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麗 郭麗蘋 王葉紅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1)
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診斷肩袖撕裂的應用價值初探
尹 麗 郭麗蘋 王葉紅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1)
目的探討實時彈性超聲成像診斷肩袖撕裂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就診的具有肩袖撕裂癥狀體征的患者56例,58肩。其中男23例,23肩,女33例,35肩。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45±2.6)歲。分析其二維超聲及實時彈性超聲診斷結果,同術后結果相對比。結果二維超聲診斷肩袖撕裂37肩,正常21肩。實時彈性超聲診斷肩袖撕裂39肩,正常19肩。術后診斷肩袖撕裂40肩,正常18肩。同術后結果相對比,二維超聲診斷肩袖撕裂的敏感度87.5%,特異度88.9%,陽性預測值94.6%,陰性預測值76.2%。實時彈性超聲診斷肩袖撕裂的敏感度90.0%,特異度83.3%,陽性預測值92.3%,陰性預測值78.9%。結論同二維超聲相比,實時彈性超聲成像在診斷肩袖撕裂方面有更好的敏感度和陰性預測值,實時彈性超聲適用于診斷肩袖撕裂。
肩袖撕裂;實時彈性超聲成像;超聲
肩痛是臨床常見的病癥,病因很多,如肌腱炎,過度牽拉以及肩袖部分或完全撕裂等。而且肩袖肌腱損傷在40歲以上的患者中是最常見原因[1]。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檢查肩袖損傷以來,由于儀器性能和探頭分辨力的不斷提高和檢查技術完善,超聲診斷肩袖撕裂的價值已得到公認[2]。而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在組織彈性方面特征對傳統(tǒng)的二維超聲有很好的補充。本研究將超聲彈性成像應用于肩袖撕裂的術前診斷中,并同患者的術后結果相對比,探討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在肩袖撕裂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患者,年齡38~75歲,平均年齡(45±2.6)歲,共56例,58肩。其中男23例,23肩,女33例,35肩。所有的患者均具有肩痛的癥狀,并且具有肩撞擊綜合征和(或)肩袖損傷體征(Jobe試驗陽性或Lift-off試驗陽性)[3,4]。
1.2 儀器與方法:應用HITACHI HI VISION Preirus超聲診斷儀,線陣高頻探頭?;颊咦诳尚D的矮凳上,面對醫(yī)師,配合手臂的內旋、外旋及外展等動作。先用二維超聲探查肩袖,觀察肌腱厚度、連續(xù)性、內部回聲、周圍積液等等,必要時反復同健側對比,給出二維超聲診斷。啟動實時超聲彈性成像,手動加壓,壓力保持在上下兩條基線之間,頻率2次/秒,待壓力曲線恒定3~4 s后進行圖像分析,給出彈性超聲診斷。所有的患者均進行關節(jié)鏡下手術。將二維超聲的診斷結果及彈性超聲的診斷結果同關節(jié)鏡手術結果相對比,結果以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表示,得出二維超聲及彈性超聲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本研究共包含58個肩袖,二維超聲診斷肩袖撕裂37肩,正常21肩;二維超聲加實時彈性超聲診斷肩袖撕裂39肩,正常19肩;關節(jié)鏡手術后診斷肩袖撕裂40肩,正常18肩。
二維超聲診斷肩袖撕裂的敏感度87.5%,特異度88.9%,陽性預測值94.6%,陰性預測值76.2%。實時彈性超聲診斷肩袖撕裂的敏感度90.0%,特異度83.3%,陽性預測值92.3%,陰性預測值78.9%。
二維超聲診斷肩袖完全撕裂4肩,部分撕裂33肩。實時超聲彈性成像診斷肩袖完全撕裂4肩,部分撕裂35肩。關節(jié)鏡手術后診斷肩袖完全撕裂4肩,部分撕裂36肩。
對于肩袖完全撕裂,二維超聲與彈性超聲的結果與術后結果均一致。對于肩袖部分撕裂的患者,二維超聲出現(xiàn)假陰性5例,假陽性2例。彈性超聲出現(xiàn)假陰性4例,假陽性3例。見表1、2。
表1 二維超聲結果與術后結果
表2 實時彈性超聲結果與術后結果
3.1 肩袖撕裂的診斷標準及分型診斷[5,6]
3.1.1 嚴重撕裂:①肌腱完全不顯示,三角肌及三角肌下囊緊貼肱骨頭;②撕裂邊緣間距>3 cm;③被動運動時,大結節(jié)不隨岡上肌運動而運動。
3.1.2 全程撕裂:①肩袖組織部分或完全缺失,并可見撕裂邊緣,輕度撕裂時撕裂邊緣間距<1 cm,重度撕裂時撕裂邊緣間距1~3 cm;②撕裂區(qū)域低回聲或無回聲充填穿透肌腱全程;③三角肌下囊完全失去向前的隆起;④上述改變應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切面被證實。
3.1.3 部分撕裂:①肩袖組織內有小的部分連續(xù)中斷或局部變薄;②在肩袖組織內出現(xiàn)局灶性低回聲或大的、明顯的線狀強回聲區(qū)。
診斷的次要標準:①關節(jié)內外積液;②三角肌下囊輪廓凹陷;③肱骨頭上升(肩關節(jié)脫位);④三角肌下囊變厚(正常厚度≤2 mm)。
