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前鴻
(荊門日報傳媒集團,湖北 荊門 448000)
數(shù)據(jù)的準確度事關媒體公信力
——以引江濟漢工程應急通水報道為例
□別前鴻
(荊門日報傳媒集團,湖北 荊門 448000)
2014年8月8日,新中國成立以來開挖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引江濟漢運河)提前通水。引江濟漢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補償工程,由通水和通航兩部分工程組成,于2010年3月開工建設。運河從荊州市荊州區(qū)李埠鎮(zhèn)長江龍洲垸河段引水到潛江市高石碑鎮(zhèn)漢江興隆段,地跨荊州、荊門(沙洋)和潛江,引水干渠全長67.23公里。作為見證這一歷史性事件的省內相關媒體(本文專指報紙),大多在次日顯著位置圖文報道,對引江濟漢工程的基本概況、提前通水情形、工程產生的意義、提前通水的原因均作出了詳細的記錄。
既然是提前應急通水,那么,為什么提前、提前多長時間、工程提前通水有無科學依據(jù)等這些問題應該是新聞要交代的要素。觀察湖北省內媒體的報道,筆者發(fā)現(xiàn),對為什么提前應急通水各家媒體均有分析,提前時間則有三種說法,而是否科學則大多語焉不詳,讀者對報紙的權威性自然會產生質疑。下面以《湖北日報》、《武漢晚報》、《荊門日報》、《荊門晚報》、《荊州日報》、《荊州晚報》、《潛江日報》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作一比較。
為什么提前通水,各地黨報均采用省委、省政府決定,自然沒有疑義。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部署提前啟用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以解潛江、仙桃等市抗旱燃眉之急。各家報紙均對此前湖北省各地遭遇罕見旱情有鋪墊報道,所以讀者對此不會產生疑義。
而對引江濟漢工程提前通水時間,出現(xiàn)三種說法。《荊門日報》、《荊門晚報》、《荊州日報》、《荊州晚報》、《潛江日報》均為提前49天,《武漢晚報》為提前51天,《湖北日報》為50多天。究竟誰的說法準確?公信力、權威性的樹立靠的是真實性。真實性建立在新聞要素的準確上,對新聞要素的求真求實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在報道中沒有核實提到這一細節(jié)的信息源,那么責任就在媒體了。
其實發(fā)生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弄清楚引江濟漢工程原定通水時間。這幾家報紙也出現(xiàn)了兩個版本:有的說是9月28日,有的說是9月26日?!逗比請蟆吩?月7日的預告新聞(《引江濟漢工程明日通水 為抗旱實施應急調水比原定時間提前五十一天七市區(qū)六百多萬畝農田受益》)一文中沒有交代原定時間,到了9日報道《長江首次反哺漢江大旱之年先立一功》中也許是拿捏不準,改成了概數(shù)五十多天?!肮こ探ㄔO歷時4年多,原定9月底通水。提前50多天通水”。
《武漢晚報》9日6版:《緩解漢江下游旱情“引江濟漢”工程昨天通水清澈長江水提前51天流進漢江》,“此次長江與漢江在上游提前牽手,帶給下游最直接的財富是寶貴的抗旱水源……引江濟漢工程最終提前51天通水,力挺漢江下游抗旱?!?/p>
荊門、荊州、潛江的報紙均表述為提前49天。《荊門日報》的報道《引江濟漢工程昨提前通水抗旱 二十四小時后漢江迎“娶”長江水 比原定時間提前四十九天》,導語“昨日上午7時59分,在荊州市李埠鎮(zhèn)引江濟漢工程龍洲垸節(jié)制閘上,隨著副省長梁惠玲啟動按鈕,龍洲垸節(jié)制閘三號水閘緩緩升起,滾滾長江水噴涌而出,中國現(xiàn)代最大人工運河——引江濟漢工程提前通水,比原定通水時間提前了49天?!?/p>
《荊門晚報》的報道《滾滾長江水途經我市奔向漢江引江濟漢運河提前通水運河全長67.23公里 67天的輸水量可以填滿一個漳河水庫》,導語“昨日7時59分,荊州市李埠鎮(zhèn)引江濟漢工程渠首龍洲垸節(jié)制閘三號水閘緩緩升起,滾滾長江水噴涌而出——比原定開通時間提前49天,新中國成立以來開挖的第一條人工運河(引江濟漢運河)提前通水?!薄罢缡∧纤闭{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郭志高現(xiàn)場所言:在確保工程安全的基礎上,全體建設者加班加點,提前49天實現(xiàn)了引江濟漢運河通水?!边@是直接引用權威人士,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郭志高講話,使得其最有說服力。
