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會霞
適應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的要求,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相比于其他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信息技術有其特殊性。而目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都還處于一種摸索階段,在具體的教學中,會經常出現(xiàn)難以預料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學質量始終落后于其他學科。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作為一名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師,筆者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提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談談解決問題的幾點策略。
一、就學生知識水平存在的差異,采取小組協(xié)作式教學
由于初中教學水平的差異及各種客觀因素導致高中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高低不齊,有的學生對電腦基本操作駕輕就熟,能夠非常熟練地運用電腦上網,有的學生則可能連電腦都沒用過,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呈現(xiàn)出一種兩極分化的局面。
小組協(xié)作式教學介于班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之間,較容易發(fā)揮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的長處。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差異分成若干小組,使小組內部成員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縮短差距,掌握知識。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協(xié)作式教學可以采用模擬課題式分組教學的形式。一般過程是:教師向各小組布置研究課題,給予必要的說明,提供必要的資料和網絡資源,然后由學生小組研究問題,制訂解決方案,最后將結果展示出來。此外,這種教學方式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能力與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二、就學生自身知識結構的不平衡,適當引導發(fā)揮特長
大多數(shù)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不夠全面,對電腦及網絡的應用僅限于某些方面和某幾個操作,很多學生可能是網絡游戲高手、聊天高手、論壇版主,對電腦及網絡資源的應用僅僅是為了娛樂,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習。
這種情況下的學生一般都具有基本的電腦操作基礎,對電腦及網絡也有一定的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解決日常學習中的問題。例如:指導學生在網絡論壇中開辟學習板塊,利用網絡論壇共享學習資料,交流體會。
三、就學生信息意識的缺乏,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信息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學習信息技術的目的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然而,當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現(xiàn)象是,學生為了“學”而學,嚴重的“學”與“用”脫離,在日常的學習中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意識不強,在解決問題時沒有一種自發(fā)的信息需求,不能夠靈活有效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工具作用。
學生信息意識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所謂信息素養(yǎng),是個體“能夠檢索、評估、篩選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信息技術教育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對于一個任務,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讓學生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獲取信息,把信息技術作為解決問題時的一種自發(fā)的需求,從而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例如: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以寫一篇關于奧運的文章為任務,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獲得關于奧運的各種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篩選信息,確定寫作的主題,并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完成寫作任務。
四、就課堂教學內容的局限性,解放思想,拓展內容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學科,內容也在不斷更新。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windows基本操作、網絡應用及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教師的課堂教學一般也圍繞著這幾個方面展開,這種固定的教學內容很難適應學科發(fā)展的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為綱,但不應拘泥于教材,要轉變那種圍繞教材,僅僅傳授幾個軟件的觀念,“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信息技術課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學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學”,使他們掌握一種有效的獲取知識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快速掌握不斷更新的學科內容,也能適應今后社會終身學習的發(fā)展要求。同時,信息技術課教師也必須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學需要。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的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教學模式和方法都還不盡完善。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勤于思考問題、努力解決問題,不斷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和效能,才能有效、快速地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