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容
《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更使我收獲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nèi)缁ǖ男δ?,聽著他們發(fā)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么樣子?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么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地理學習。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加以細致、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沒有事先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干線按方向變?yōu)樗膫€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干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干線;東北地區(qū)的鐵路干線;西南地區(qū)的鐵路干線;在上課前一星期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制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搜集與其有關的旅游信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游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盡可能地指導和幫助。學生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閱,我也幫他們上網(wǎng)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jié)設計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著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jié)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于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導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游”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游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游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游員來為我們導游。”在我簡潔地導入新課之后,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后達成共識。然后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游員,創(chuàng)設一種旅游情景。在我的啟發(fā)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游員出場了。她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fā)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游景點和名勝古跡,導游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游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干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fā)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斗志,他們的表現(xiàn)更為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tǒng)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
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采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游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游竟猜”的游戲,以引導大家思考并區(qū)別鐵路干線。第四組的導游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為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后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干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屏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jù)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檢測階段我布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干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等。由于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為教師的我也從體現(xiàn)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講授者、表演者和創(chuàng)造者。
這節(jié)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根據(jù)自己設計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了自評和互評,我則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并鼓勵他們不斷地努力,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了,下了課還意猶未盡,圍著我問這問那,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yōu)橹鲃犹骄渴降膶W習。
這節(jié)課后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yǎng),除了本專業(yè)扎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fā)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chuàng)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終身發(fā)展為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兩次備課、上課的前后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后回頭看更利于教師的教后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信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