《荊州日報》刊發(fā)《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啟動儀式在荊舉行》一文說:“上午7時59分,隨著副省長梁惠玲輕啟按鈕,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正式開閘,江水以每秒100立方米的流量奔入引江濟漢渠,這比原定的正式通水時間提前了49天?!?/p>
《荊州晚報》的報道《引江濟漢工程調水抗旱長江之水首次反哺漢江 預計今日6時流入漢江,潤澤645萬畝耕地,供889萬人飲水》,文題均沒有交代這一要素。
《潛江日報》8月11日頭版《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抗旱滾滾長江水首次反哺漢江》:“據(jù)介紹,引江濟漢工程原定于9月26日正式通水。提前49天啟用工程、應急調水,是我省應對漢江中下游嚴重旱情的一項重大決策。”這是7家報紙中唯一點明原定時間的。唯一遺憾的是“據(jù)介紹”。據(jù)“誰”介紹不清楚,沒有交代來源,地方媒體常用的偷懶辦法就是這樣的。引語出處圖簡單,就會出現(xiàn)諸如“有關人士、某工作人員介紹”的字樣等等。
從上面七家報紙的報道對比來看,可以肯定提前的時間應該為49天。那么,為什么在此問題上各家媒體出現(xiàn)“打架”從而引發(fā)混亂呢?從《荊門日報》現(xiàn)場采訪記者的手記中可以看出原因?!肚G門日報》副總編輯王杰記錄:“本報信源來源當時的主持人話。日報晚報記者都在現(xiàn)場,副省長梁惠玲講話我和記者都錄音了,武漢的省媒都是前兩天采訪的?!笨磥?,在新聞的接近性和準確性方面,地方小報做得更好,更近地氣,而有些中央和省級媒體靠通稿寫消息,有時在細節(jié)上容易出現(xiàn)差錯。
由此可見,多方求證,核實新聞“五W”的重要性。采訪過程中,記者要與核心信息源核實新聞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名、地名、場合、時間、過程等等。重要的事實、政策和數(shù)據(jù)要向權威部門求證。同時,要保留采訪錄音等證據(jù)材料,記錄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報道的準確性;新聞報道中的引語要說明來源,要表明受訪者的身份、職業(yè)信息,盡量多采用直接引語,少采用間接引語。從某種角度來說,新聞中缺少直接引語,往往是通稿“惹的禍”。
值得重視的是第三個要素,工程提前通水有無科學依據(jù)問題,這也是讀者想要知道的?!肚G門日報》在文中寫出了答案:“引江濟漢工程設計單位、長江水利水電規(guī)劃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許明祥介紹,經過四年多建設,目前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水下隱蔽工程已完成驗收,單元工程也已經驗收,這是該工程實現(xiàn)提前應急通水抗旱的先決條件。”《湖北日報》也客觀報道說:“提前50多天通水,困難可想而知。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郭志高介紹,防洪閘處的水位落差、進口段的40萬方泥土、出口段的圍堰,是制約應急調水的三大難題……應急調水,從決策到通水僅5天時間,創(chuàng)下了我省水利史的奇跡。”《荊州日報》在消息中也做了介紹:“啟動儀式上,郭志高介紹了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工作有關情況……”有總比其他報紙沒有提及這一問題要好。
從版面安排上,對這一重大事件的報道,有5家報紙均在一版頭條位置發(fā)消息或者圖片,相關報道轉發(fā)其它版面,體現(xiàn)出對重大事件的把握,《潛江日報》因為9日、10日雙休沒有報紙,延遲到11日刊發(fā),在時效性上就有缺憾。從標題看,七家報紙各有特色,對新聞的核心要素做了提煉,只是《荊州日報》報道的《引江濟漢工程應急調水啟動儀式在荊舉行梁惠玲李新華李建明出席》略顯單薄,還是停留在政務報道的老套路上。在貼近性上,地市黨報略勝一籌,荊門、荊州、潛江三地報社均在當天采訪運河沿線當?shù)剞r民,有生動的細節(jié)報道,豐富了對重大事件的內容。
引江濟漢運河的建成,必然成為省內媒體的一座新聞富礦,今后相關報道將會更加豐富多彩,吸取引江濟漢工程應急通水報道的經驗教訓,必將大有裨益。
(本欄編輯: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