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步 陳淑霞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我在生活中到處尋找細節(jié),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編織好的生活網(wǎng),那么細節(jié)就是網(wǎng)中的結(jié)點”??梢?,細節(jié)的作用之大。細節(jié)描寫是指作品中對一些富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以及景物片斷等具體細膩的描寫。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能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使文章余音裊裊,意味深長。那么如何寫好細節(jié)描寫?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細節(jié)”意識,養(yǎng)成“細描”的習慣是作文的前提。
一、處處留心挖題材
“好作文源于生活”。只有基于生活的素材,才能更真實親切些。假若沒有對生活的豐富積累,沒有對生活的深刻體驗,是很難寫出真情實感且意蘊深刻的個性化作文的。我時常教導學生:要細心,要感性,學會從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捕捉細節(jié),學會聯(lián)想,讓自己的思想馳騁飛揚起來。
詩人杜甫觀望泰山,想起有一天,能站在山峰之巔,俯瞰周圍的眾山皆被踩在腳下,而吟詠出“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離別車站,父親為“我”買橘子的情景觸動了朱自清的心靈,成了他寫作的素材。那蹣跚的步伐,催人淚下;那肥胖的身影更是深入人心。雷雨交加的天氣里,雨打紅蓮,荷葉深情地“傾側(cè)”,撩起了冰心老人的心弦……古往今來,多少文豪之作情感的觸發(fā)點不是基于生活?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一雙獨特的“慧”眼,捕捉生活的“點”,沒有一顆細膩的心靈,捕捉心中的“情”,又何以打動人?
我是一個感性的人,課堂教學中,我時常會灌輸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努力用我的感性去感染、啟發(fā)他們。我也經(jīng)常鼓勵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一天的見聞和感受,讓他們留心身邊的人、事和情。我校依山傍水,門前是一片開闊的菜場,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日,還是寒風刺骨的嚴冬,田野間總是穿梭著菜農(nóng)忙碌的身影。震撼人心的畫面時常有:烈日下?lián)纹鹨话汛髠?,幾個月大的嬰兒就那么往菜籃筐里一放,便開始了他的一天;稍微大點的幼兒,更是令人心疼,他們的身體被捆綁在母親的背上,肢體活動完全被束縛,似乎母親的后背便是他們的世界。他們就這樣一天天,安靜地在背后陪著母親曬太陽,看著母親澆水、施肥、揀菜……經(jīng)過了多少天炙烤和凄風冷雨的洗禮,他們也“練就”了一身的堅韌,“成就”了一臉的黝黑。此情此景,誰能不心顫?誰能不噓唏長嘆?因而,在作文課上,我時常會說這樣的話:“同學們,望望窗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這便是生活,這便是素材,要學會用感性看世界,用感性挖題材……”
二、多多熏陶嚼美文
在敘事抒情類的記敘文中,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關(guān)鍵,它可以是作文的一大亮點。那么,如何進行這一細節(jié)描寫,便成了作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我認為這一項重任還得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不僅要完成45分鐘的教學任務(wù),更應(yīng)當創(chuàng)設(shè)情境,留點時間給學生咀嚼美文美句。只有通過長時間潛移默化地“渲染”,教學過程中的有意無意的“熏陶”,學生的“細節(jié)”意識才能形成。同時也讓他們明白,美文佳作就這么一“筆”,卻能畫龍點睛。
如在《臺階》中,我特意讓學生朗讀并品析了這一段,“父親坐在綠蔭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一細節(jié),生動形象地寫出父親的羨慕、向往之情,細膩傳神地刻畫了他不甘人后、渴望受人尊重,并時刻為自己高臺階的夢想謀劃著的形象。又如第5段描寫父親洗腳的場景,“他的腳板寬大……溝里嵌著沙子和泥土……我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漿……覺得這腳輕飄飄的沒著落……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此處描寫細膩、形象、貼切,特寫了父親的腳——黃幾幾、飽經(jīng)泥沙的洗禮,以此來見證了父親飽經(jīng)滄桑、終年辛勤勞作卻又樸實敦厚的農(nóng)民本色。每每講到此處,我都會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賞析語句的美妙,并鼓勵他們聯(lián)系生活,說說自己的父親身上的特點。課堂立即活躍了起來,我常趁熱打鐵,“作者僅憑這么一‘筆,卻將父親吃苦耐勞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令人怦然心動,想想我們的父親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形象呢?可我們寫作中刻畫父親這一形象時,往往總是少了那么點韻味,不夠感人,這又為何?”“……我們的習作太缺乏這樣細膩而又傳神的筆墨了,所以我們要學習作家細節(jié)的刻畫和小中見大的寫法……”
三、細點描摹繪神韻
作文批改,我歷來非常重視這一板塊。農(nóng)村中學生,他們沒有豐富的業(yè)余生活,閱歷薄,見識淺,文字功底不深厚,作品的語言往往干癟蒼白,不具感染力;人物形象也不鮮活……但從教幾年來,我一直奉行“先修改后當面指導”的原則,雖然會花去很大的精力,但個人認為效果良好。修改時需要教師恰當準確地寫下語句,讓學生明白哪些描寫該深入,哪些情境該細描,讓他們學會“于細微處見精神”,畫其神韻,奪人眼球。這樣在教師“手把手”潛移默化地帶動下,他們便慢慢地掌握了描寫的技巧。
有位學生在寫“歲月如歌”一題時,我便在《歡樂曲·童年》部分,添加了兒時天真淘氣、喜歡與樹爭高低的情境——“奮身一跳觸碰綠葉”,與后文形成對比。例:“抬頭仰望那藍寶石般的天空,繼續(xù)哼著歌兒……走到一棵樹下,試圖奮身一跳,用那短小的手兒去觸碰那片綠葉,然而只是徒勞的。風兒吹過,綠樹搖曳多姿,似乎在譏笑我的矮小?!剑〉任议L大了就有你好看,看你那神氣樣!”《傷感曲·青春》部分,我便設(shè)置了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動作,可對于唾手可得的綠葉,心境卻迥乎不同,以此流露青春期的煩惱。如:“歡快小跑的步子也不見了,許是少了那份熱情與沖勁吧……又是那棵老樹,我輕輕一蹦,那片片綠葉便在我的掌心里……但不再有往日的神氣,而我,卻再也找不回曾經(jīng)的那份歡喜。”
著名作家趙樹理說過:“細致的作用在于給人以真實感,越細致越容易使人覺得像真的,從而使人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因而,想要作文韻味十足,細節(jié)描摹是關(guān)鍵。
總之,“言”傳“身”教是指教師要學會用自身的感性觀察,去感染學生的寫作靈性;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用美文美句熏陶學生學習“細節(jié)”點睛之墨的技巧;是指教師“手把手”地修改和指導。為了讓學生的作品文采飛揚、余韻裊裊,為了讓作文的主題深刻雋永,就讓我們一起用“言”傳“身”教來培養(yǎng)中學生寫作的“細節(jié)”意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