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余麗玉 毛梅芳 夏運梅
(福建省大田縣醫(yī)院,福建 大田 366100)
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57例臨床診治分析
王紅英 余麗玉 毛梅芳 夏運梅
(福建省大田縣醫(yī)院,福建 大田 366100)
目的分析基層醫(yī)院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臨床診治措施。方法以回顧性分析的方式,選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剖宮產術中診治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30例作為觀察組,接受子宮背帶式縫合(Hayman縫合術)診治;另選取同期剖宮產產后出血27例作為對照組,接受宮腔填紗診治。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治效果。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手術時間、輸血率以及術后感染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剖宮產術中出血的患者,可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Hayman縫合術)的方式進行臨床診治,更適合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產后出血;臨床診治;止血治療
產后出血是臨床上產婦在分娩之后較為常見的一類并發(fā)癥,居我國孕產婦死亡的第1位因素,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超過500 mL,剖宮產時超過1000 mL[1],產后出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產婦的生命安全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2]。我院對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患者,采取了子宮背帶式縫合(Hayman縫合術)的方法進行臨床診治,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讓產婦的出血狀況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回顧性分析的方式,選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診治的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30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6~37歲,平均年齡(30.8±2.4)歲,孕期39~43周,平均孕期(40.1 ±0.6)周,其中13例為初產婦,17例為經產婦;另選取同期剖宮產產后出血27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29.7±2.8)歲,孕期38~43周,平均孕期(39.5±0.9)周,其中12例為初產婦,15例為經產婦。兩組手術指征均大致為:巨大兒、雙胎、過期妊娠、瘢痕子宮、頭盆不稱、邊緣性前置胎盤及社會因素這幾類,兩組術中出血原因大部分為子宮收縮乏力,其次為低置胎盤和前置胎盤導致的子宮下段剝離面出血,再次為胎盤粘連和部分植入術中行清宮鉗刮術后導致創(chuàng)面出血,兩組手術指征、術中出血原因、患者的年齡、孕期、分娩經歷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資料調查方法:以回顧性分析的手段,對所選取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調查與統(tǒng)計。統(tǒng)計的內容除了患者的年齡、孕期、剖宮產指征、術中出血的原因、生產經歷等一般資料外,還包括了患者所接受的臨床診治方法、診治后的止血效果以及手術時間與輸血率及術后感染率等項目。通過對這類資料的統(tǒng)計比較,來找出最簡便易行最適合最有效的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臨床診治措施。
1.2.2 臨床診治方法:兩組均采用腰、硬模外聯(lián)合麻醉,選取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手術方式,胎兒娩出后均常規(guī)使用縮宮素10 U子宮肌注射,10 U靜脈滴注,并按摩子宮,效果不佳時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宮肌注射,并加用10%葡萄胎酸鈣10 mL快速靜滴,經上述處理無效即采取以下2種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宮腔填紗診治,術者左手固定子宮,另一手使用卵園鉗將滅菌保存的特制紗布自宮腔底部依次折回進行填塞,將子宮的上下段皆緊緊的填滿紗條,紗條末端由宮頸口延伸至陰道內,但縫合子宮切口時勿將紗條縫合。在手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止血效果,在手術24 h之后將填塞的紗條取出,取出前半小時開始靜脈滴注縮宮素(平衡液500 mL+縮宮素20 U)并持續(xù)到取出后2 h。
觀察組患者接受子宮背帶式縫合診治,我們均采用Hayman縫合術,Hayman縫合術也是一種改良的B-lynch縫合術[3],首先將子宮掏出切口外,助手用雙手向下緊捏子宮,觀察患者的出血明顯減少,立即快速縫合子宮切口,然后立即行Hayman縫合術,即在子宮的左側切口下方2~3 cm距子宮左側緣3 cm處,從前壁進針到后壁出針;用持針器在宮底部先錢夾住縫線,同法縫合右側,助手用力將子宮縱向加壓,術者分別將左右兩縫線在宮底部打結,個別患者子宮大,兩邊對稱縫合后中間部位子宮仍軟、空虛,擠壓時仍較多出血,可在已縫合的兩道線中間再加縫一道線,注意控制縫線的松緊適宜,術者的經驗是在拉緊兩側縫線后子宮呈縱向縮小又不把子宮肌勒出血即為松緊適宜??p合后立即將子宮放回腹腔,最后用左手擠壓子宮,右手從切口下方拉起布巾觀察陰道出血量,縫合后約3~5 min陰道出血明顯減少,且顏色由鮮紅轉暗紅色,觀察持續(xù)8~10 min左右,若無明顯繼續(xù)出血,子宮顏色尚紅且收縮有力,則可常規(guī)關腹。
