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鳳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在課的準備和設計方面比較重視,注重最大限度的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力倡導“質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課堂教學的反思和總結方面卻是不太重視。著名的孫啟民老師曾經在《說反思》一文中這樣說道:反思是中小學教師獲得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其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在成功的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反思:一是對自己備課的反思,認為自己備課欠考慮,二是對自己課堂應變情況的反思,應充分估計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因勢利導,三是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繼續(xù)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不但激勵自己。這就是老師自覺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使自己進入更優(yōu)化的教學狀態(tài),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事實上,在課堂教學的反思中,反思的內容是比較靈活的,如: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學生無動于衷,教師就要想:是不是我的問題太難,或者是學生沒有很好聽課;學生的落實情況不好,老師就要想:課堂教學過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
教師應以尋寶獵奇的心態(tài)格外關注學生的發(fā)言,要學會用心傾聽。尤其是當學生在就教材內容發(fā)表觀點的時候,我們更要用心的傾聽,這樣才能明白學生的觀點并加以處理,或翻譯,或評價,或引導,或趁機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同學們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教師應練就一雙慧眼,課堂上一旦出現與預設不同的答案,就能敏銳地捕捉,迅速做出判斷。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生成的信息即時重組。當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之后,就會在課堂上生成最大量信息。而對于這些信息,我們又要區(qū)別對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學生對于文本所生成的獨特的見解,這時教師不可打壓學生的觀點,而要順應學生思維走向。對于那些即興閃現出來的火花,教師應敏銳捕捉,并予以引燃,順水推舟,給予適當的鼓勵,以此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的參與起來,共同研究。第二是否能引導學生追求事物的本質,這是生成的核心與關鍵。課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課堂,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學內容是確定的。如果學生的生成對課堂教學無價值,或需今后解決等,教師的正確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時,對學生的生成也應小心“呵護”,善于傾聽和引導,至少要讓學生感覺到,無論是課堂上能否討論和解決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師都很重視。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滅,反而有可激發(fā)他們自行去研究,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善待意外,演譯思維精彩使課堂教學既生態(tài)生成,也預設成功。例如在上“比的意義”,怎樣才能找到師生情感的融匯點、開發(fā)關鍵的“頭”呢?如教學《比的意義》教學片段:師:你們有沒有聽到幾比幾的事?板書():()生1:足球比賽1:0。生2:乒乓球比賽11:5。生3:籃球比賽100:92……師:除了比賽比分外還有哪些比嗎?生1:我比他高。生2:我比他肥?!瓕W生們始終沒有答道問題上。這時我說了一句幽默風趣的話說:我的頭發(fā)比你的頭發(fā)少,你們說的這些是關于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是一年級的問題了,老師還在有耐心的引導學生,繼續(xù)問生活中還有哪些比呢?學生們頓悟了許久,終于有一個學生在沉思中打破了寂靜。生4:“一杯鹽水,鹽是1水是1,他們的比是1:2,老師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責問那位學生你懂你干嘛不說?不依不饒地追問這位學生“你拿這杯鹽水來干嘛?”,“喝”,“你敢喝嗎?為什么?”,“不敢,太咸了”。“怎樣的鹽水你才敢喝?”。我經過不斷反復的追問學生們茅塞頓開了,不斷的找到了生活中的比。本來到這里我都可以走回正軌,圓滿收場了,這時有位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還有匯率真的比,人民幣與美元的比是1:8”。這位學生給課堂又從燃了一把戰(zhàn)火。我不但沒有否定還肯定了這名學生平時很注意觀察積累。通過和學生們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后,得出結論匯率也是一種比。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展開交流,學生發(fā)言積極。就這樣,學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參與比的意義的分析、解釋以及例證的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活動,獲取自我創(chuàng)造的積極情感體驗。第三是不是突破了原有的老套路,具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這是有價值生在的基本特征。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面對的永遠是學生的未知答案。教師對那些令人尷尬的“小插曲”往往會心存不悅,是視而不見或是簡單處理,還是追隨兒童的興趣,抓住這一珍貴資源靈活調控教學?答案顯而易見,同時如果教師細心體會,藝術地處理,就會化尷尬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聽過這樣一節(jié)課:教學“直線、射線、線段”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舉出生活中“三線”的例子,當一學生說出“知識是直線”這一意外的尷尬信息時,機智教師就與學生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對話:“同學們,你們怎么想的?”生1:“老師,知識是直線,因為直線是無限長的,而知識也是無止境的”;生2:“不,知識是射線,因為我們的學習總有一個起點,從這個起點出發(fā)向一個方向無限延伸”;生3:“知識是線段,我們的學習是有始有終的,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時我說:“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都很精彩,或許對于某一個人而言,知識是有限的,像線段,但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知識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多學知識。”面對教學中出現這一突如其來的尷尬問題,我沒有逃僻,而是讓學生暢所欲言,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學習氛圍,同時及時地點撥化解,這樣既巧妙地挽回了質疑孩子的尷尬局面,又適時地進行了思想教育,課堂教學也因此閃現出人性的光芒和錦上添花的魅力!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上的節(jié)外生枝也是正常的,這是學生思維花朵的盛開,是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更是學生在課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動。教師要善待“意外”,及時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讓智慧之花閃耀光芒。
總之,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處理好兩者的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因勢利導,達成預設,促其生成。在“精心預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動態(tài)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努力達成“精心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平衡,讓“動態(tài)生成”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綻放教學的精彩。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痹陬A設與生成面前,如果沒有對“思想”與“智慧”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們就不可能實現預設與生成的動態(tài)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