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明
【摘要】目的:對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應用于脊柱外傷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探究。方法: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2例脊柱外傷患者,分別采用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對其進行檢測,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診斷結果情況。結果: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檢測后,MRI組患者檢出脊髓損傷率(73.81%)以及檢出韌帶損傷率(64.29%)明顯高于CT組患者檢出脊髓損傷率(35.71%)以及檢出韌帶損傷率(28.58%),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MRI影像學檢查方法應用于脊柱外傷診斷的臨床價值明顯高于CT檢測,安全可靠,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關鍵詞】CT影像學檢查方法;MRI影像學檢查方法;脊柱外傷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8-0097-01
臨床上,脊柱外傷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行動不便甚至下肢或全身癱瘓等,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在我國,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醫(yī)務人員致力于對脊柱外傷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的研究中,以便于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yī)療服務。我院為進一步研究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應用于脊柱外傷診斷的臨床價值,特選取42例脊柱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進行研究后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2例脊柱外傷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24歲至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1.5)歲,致傷因素:重物擊傷患者10例,高處墜落損傷患者16例,車禍損傷患者16例,病變部位:胸椎患者14例,腰椎患者15例,骶椎患者13例。對42例患者進行研究前均確診為患有脊柱外傷,并且確保全部42例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42例患者采用CT檢測,采用雙排螺旋CT機(美國GE雙排螺旋CT)對患者進行檢測,以橫斷位的掃描方式對患者的脊柱進行掃描,確定3cm的掃描層距以及后層,并且以300mA、1.120kV的螺距進行掃描,以512×512作為本次掃描的矩陣,在對患者全部掃描過程結束后再對掃描的數(shù)據(jù)結果進行的重建。MIR檢測方法采用0.35低場強MRI(飛利浦0.35低場強MRI)在檢測過程中選擇軸位及矢狀位作為掃描過程的方位,確定4cm的掃描層距以及后層,以256×256作為本次掃描的矩陣。對兩組患者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
1.3觀察指標
對42例患者采用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檢測后的檢出脊髓損傷以及檢出韌帶損傷等結果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分析。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用 ±s表示計量資料,用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經(jīng)不同方法診斷后的結果情況
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對其進行檢測后,MRI組患者檢出脊髓損傷率(73.81%)明顯高于CT組患者檢出脊髓損傷率(35.7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組患者檢出韌帶損傷率(64.29%)明顯高于CT組患者檢出韌帶損傷率(28.58%),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討論
本研究中顯示,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檢測后,采用MRI進行檢測的患者其檢出脊髓損傷率(73.81%)以及檢出韌帶損傷率(64.29%)明顯高于采用CT進行檢測患者檢出脊髓損傷率(35.71%)以及檢出韌帶損傷率(28.58%),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對脊柱外傷患者采用MIR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檢測后,明顯提高了脊髓損傷以及韌帶損傷的檢出率,為脊柱外傷患者的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命生活質量。臨床上,脊柱外傷是一種十分常見且多發(fā)的外傷之一,該疾病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影響十分嚴重,脊柱的結構相比其他骨骼來講比較復雜,因此,對脊柱外傷患者的診斷以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脊柱外傷的主要診斷方法是CT影像學檢測,但應用該方法對患者進行檢測時,且臨床診斷結果并不是十分準確,容易對后期治療過程產生誤導的作用。MIR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應用于脊柱外傷的診斷方法,應用該方法進行診斷的過程中,能夠全面的對患者的脊柱進行全方位的檢測,彌補了CT檢測時的不足,增加了診斷結果的準確性,使患者及其家屬對診斷結果更為滿意。MIR在檢測過程中,其成像功能有著多方為的全面成像特點,同時,該方法還具有十分良好的組織對比性,故而應用該方法時可以明顯降低檢測時對患者機體產生的不必要的損傷[3]。MIR影像學檢測方法對脊柱外傷患者的臨床檢測,與患者的早期確診以及后期預后改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滿足了患者對檢測方法的不同要求,為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提供了保證。MIR影像學檢測方法針對壓縮性骨折以及粉碎性骨折等不同骨折類型進行不同的診斷,針對性的檢測能夠明顯避免了檢測結果的缺陷。應用CT與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檢測脊柱外傷后,MRI影像學檢查可以更準確的對患者的脊柱損傷進行空間的定位,以便于后期更好的治療,并且該方法能夠更好的檢測脊柱外傷的其他疾病類型,但若能將兩種方法同時結合應用,更能準確的對患者進行檢測。
表1 兩組患者經(jīng)不同方法診斷后的結果情況[n(%)]
組別 例數(shù) 檢出脊髓損傷 檢出韌帶損傷
CT組 42 15(35.71) 12(28.58)
MRI組 42 31(73.81) 27(64.29)
注:與CT組比較,*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采用MRI影像學檢查方法對脊柱外傷患者進行診斷時,其臨床應用價值十分顯著,明顯高于CT檢測的臨床價值,較大程度的提高了檢測結果的安全性,保證了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宋平.CT和MRI對脊柱外傷診斷價值的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0):1460,1461.
[2] 文承斌.脊柱外傷42例CT和MRI診斷價值的對比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9):705-706.
[3] 高洪武.X線與CT對脊柱損傷診斷價值的探討[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0,3(6):5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