2種術式術后處理一致:術中、術后應用抗生素共48 h,術后第2天復查血、尿常規(guī),術后第2天發(fā)熱>38 ℃且血象高的再繼續(xù)酌情應用抗生素治療,術后72 h后體溫>38 ℃并可排除奶脹原因導致的發(fā)熱就認定為感染病例。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止血效果、手術時間、輸血率、術后感染率的統(tǒng)計,并進行對比。
1.3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以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其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通過χ2檢驗,采用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無1例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無1例行子宮切除術,術后隨訪12個月,兩組患者都沒有發(fā)現(xiàn)腸梗阻、腸套疊、宮腔粘連、子宮局部壞死等并發(fā)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治療效比較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為74.1%,7例效果不佳加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手術時間為(78.4±7.1)min,輸血率為55.5%,術后感染率為18.5%。觀察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為96.7%,1例效果不佳加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手術時間為(53.2±4.8)min,輸血率為33.3%,術后感染率為6.7%。兩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手術時間、輸血率以及術后感染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診治療效比較
一直以來,產后出血就困擾著許多大夫,尤其是基層婦產科大夫,面臨血源嚴重不足,大多無開展栓塞介入技術,故發(fā)生產后出血時尤其當發(fā)生難治性產后出血時,往往很難及時對產婦的出血癥狀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增加了產科子宮切除率,甚至發(fā)生孕產婦死亡,所以在臨床上,對于產后出血尤其是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診治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4]。
剖宮產術中采用宮腔填紗的方法進行治療有一定的療效,曾經一度挽回了許多產婦的生命,但該診治方法卻存在著隱匿性出血以及易感染等[5]較為顯著的缺陷。
筆者在2011年3月以前是行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的產后出血,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Hayman縫合術與B-lynch縫合術有同樣的止血效果,可同樣適用于子宮收縮乏力、前置胎盤、胎盤粘連、甚至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的產后出血,術后子宮復舊、惡露排出正常,并不增加產褥感染和其他并發(fā)癥。但Hayman縫合術操作更為簡單,更易被術者掌握,可以更為快速的進行縫合,尤其可以先快速縫合子宮切口使切口更為整齊,有利于解剖對位,理論上更有利于子宮切口愈合,由本研究表明Hayman縫合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讓患者的出血癥狀得到控制,可減少臨床用血量,并且手術時間短,止血快,止血效果好,術后感染率低,并發(fā)癥少,故建議對于剖宮產術中產后出血的患者,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需及時早期行Hayman縫合術的方式進行止血治療,可大大減少產后出血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如DIC、MODF等,以及可避免不必要的產科子宮切除,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與產后的子宮健康,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更適合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1] 樂杰.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11-215.
[2] Treloar EJ,Anderson RS,Andrews HS,et al.Uterine necrosis following B-Lynch suture for primary postpartum haemorrhage[J].BJOG,2006,4(19):201-204.
[3] Hayman RC,Arulkumaran S,Ster PJ,et al.Uterine compression sutures: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J]. Obster Gynecol,2002,99:502-506.
[4] 牟遺祥.子宮橫向環(huán)形捆綁縫合術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臨床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19(9):126-128.
[5] 邢榮麗,黃燕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術中難治性產后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2(30):45-47.
R714.461
B
1671-8194(2014)28-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