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馮文華
摘要:由于大學畢業(yè)生社會適應能力差,職場新人面臨的主要三大問題有“個人發(fā)展空間小,找不到發(fā)展方向”、“經(jīng)濟壓力大”、“工作壓力、強度大”。研究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原因及培養(yǎng)方法有利于大學生就業(yè)后順利適應社會、減輕從業(yè)壓力,提高職業(yè)滿意度。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yè)從業(yè)壓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方法
2010年9月6日至11月5日,麥可思研究咨詢公司在網(wǎng)上對2010屆大學畢業(yè)生做了“職場新人”的跟蹤調查,該調查以2010屆就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為調查對象,實時了解他們各時段的收支狀況、從業(yè)壓力、所遭遇的職場問題等,所涉及的問題歸結起來都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差有關,而數(shù)據(jù)所反應的情況僅僅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培養(yǎng)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存在的問題
1.急功近利、盲目跟風,脫離實際
封建時代的“學而優(yōu)則仕”發(fā)展到今天,變成了“學而優(yōu)則富”。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如果孩子考不上一所好大學,就意味著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被淘汰。而他們所謂的好大學就是名牌大學,所謂的好專業(yè)就是社會熱門職業(yè)所需要的專業(yè)。其實,這些家長犯了兩個錯誤:首先,熱門職業(yè)不一定是適合你孩子的職業(yè),其次,熱門職業(yè)也不一定是你的孩子喜歡的職業(yè)。
還有的家長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自己的傀儡。做父母的把他們工作之余的所有時間、精力、財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從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家長都是那么盡心盡力的為孩子“設計”,考哪所學校,上哪個專業(yè)都是父母安排好的。這表面上看是為了孩子,而實際上卻是父母以孩子為載體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背上了沉重的心靈枷鎖,為了報答父母付出,不辜負父母的一片心意和對自己的希望,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聽話和服從,做爸爸媽媽的“乖孩子”。
此外,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包辦”了所有的家務,只要孩子學習好,在家什么都不用干,很多大學生被“寵壞”了,他們不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會選擇,沒有責任心,身體成熟了,可心理卻十分幼稚,象個還沒長大的孩子。由于自己動手的機會少,既得不到鍛煉也得不到肯定,成就感缺失,無法建立自信心,身心發(fā)育不平衡,一切依賴家庭。遇見問題不是積極的主動承擔,而是逃避推諉。由于學習階段對社會接觸少、不了解現(xiàn)實,所以,工作后,不適應成了他們的生活的常態(tài),比如: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工資不是自己希望的,前程不是自己設想的,能力也沒有值得驕傲的。于是,經(jīng)常跳槽,但跳來跳去的結果,卻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到哪里都一樣,然后就抱怨連天,悲觀甚至絕望。
2.教育方式與育人目標的錯位
從目前學生不適應社會的情況看,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所學到的與社會所需求的不對應。在中小學階段,學習的目標被升學夢想扭曲了,為了上個“好學校”,就得獲得高的分數(shù),從小學到高中,獲取分數(shù)的考試技巧成了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其結果是,學生只會考試,不會做事,本該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想象、閱讀、表達以及自我調節(jié)、挫折承受、應對變故,認識自我、理解他人和社會等等能力的培養(yǎng)卻沒有得到鍛煉。從總體上看,基礎教育分數(shù)第一的應試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標。
高等職業(yè)教育目前也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學校之間在培養(yǎng)目標上沒有差別,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雷同,本科教學普遍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jié)。有的過于偏重理論教學,有的過于偏重實踐技能。前者導致學生,空有理論,不會操作,使學生覺得讀書無用;后者導致學生只會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做一些程序化的技能工作,但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社會實踐中,一切都是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由于無力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依然導致學生覺得讀書無用。從而產(chǎn)生“個人發(fā)展空間小,找不到發(fā)展方向”;“工作壓力、強度太大”;“現(xiàn)在掌握的知識、能力不能滿足工作需要”這一系列的問題和困惑。
二、解決當前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措施
1.轉變教育理念,真正把孩子當成認知和實踐的主體
家長要改變事事包辦的方式,變包辦為指導。讓孩子首先明確人生過程和社會的含義,在孩子需要進行人生規(guī)劃的時候,家長和學校只提供信息和決策指導,不去代替他們判斷和決策。培養(yǎng)孩子的預見能力,讓孩子結合自身實際設計和規(guī)劃人生目標。當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夢想的時候,他就會努力,因為人的行動動力來自內心動機。如果能夠幫助大學生自己做好生涯規(guī)劃,讓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不僅是對職業(yè),也包括對自己未來的生活,養(yǎng)成計劃意識,在實踐中注意用理性指導行動。這樣就可以保證大學生的階段性人生定位的準確,從而在有所準備的條件下進入社會,避免學非所用,進而不斷獲得成功,激發(fā)大學生奮斗的熱情,并不斷增強獨立面對挫折和困難的信心。
2.運用心理拓展訓練,完善心理品質,提高綜合素質
作為獨生子女的大學生,大多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不足,團隊意識淡漠。拓展訓練能使大學生在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精神。比如:類似攀巖、過電網(wǎng)、斷橋等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強調團隊精神,增加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使他們認識到在社會競爭中不僅要有進取心、懂得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能夠排除干擾,才能在企業(yè)立足,才能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它能讓學生在集體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親身體驗來培養(yǎng)自己的團隊精神,完善和發(fā)展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加強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使課堂與社會對接,培養(yǎng)工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
責任心要從小培養(yǎng),大學階段應該完全建立責任感,同時還要多給他們承擔責任的機會,以促進大學生成長。為此,大學生的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應該把階段實習與畢業(yè)實習結合起來,實習內容不能流于形式。在實習過程中要讓他們完成一些實質性的工作。不能僅僅是去某公司里做一些復印、打字等無關緊要的小事。要通過實習中豐富的工作實踐創(chuàng)造大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強對社會的感性認識;通過這一過程使大學生了解相關的工作崗位的特點,尤其是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質,興趣,明確優(yōu)勢和劣勢。并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作好調整,以更加適應社會要求。因此實習是大學生實現(xiàn)社會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成為高等職業(yè)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要利用實習過程強化和檢驗課堂理論教學的意義,在實習中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檢驗理論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學改革,從而解決,大學生學非所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鄭祥專.積極心理學理念下大學生社會適應力提升策略探析[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05).
[2] 朱大琴.心理拓展訓練對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探討[J].貴州體育科技,2008(03).
[3] 趙星.當實習生的最高境界[N].中國青年報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