可能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對于建造中船舶結束時間的確定,筆者認為,只有在訂造人接受船舶以后,船舶建造方才結束。試航階段的船舶并不能視為造船合同下已建成的船舶。建造中船舶起止時間的確定,可對船舶建造的其他兩個階段加以區(qū)分:從合同簽訂至安放龍骨為建造前的船舶;從訂造人與建造人簽署交船文件,接受該船舶并辦理登記為建成后的船舶。
1.2 不同建造階段船舶財產范圍的界定
1.2.1 建造前船舶財產范圍的界定
建造前的船舶僅僅是一堆材料、機器、設備的堆砌,尚看不出船舶的基本形態(tài)。建造前船舶財產范圍與建造中船舶財產范圍二者的判斷標準一致,但我國對建造中船舶的劃分采納龍骨安放說,即建造中船舶已體現(xiàn)出船舶的基本形態(tài),而建造前的船舶并不符合這一要求。因此,二者并不能相提并論。
1.2.2 建造中船舶財產范圍的界定
《1967年建造中船舶權利登記公約》第8條從建造中船舶登記的權利效力所及標的物范圍的角度作了如下規(guī)定:“國內法可以規(guī)定建造中船舶上登記的各種權利應適用于位于船廠轄區(qū)內,并已用標記或者其他方法清楚地標明將要安裝在該船上的材料、機器和設備?!睆纳鲜鰢H公約可以看出,建造中船舶的財產范圍可以包括材料、機器和設備,但應當具備兩個要件:第一,材料、機器和設備必須處于建造人的廠區(qū)內,即處于建造人的實際占有之下;第二,材料、機器和設備被明確表明將要安裝在某一特定船舶之上,即特定化。
1.2.3 建成后船舶財產范圍的界定
建成后船舶為《海商法》第3條所規(guī)定的真正意義上的船舶,具備航行和抵御海上風險的能力。此時,所有需要的材料、機器、設備均已安裝固定在造船合同下特定船舶之上,其財產范圍就是船舶本身,但同時應對船舶屬具給予充分重視。一旦建成后的船舶財產范圍發(fā)生爭議,其焦點將聚集在船舶屬具上。根據(jù)我國實務中的一些做法,船舶屬具的范圍應以船舶財產清單為準,因此,船舶訂造人與建造人之間應當在船舶財產清單中詳細約定船舶屬具的范圍,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2 船舶所有權的歸屬
確定建造下船舶的所有權,應考慮建造合同的屬性、當事人在船舶建造合同的具體約定和處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船舶情況。[1] 本文旨在分析造船合同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船舶所有權的歸屬問題。各國立法對造船合同性質的規(guī)定不同,主要有兩種,即買賣合同和承攬合同。不同性質的造船合同影響船舶所有權的歸屬。
在英國法下,造船合同一直被定性為貨物買賣合同,適用1979年《貨物銷售法》的規(guī)定。[3]
1979年《貨物銷售法》第16條規(guī)定了以規(guī)格或樣品進行的將來貨物買賣的所有權轉移,即將來或不確定的貨物必須在確定以后,才能轉移所有權。該法第18條第5款第1項亦規(guī)定:“依約定的未確定或將來的貨物銷售合同,該約定的貨物處于可交付狀態(tài),且已經無條件劃歸至合同下,無論是基于買方同意由賣方作出,還是基于賣方同意由買方作出,貨物所有權轉移至買方?!庇纱丝梢?,在英國法下,船舶所有權轉移的前提條件是船舶“已確定”或處于“可交付狀態(tài)”,即船舶建造完畢。一旦船舶建造完畢,建造人將符合造船合同規(guī)格的船舶所有權轉移給訂造人,造船合同便告終止。因此,在建造階段,建造人應享有造船合同下船舶的所有權。若造船合同中規(guī)定了船舶訂造人的分期付款義務,那么船舶所有權歸屬引起的糾紛將是其是否對已完成船舶的部分享有所有權。在英國法下,如果船舶建造人毀約未能交付船舶,船舶訂造人可向其取回已預付的船價,并對其享有債權。[3] 這種觀點在德國和日本法律傳統(tǒng)的規(guī)定下造船合同兼具承攬合同和買賣合同的特點是行不通的,承攬合同下船舶建造開始動工即是對預付船價所提供的對價,船舶訂造人只能事后向建造人提出索賠損失。
目前,國內學術界就造船合同的法律性質仍未達成共識,一般極少將其定性為買賣合同。但在實務中,造船合同被廣泛視為買賣合同來操作,如中國船舶工業(yè)貿易公司就將其制定的造船合同范本定性為買賣合同。[4] 我國《海商法》并未對造船合同作出相關規(guī)定,《合同法》也沒有將造船合同作為一種有名合同加以規(guī)范。因此,買賣合同性質的造船合同的船舶所有權歸屬問題只能參照《合同法》中關于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來解決。