3.2 肩袖撕裂的實時彈性超聲表現(xiàn):正常的肩袖回聲呈比較均勻一致的藍色。不同類型及不同程度的肩袖撕裂的彈性超聲表現(xiàn)各不相同。嚴重撕裂時,二維超聲即可定性診斷,彈性超聲無特異性表現(xiàn)。全程撕裂的肩袖,于實時彈性成像中可見撕裂區(qū)域呈現(xiàn)不均勻的綠色或紅色。如撕裂區(qū)域有積液,則可出現(xiàn)RGB現(xiàn)象。對于肩袖部分撕裂,經(jīng)實時彈性成像,可見撕裂處小的回聲中斷呈現(xiàn)線裝、條狀綠色或紅色。本研究中有一例肩袖的實時超聲彈性成像可見與岡上肌腱長軸平行的條狀綠色區(qū)域而二維超聲僅表現(xiàn)為肩袖的輕度回聲不均勻,未見明確回聲中斷及積液征象。術后診斷為肩袖的中央部縱行撕裂。
3.3 影響二維超聲及彈性超聲診斷肩袖撕裂的因素
3.3.1 超聲檢查的精確程度與操作者是否具備操作經(jīng)驗、解剖和病理知識、即時理解和判斷能力以及機器的靈敏度有關[4,7,8]。由于本研究中彈性超聲的檢查均為手動加壓,且肩關節(jié)處骨性結構較多,軟組織相對較少,因此,不可否認,彈性超聲的檢查結果一定程度上受醫(yī)師的主觀影響。盡管本研究由兩名具有經(jīng)驗的超聲醫(yī)師同時完成,但彈性超聲結果仍出現(xiàn)假陽性與假陰性考慮與此因素有關。
3.3.2 患者體位影響。正常超聲檢查肩袖各肌腱時,常需患者做一些諸如屈伸肩關節(jié)的動作,以避開骨性結構,更好的顯示肩袖組織。比如,檢查岡上肌腱的前上部時常需要后伸肩關節(jié)而檢查岡上肌腱的后上部分時常需要前驅肩關節(jié)[3,9]。本研究中部分患者由于疼痛等因素不能做出屈伸肩關節(jié)的運動,因此,不能很好地暴露岡上肌腱的結構,造成了假陰性的出現(xiàn)。
3.3.3 肩關節(jié)骨質的損傷及肩袖鈣化。由于超聲不能穿透骨質,在部分合并肩關節(jié)骨質損傷的患者中,由于骨性結構的位置異常導致相應肩袖結構不能很好的顯示,導致假陰性的出現(xiàn)。另外部分患者肩袖退行性變所引起的鈣化亦可引起假陽性及假陰性的出現(xiàn)。
肩袖損傷的程度和范圍不同,治療方法存在差異。損傷范圍小、部分損傷或沒有明顯肩峰下區(qū)狹窄者可保守治療,通過超聲檢查定期觀察破損處直徑的變化。損傷范圍大者,須手術治療,術前通過超聲檢查設計手術方案,提高手術療效[3,7,8]。超聲檢查無創(chuàng)、價廉且重復性好,彈性超聲在二維超聲的基礎上可更敏感的發(fā)現(xiàn)一些微小的撕裂,因此,可以作為一種手段為臨床診斷治療肩袖損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1] Sharlene AA,Teefe Y,Willia A,et al.Shoulder sonography:Statte and Art[J].Radiol Clin N Am,1999,37(4):765-785.
[2] Rockwood CA,Matsen FA,Wirth MA,et al.The shoulder[M].3rd ed.Pennsylvania: Saunders WB,2004:812-833.
[3] Iannotti JP,Ciccone J,Buss DD,et al.Accuracy of office-based ultrasonography of the shoulder for the diagnosis of rotator cuff tears[J].J Bone Joint Surg(Am),2005,87(6):1305-1311.
[4] Goldman AB,Gehlman B.The double contrast shoulder arthogram[J].Radiology,1978,127(3):655-663.
[5] Burk DL,Karasick D,Kurtz AB,et al.Rotator cuff tears: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MR imaging with arthography,sonogr aphy,and surgery[J].Am J Roentgenol,1989,153(1):87-92.
[6] 孫常太,黃公怡.肩袖損傷[J].中華骨科雜志,1995,15(6):373-376.
[7] 劉玉杰,盧世壁.肩袖損傷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1998,14(5):340-341.
[8] Moosikasuwan JB,Miller TT,Burke BJ.Rotator cuff tears:clinical,ra diographic,and US findings[J].Radiographics,2005,25(6):1591-1607.
[9] Chang CY,Wang SF,Chiou HJ,et al.Comparison of shoulder ultrasound and MR imaging in diagnosing ful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J].Clin Imaging,2002,26(1):50-54.
R445.1
B
1671-8194(2014)34-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