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jīng)福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英語語言文化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和基礎。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風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等。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外國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直接呈現(xiàn)背景文化知識
背景文化,它在更高層次上詮釋了語言的內在含義,甚至可以說是語言本身的一種內在支撐,如果缺少了這種文化,那么語言的存在便可以說毫無意義。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背景文化導入,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的掌握與理解,提高他們對英語的實踐、運用能力,增強他們的英語綜合素質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國外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這些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本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別國的文化內涵。
2.探討社會文化習俗
習俗和社交禮儀是十分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一席之位。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日常交際都有其文化烙印,如果按照中國的交際習慣和禮儀與西方人交流,勢必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非常關鍵,要介紹打招呼、問候、告別、致謝致歉、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guī)范,引導學生注意交談話題的選擇以及禁忌語、委婉語的使用等。
3.挖掘詞匯中的文化內涵
詞匯包括單詞、習語和成語。詞匯層面上,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尤為突出,大量的英語詞匯都帶有文化印記。例如,英語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穌受難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臉”,“Black Friday”意指“災難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會使人想到耶穌復活、做禮拜、過節(jié),常常有神圣、歡樂等含義。這樣人們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說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沒有這種文化背景的漢語詞匯則沒有以上之意。
二、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導入外國文化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應詳細講解教學內容涉及的文化內涵,并適當進行擴展,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并且可以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導入所學的外國文化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在過程中習得文化背景知識
由于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集中于課堂上,平時較少接觸英語環(huán)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通常會感到費解,有時甚至會錯誤地認為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完全與我們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多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更直觀地接觸真實的語言交際情景。給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可以精選各種典型的、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F(xiàn)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而其中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課余,教師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英語簡易文學作品,但必須在教師的監(jiān)控下進行,教師要定期了解學習情況,根據(jù)第一課堂的內容安排課后的內容。
2.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內化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語境就是語言的運用環(huán)境。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它是一種語言形式,以實現(xiàn)交際為最終目的,因而語境尤為重要。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fā)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英語文化氛圍,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從而提高其對英語的運用能力。這些實踐活動包括聽、說、讀、寫,觀看電影和錄像,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等。可以運用多媒體開設試聽課,每周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等。還可開設調頻廣播語節(jié)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和娛樂等各種場合中,使學生時時與英語打交道,潛移默化地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3.利用比較法,讓學生感悟母語和英語之間的差異
在教學中,兩種文化的異同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是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重視自由、科學研究精神以及民主和法制,而中國文化則十分強調中庸之道。因此,英文中有許多詞都由self構成,例如“self-help”,“self-confidence”和“self-respect”等。另外,“I”每次登場都要大寫以突出自我價值。再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恭維和謙虛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國家民族對家族關稱謂的區(qū)別以及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了本民族的習俗。
總之,教師要具備足夠的社會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注意語言形式,消除文化障礙,使學生置身于英語語言和英美文化之中,即不但用英語思維,而且還要用英語文化思維。促使學生學到地道的英語,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對外國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從而實現(xiàn)在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前提下,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