《合同法》第133條規(guī)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敝档米⒁獾氖牵段餀喾ā返?3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fā)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一規(guī)定,將“動產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的任意性規(guī)范修改為強制性規(guī)范。[5]可見,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定公示方法。筆者認為,《合同法》第133條中所說“法律另有規(guī)定”應是指法律對不動產所有權轉移的規(guī)定;而“當事人另有約定”則是指《合同法》第134條為保護出賣人的利益所設定的,允許當事人約定出賣人先行交付標的物,若買受人未支付價款或未履行其他義務的,標的物所有權仍歸出賣人所有,即所有權保留。[6] 船舶作為一種特殊的動產,其所有權轉移亦需滿足交付的要件?!逗I谭ā返?條規(guī)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笨梢?,船舶所有權登記只是作為對抗要件,而交付才是船舶所有權變動的實質要件。因此,在我國立法下,買賣合同性質的造船合同中船舶所有權應歸屬于建造人,這與英國法下的規(guī)定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在造船合同規(guī)定分期付款的情況下,船舶訂造人是否享有已預付船價部分的船舶所有權,或者建造人和訂造人能否在合同中約定船舶所有權逐步轉移,有學者認為,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所有權逐步轉移。[7] 筆者不贊同此種觀點,首先,交付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定公示方法,當事人不能通過合同隨意免除交付義務;其次,交付包括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任何一種交付方式均以占有為構成要件,即便是在占有改定的方式下,買受人必須取得標的物的間接占有,否則不能構成交付。在造船合同下,直至船舶建造完成交由訂造人接收,所建船舶均處于建造人的實際占有之下,無法完成交付這一環(huán)節(jié)。因此,在造船合同中約定船舶所有權逐漸轉移并無法律依據(jù)。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立法對于買受人即訂造人的救濟是其享有解除合同并請求返還價款的權利,此外,還可在造船合同中約定還款保函等防范措施。
2.2 造船合同為承攬合同
多數(shù)大陸法系國家均將造船合同定性為承攬合同。在國際海事委員會出版的關于船舶建造合同的報告中,日本認為,有關船舶建造合同性質的問題無需立法加以定義,目前通行正確的觀點認為除非建造已經在合同簽訂之前完成,否則其屬于加工承攬合同。德國民法典第651條亦規(guī)定:“提供材料的承攬合同,承攬人負有提供材料完成工作的義務,應將完成的工作物交付與定做人,并使其取得所有權。對此種合同適用于買賣的規(guī)定?!庇纱丝梢姡诮ㄔ旆教峁┎牧系那闆r下,造船合同雖兼具買賣合同和承攬合同的性質,但仍將造船合同視為承攬合同,僅某些部分適用買賣合同的規(guī)定。
我國學術界雖未就造船合同的性質問題達成共識,但一般多將其定性為承攬合同。根據(jù)《海商法》第25條第2款的規(guī)定:“造船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時,可以留置所占有的船舶?!庇袑W者認為,該條在規(guī)定建造人擁有留置權的同時,也可以推斷造船合同為承攬合同,因為只有承攬合同和保管合同可以成立留置權。根據(jù)《合同法》第251條第1款規(guī)定:“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訂造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訂造人給付工作報酬的合同?!本驮齑贤膶嶋H履行上看,從建造人按照訂造人要求進行船舶建造,到船舶的交付,訂造人支付報酬,這一過程都十分符合《合同法》對承攬合同的規(guī)定。
由于《合同法》并未就承攬合同下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歸屬作出規(guī)定,一般認為,根據(jù)材料提供人的不同,其所有權的歸屬也不同。在承攬人提供材料時,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歸承攬人所有,當事人之間須進行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對此學界意見趨于一致。在訂造人提供材料時,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歸屬,學界認識不一,有學者認為該工作成果應由訂造人所有,承攬人占有材料是履行工作義務,當事人之間無需進行所有權的轉移[5];也有學者認為這種情況的船舶建造屬于《合同法》第251條第2款規(guī)定的加工,應當適用加工的規(guī)則確定所有權歸屬,即工作成果價值趨于材料價值的,工作成果屬于訂造人;工作成果價值遠遠超過材料價值的,工作成果屬于承攬人。[1] 在造船合同中,最終建造完成的船舶價值遠遠超過訂造人提供的材料價值,并且,只有通過承攬人的技能、設備和工作才能完成符合訂造人特別要求的工作成果。因此,即使在由船舶訂造人提供材料、機器和設備的情況下,也應認定造船廠享有建造船舶的所有權。
