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美紅
清人趙翼在《論詩》中說:“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趙翼的意思很明了:李杜詩文固然是經典傳世之作,但每個時代都有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能在文學領域中占一席之地,對后世產生影響。為什么每個時代都有經典傳世之作,究其原因:每位作家都密切關注社會生活,把住了時代跳動的脈搏,由此作品成功反映了當時社會狀況和自己獨特的心理體會。因此,成功的寫作,必然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是寫作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完全喪失生命的活力。
一、做一個善于關注生活的人,生活處處有材料
善于關注生活的人,善于把自己周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然后加以整理,就能呈現(xiàn)一篇篇美文。唐代的李賀,他寫詩不著急立題,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題材,挖掘題材。他經常騎著一匹瘦馬,帶著家中的小童子,邊走邊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來了靈感,他便把所想到的靈感火花急速記錄下來,并把它們投進小童子所背負著的小錦囊里。到了家里,他從小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進去的斷章零句,進行整理,并把它們寫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詩作。當然,個人的生活經歷是有限的,所以,善于關注生活的人,他還可以從與他人接觸中獲得,還可以從書本中獲得。前人或他人的生活體會和實踐經驗,也有助于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對生活的感受。魯迅曾指出:“作者寫出創(chuàng)作來,對于其中的事情,雖然不必親歷過,最好是經歷過。詰難者問:那么,寫殺人最好是自己殺過人,寫妓女還得去賣淫么?答曰:不然。我所謂經歷,是所遇,所見,所聞,并不一定是所作,但所作自然也可以包括在里面。”
二、做一個善于思索生活的人,生活給人以感受
把觀察到的客觀世界,加以自己個人獨到的心理感悟和人生體驗,便有了獨具個性的文章。周敦頤看到蓮,就以蓮自喻,表明自己有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品格;韓靜霆看到蓮,想到了天下千千萬萬如蓮藕一般含辛茹苦哺育孩子的母親;而李漁則表明他對有著很大實用價值的蓮的贊美和喜愛之情。有些學生善于把生活中看到的普通的生活細節(jié)加以思考,寫出動人的文字。“當夕陽余影的紅艷暈染了地平線,伴著桂花之香的秋風掠過河面,往來車輛增多之時,我總是騎著單車,追著太陽的裙袂一路歡快的回家。在河邊一棵盛開的合歡下,我發(fā)現(xiàn)總站著一位老太太,在張望著什么。我經過她時,她瞇起眼睛仔細看,而后又縮回了身子。我一直不得其解。一個夕陽依舊的傍晚,我突然看到她眼睛一亮,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慈祥的微笑,雙手伸出去準備跑什么。我往后一看,是她的孫子放學回來了。我心里一暖,多溫暖的場面。但男孩卻眉頭一皺的躲開了,徑直進了屋。我心一酸,松開了剎車,繼續(xù)向前,我想,身后一定是個年老滄桑,心酸落寞的背影?!毙∽髡咴谀程旆艑W回家關注到一位奶奶對孫子愛的期盼,而孫子卻躲閃開了,留下了一個失落的背影。但這并沒有完,這一情節(jié)觸發(fā)了小作者的情思。“那日的合歡斜陽如常。但這蹣跚的背影,卻讓這半抹夕陽一樹合歡染上了淡淡的憂傷。想起與家人的不愉快,不禁鼻子一酸,憤憤地想,誰會跟這老太太一般翹首企盼我回家的身影?抹了抹眼睛,嘆道:‘無情便可。不在乎便不會難過了吧?默默地上樓,準備迎接冷清沉悶的家與家人責備的話語。推開門,眼前卻是早已擺好的飯菜,和等我回來的家人。不知是屋里暖還是心暖,賭氣與沮喪都拋開了。我依舊是默默地,但只言片語間已不再鋒芒畢露。”這位學生通過作品,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瑣事。只要小作者有那么一種細膩的情懷和善于思考生活的心,寫出的文字就有了那么一點讓人產生心靈的悸動。
三、做一個善于提煉生活的人,生活就是作文
生活是寫作的本源,但并非有了生活就能寫好文章。作品應該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品,所以要對生活加以提煉,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作品。下面是兩位學生寫的《旅行,讓我與眾不同》。
同學甲:母親總說我去周莊的次數(shù)比上學還多,無可厚非,可見她夸張了。但愛去周莊的的確確是我一純正的癖好,我喜歡古鎮(zhèn)周莊的一切事物,在我眼里,他們與眾不同也無與倫比。
又踏上碎碎的青石路,它青得那么柔和,那么協(xié)調,只似乎感覺與塵封的古樸糅和在一起。我輕輕地踏著,生怕擾了這柔軟的夢,漸漸到了深處,腳下的路已經變成了大塊大塊砌得疏朗的石塊路,卻也少不了韻味。路旁的傍水的古宅子宛若出水芙蓉,像一幅天然清雅的圖,既不像徽州的那樣黑白磊落,也不像蘇州的那樣粉黛纏綿,它是一種雅致卻剛烈的美。為何雅?看它那秀氣玲瓏的雕鏤便可知,為何剛?看它那一棱一角的堅挺利落便可曉。怎感覺耳朵舒適呢?哦,原來是搖著船兒,唱著歌兒的人悠悠而過,她那空靈的歌聲全然化在了藍底白花的布衣中了。一路過去總會有驚喜,總會有歡笑,可別忘了買紀念品,那是旅行的另一個靈魂。
回到家后,別只顧著身體上的乏累,難道你就沒意識到你的心已因旅行而沉醉坦然了么?
同學乙:身和心,有一個,一定要在路上。
讀過一些書,也向往過一些地方?;蚴巧衩孛罨玫镍P凰古城,或是總帶著些許悲凄色彩的敦煌莫高窟,抑或是坐落于雪山腳下受人朝拜的布達拉宮……
在路上,緩緩前行。我學會了應對前面的風險,學會了坦然接受生命的不公。我學會了抓住夢想,避免夢想消亡之后的終生遺憾。我學會了珍惜眼前人,眼前景,因為或許下一站便是物是人非……
路很長,長得沒有盡頭。回首來路,腳印似已被過往風塵所掩,但歲月給我留下的,卻永縈于心;展望遠方,似有一盞微黃的燈指引我前進。人生的路很長,開始也許很多人一起,后來就漸漸散了,有的選擇了燈紅酒綠,有的選擇了安于現(xiàn)狀,最后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人在路上默默而前。那會是我嗎?我想是。
路再長,長不過我三十五碼半的腳步。
在路上,我已在路上。我還是我,又已不是我。
去旅行的學生相信應該很多,但能否像以上兩位一樣都能寫出別具一格的文字,就不一定了。關鍵在于兩個學生對于旅行這件親身經歷的事,非常在意,或許是曾感動過她們,或許是牽動了他們的情思;也或許是曾震撼了他們,所以這些旅行就內化為他們的內心世界,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生活了。
葉圣陶老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生活中處處有作文,只要作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就會煥發(fā)無限生機。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吳江蘆墟初級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