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娟
[摘 要]問題并非與問號等同,恰到好處地提出問題,不失時機地展示問題,巧妙地為學生解決問題,把所學的數學與知識得以掌握和拓展,增強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和成功感,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增強解決問題能力
在知識不斷更新,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也不斷發(fā)生變化。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現代的中學生,不僅要求他們要有聰慧的大腦,強烈的競爭意識,更要求他們要有適應新時代的應變能力,遇問善解的能力……而這些優(yōu)秀品質的形成是從小就應培養(yǎng)的。作為科學的皇后、思維體操的數學在一個人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由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從事研究活動的思維過程是相通的,大致要經過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提出設想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搜集資料并進行解釋或驗證等。
所謂問題,一般解釋為不能即可到達的目標。美國創(chuàng)造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每當你碰到不進一步作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庇纱丝梢?,問題并非與問號等同,。在課堂上有的發(fā)問,并非都是向學生提出問題,只有具有問題性的問題才能為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例:“在上課前問學生:什么叫有理數?”“三角形按角分為幾類?”等問題,并不是向學生提出了問題,而是學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識重新的復述一遍,這樣是不能激起學生思維浪花的。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該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聽課,設計巧妙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思維的課堂,從而體會到解決問題后的快樂感。
以舊引新是一種重要的教法和學法,在以舊引新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疑問來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例如,在講多邊形內角和時,可以先提問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然后回顧求四邊形內角和時采用的連接四邊形一條對角線得到兩個三角形,從而求出其內角和為360°的方法。并提出能不能得到啟示得出n邊形的內角和呢?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對比,從一個頂點出發(fā)畫對角線能把n邊形分成(n-2)個三角形,很容易的得出n邊形內角和為(n-2)×180°。從四邊形、n邊形的內角和的求法,引導學生將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轉化為三角形的問題予以解決。
人的思維活動是由提出問題開始的,有疑問才能產生探索欲望,才能開動腦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意識的設置一些有關的懸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例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一節(jié)時,教師出示三根木棒問:“以這三根木棒為三條線段,能構成三角形嗎?”(學生答“能”),接著換其中的一根,使其中兩根長度之和不大于第三根的長度,學生就能發(fā)現這時不能構成三角形,便繼續(xù)提問:“為什么有的三根木棒能構成三角形,有的則不能呢?”由此引入新課,就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好比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即將學習的內容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有了這座橋梁,學生有可能自覺主動地到達成功的彼岸,可見它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但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也有它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1.疑是學的開始,趣是持續(xù)的動力。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可以喚起動力,激發(fā)興趣,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要突出激發(fā)興趣,激起疑問,其中選好新舊知識連接點和問題思考角度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疑問的關鍵。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聯(lián)系教材和學生實際。
3.既要設置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經過動腦和努力力所能及的問題,又要考慮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適應問題情境,達到促進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目標。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地探索,從而使其思維能力受到有益的訓練,學習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把所學的數學和知識得以掌握和拓展,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問題的科學性,出現問題的技巧性,掌握在老師手中,教師能恰到好處的提出問題,不失時機地展示問題,就能為學生解決問題鋪一條平坦大道。學生沿著老師的引導思維下去,直到問題解決,整個過程學生完全能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和成功感,這樣就能很輕松的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