對于承攬人和訂造人共同提供材料時,承攬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的所有權歸屬問題,一般認為,應依雙方當事人提供材料的主要部分而定,如訂造人提供的材料為主要部分,則訂造人對工作成果享有所有權,當事人之間無需進行所有權轉移,反之則承攬人對工作成果享有所有權。[5]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不論造船材料由船舶訂造人提供,還是船舶建造人提供,抑或雙方共同提供,承攬合同性質的造船合同下的船舶所有權都應當歸屬于建造人。
3 標準造船合同中的船舶所有權規(guī)定
3.1 國際常用標準造船合同中的相關規(guī)定
目前國際上常用的造船合同范本有日本造船者協(xié)會造船格式(Shipbuilders' Association of Japan,簡稱SAJ格式)、西歐造船者協(xié)會的標準造船合同(The Association of Western European Shipbuilders and Shiprepairers,簡稱AWES格式)、BIMCO標準新造船合同(Standard Newbuilding Contract,簡稱NEWBUILDCON)。這些標準合同均對船舶所有權的歸屬作出了約定。
SAJ格式第7條規(guī)定:“本船的所有權和滅失的風險,只有在完成上述交船和接船后才移交給買方?!庇纱丝梢?,在SAJ格式下,船舶所有權和風險只有在船舶交接完畢才能從建造人轉移至訂造人;而AWES格式第8條也對所有權轉移作了相應規(guī)定:“建造中船舶所有權歸屬于建造方。”
BEWBUILDCON第31條表達的含義與SAJ格式相一致。交換交接備忘錄(Protocols of Delivery)表明,在船舶建造完畢,訂造人接受該船舶時,船舶所有權和風險已發(fā)生轉移,并歸訂造人所有。但此時這種關系僅存在于當事人內部,對第三人不發(fā)生效力;而訂造人接收(Acceptance)船舶,即船舶交付一旦完成,當事人之間船舶所有權的轉移便立即對所有人生效。因此“Protocols of Delivery and Acceptance”表明船舶所有權已經發(fā)生實際轉移,在此之前的船舶所有權歸屬于建造人。
3.2 我國“上海格式合同”中的相關規(guī)定
《航運標準合同系列(上海格式)》(簡稱“上海格式合同”)在第25條第2款船舶抵押中規(guī)定:“在建造中的船舶設定抵押權,建造方有權作為抵押人設定船舶抵押權,并應與抵押權人簽訂書面合同?!痹O定抵押權的前提是對物享有所有權,建造人有權作為抵押人設定船舶抵押權,那么,建造中船舶所有權應當歸屬建造人。在船舶建造完成以后至交付前的一段時間內,船舶所有權歸屬問題最為關鍵。無論當事人以買賣的方式還是以承攬的方式簽訂造船合同,此段時間內船舶所有權均歸屬建造人;從另一個層面分析,“上海格式合同”第16條關于產權和風險的規(guī)定“本船的產權和風險在交船前完全為建造方所有,在交船后即轉移至買方”亦可看出,船舶所有權應當歸屬于建造人。
4 結 語
建造中船舶所有權的歸屬對造船合同當事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國際立法,還是標準合同的制定,都偏向于將建造船舶的所有權歸屬于建造人。除法律規(guī)定外,建造人和訂造人應當在造船合同中就在建船舶所有權歸屬加以明確。建造人享有船舶所有權,不僅使得其享有設定建造中船舶抵押權的權利,以順利解決融資問題,而且在訂造人拒絕接受船舶的情況下,也能立即采取應對措施。就訂造人而言,為避免建造人破產或者有其他毀約行為導致合同中斷,應在造船合同中約定建造人應當在合同簽訂日的同時向其提交由銀行簽發(fā)的還款保函予以補救。
參考文獻:
[1] 李志文.船舶所有權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93.
[2] 李海.船舶物權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7.
[3] 楊良宜.航運實務眾談第十三冊――造船合約[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8:195.
[4]王永剛.建造中船舶所有權與抵押權辨析[J].水運管理,2009,31(1):26-28.
[5] 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85.
[6]王利明,曾憲義.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98,499.
[7] 蔣躍川,李琳,郭萍.建造中船舶抵押面臨的法律問題及對策[J].中國海商法年刊,2009,20(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