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譯,譚 強,王慶勝,馬 卉,孫 強,趙 君,郝 佳,張 揚
中國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因無保護左主干冠狀動脈病變(ULMCA)住院的患者中,老年人占有相當?shù)谋壤6淆g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高,這部分群體冠狀動脈病變嚴重、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高。雖然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與藥物治療比較能明顯改善ULMCA 患者的生存率,然而由于外科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和高風險性,使得很多老齡患者拒絕CABG 治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也許是另一個治療的選擇[1,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ULMCA 介入治療的預后,為臨床工作提供進一步指導。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05年3月—2012年1月因ULMCA行介入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齡>70歲)85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9例,非糖尿病患者46例。均除外急性心肌梗死、腫瘤、既往搭橋手術、既往PCI術、他汀類過敏。2型糖尿病診斷根據(jù)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公布的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冠狀動脈造影術 采用美國GE 數(shù)字平板心血管造影機(innovo 2100),常規(guī)經(jīng)橈動脈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ULMCA 定義為左主干狹窄超過50%且無到達前降支或回旋支的側支血管[3]。
1.2.2 PCI術 根據(jù)患者病變選擇經(jīng)橈動脈或經(jīng)股動脈PCI術。對左主干開口和干段不累及遠端分叉病變采用Crossover植入單支架,對于遠端分叉病變,采用雙支架術(T 支架、Crush、cullot等)。DES類型主要包括雷帕霉素洗脫支架、西羅莫司洗脫支架。全部患者在行PCI前均給予阿司匹林負荷量300mg,并于術后繼續(xù)以300mg,每天1次,維持(1~3)個月后減量至100mg,每天1次。術前氯吡格雷負荷量300mg,并以75mg,每天1次維持至少1年。
1.2.3 隨訪 兩組患者通過門診及電話隨訪2年內(nèi)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F,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變血管重建(TLR)的發(fā)生率]。PCI術后的靶病變血運重建定義為由于支架兩端5mm 內(nèi)的病變而需要再次PCI或CABG。
1.2.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若方差齊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采用t’檢驗;兩樣本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家族史、吸煙、高血壓史、既往心肌梗死史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糖尿病組和對照組比較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肌酐(Cr)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糖尿病組空腹血糖(Glu)水平高于對照組(P<0.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及PCI術 兩組患者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后判定,糖尿病組左主干病變更易合并多支血管病變(P<0.01),但左主干病變的部位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PCI手術,兩組行完全血運重建的比例均較低(糖尿病組30.77%,對照組32.61%),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支架策略方面,糖尿病組27例采用單支架技術,對照組29例采用了單支架技術,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比較
2.3 隨訪 隨訪期間糖尿病組MACE 發(fā)生率(38.09%)高于對照組(31.7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51)。詳見表3。
表3 臨床隨訪結果 例
無保護左主干病變患者有極高的死亡風險,早期的臨床研究顯示,CABG 與藥物治療比較能明顯改善ULMCA 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一直以來,CABG 都被視為ULMCA 治療的首選治療。但隨著藥物洗脫支架(DES)的廣泛應用,其治療無保護左主干病變療效和CABG 對比研究越來越多,最近Athappan 等發(fā)表的一項對比PCI和CABG 療效的薈萃分析,共納入24個臨床研究共14 203例ULMCA 患者,術后1年、2年、3年、4年、5年兩組全因死亡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CI組靶血管重建率顯著高于CABG 組,而中風風險則顯著低于CABG 組,5 年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上述研究顯示DES對ULMA 的良好療效,其安全性與CABG 相似。但現(xiàn)有的研究都未聚焦在老年糖尿病人群。
年齡是冠狀動脈鈣化的獨立預測因素,年齡每增加1歲,冠狀動脈鈣化積分>900的危險增加11%。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更為嚴重,冠狀動脈受累程度高,彌漫病變較多,狹窄程度和鈣化程度高。對于合并糖尿病的左主干病變或三支病變患者,CABG 是左主干病變的標準治療方案[1],但對年齡及身體不良狀態(tài)的擔心,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冠狀動脈介入干預的建議,且研究表明對于不適合外科手術或拒絕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來說,PCI術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5,6]。本研究中PCI治療大部分患者采用了單支架技術,而不是雙支架或多支架技術,原因是老齡患者具有復雜的冠狀動脈解剖,包括鈣化、扭曲、小血管病變等,對比劑腎病、穿刺困難、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明顯升高,因而與中青年患者比較,老齡患者PCI術無疑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為避免這些并發(fā)癥。本研究采用簡單的策略處理老齡患者的病變以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本研究中MACE發(fā)生率相對高可能與本研究患者高齡及完全血運重建率低有關??紤]到ULMA 預后不良,1年內(nèi)死亡率可達20%,(7~10)年可上升至50%,針對老年ULMCA 患者的PCI治療仍能顯著改善此類患者的預后。
老齡2型糖尿病患者左主干病變的PCI治療與非糖尿病的老齡患者相比并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血管重建方式。
[1] Morice M,Serruys PW,Kappetein P,et al.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de novo left main disease treated with eith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using paclitaxel-eluting stents or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TAXUS and cardiac surgery(SYNTAX)trial[J].Circulation,2010,121:2645-2653.
[2] Ghenim R,Roncalli J,Tidjane AM,et al.One-year follow-up of nonrandomized comparis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and drug-eluting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aged ≥75 years)[J].J Interven Cardiol,2009,22:520-526.
[3] Chieffo A,Stankovic G,Bonizzoni E,et al.Early and mid-term results of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 unprotected left main[J].Circulation,2005,111:791-795.
[4] Athappan G,Patvardhan E,Tuzcu ME,et al.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Ameta-analysis of drug-eluting stents versu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3,6(12):1219-1230.
[5] Tzifos V,Gatsis A,Gerasimou A,et al.Acute and long term results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stenting using drug eluting stents[J].Cardiol J,2011,18(2):165-170.
[6] Wu XF,Chen YD,Kubo T,et al.Long term(4year)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fter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J].Int Heart J,2010,51:37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