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
教師的慣性思維是抹去學生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個性而簡單地將其分為優(yōu)等生和差等生,傳統(tǒng)的理念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把教師置于強勢地位。在這樣的一種格局下,學生青春期特有的自我表現(xiàn)、自我需求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從而導致班級難管理、師生關系緊張等問題久而不決。從教十三年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對新時期的學生,需要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以學生的要求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的成長為落腳點,用真情、真心、真愛善待學生,讓他們有尊嚴地在學校學習與生活。
一、案例
2013年新學年伊始,學校組織全體新生在濟南市人武學校進行軍訓。因班里的王樂(化名)同學腿部有殘疾,軍訓開始前,我特意為她請了全休假。為了不引起其他學生的攀比,我在班里對其請假的原因進行了說明。讓我沒想到的是,事后她竟然拒絕了我的好意。隨后出現(xiàn)的情況是她一次次被人攙扶下來,又一次次蹣跚走上訓練場。望著她倔強的身影,我發(fā)現(xiàn)問題遠比我想象得嚴重,她的內心深處一定有這么做的道理,我開始反思我的所作所為,查找問題的根源。
二、分析
首先,我進行了換位思考,站在一個殘疾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幡然醒悟,一個人在很多時候需要的不是憐憫和施舍,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班主任在全班面前公布此事,對她脆弱、敏感的心理是個極大的傷害。其實,這個年齡的學生即使是健全人也處于叛逆期,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同學、教師、家長和社會的認同和尊重。教師只有在觀念上擺正師生位置,真正做到蹲下身子與學生交流,了解不同階段和時期學生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用心去感受、去交流,用理解和寬容去鼓勵、去幫助,才能培養(yǎng)和建立起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人際關系。
三、過程敘述
找到了根源,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隨后,我跟她開始了漫談式的交流。通過拉家常,我知道她的病是屬于遺傳性的。父親也是同類病,從小就生活在別人異樣的眼光下。去年母親又不幸被查出身患乳腺癌。多重打擊讓她感覺世界對她很不公平。因此,自卑心理讓她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不僅跟自己的身體較勁,也在跟身邊所有的人和事較勁,包括關心和幫助。
聽著她發(fā)自內心的傾訴,望著這個堅強又讓人疼愛的孩子,我內心深處受到極大的震撼,我決心竭盡所能來幫助她抬起頭來走路,不論她怎么反復,決不放棄。于是,訓練場上,凡是她可以參加的訓練,我都讓她參加并獨立完成。軍訓結束的時候,我就說和她順路,打車一直把她送回家。回校以后,班里的同學做課間操,我就安排她打掃衛(wèi)生做值日,既照顧了她的身體,又讓她在心理上感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發(fā)現(xiàn)她語文成績優(yōu)秀,而且待人待事認真負責,我就委派她擔任語文課代表。中秋佳節(jié)之際,我也同樣沒有簡單地給她買點東西應付了事,而是帶著水果和月餅來到家里看望她的父母。點滴小事中都做到把對她的尊重和理解放在首要位置。同樣,她也以翻天覆地的變化給予了回報。
四、成效
通過正常的與人交往和交流,王樂逐漸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通過自身特長的發(fā)揮樹立起了自信心,有了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承受能力。最讓我開心的是她開始感受到生活的快樂,開心自信的笑容也時常掛在臉上。她不再抱怨生活,不再怨天尤人,而是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書寫燦爛的人生。期中考試王樂在年級進步了一百二十名,還在班里擔任語文課代表,工作的認真負責得到了同學的信任。
五、總結感悟
彼此尊重是教師與學生心理和諧共振的過程。學生得到教師的尊重,也會激發(fā)出對教師的愛,反饋回去,形成愛的雙向交流。首先,學生會表現(xiàn)出自覺尊重教師的行動,十分愿意接近教師,希望與教師合作,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隨之而來的就是“信其道”,教師的教育影響,很容易被學生所同化,教師的要求學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目標也正是在這種雙向交流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我認為,學生最殷切的需求是教師對自己的尊重。我們要改變過去說教式的教育方法,以賞識教育面對每個學生。特別是對一時跟不上的學生,要多關心、多關注、多關愛,以一個教師對事業(yè)的責任感、敬業(yè)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一個人的高尚品德、道德風尚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形象來示范帶動學生。讓師德體現(xiàn)為一種以學生為本、以愛為核心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不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