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肖玥
新聞采訪是新聞記者為采集新聞而進行的調(diào)查或訪問活動,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能否對采訪對象進行有效的心理控制,是采訪活動成敗的關(guān)鍵,因此,隨著我國新聞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采訪心理學成為新聞學中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
為何要對采訪對象進行心理控制
從采訪心理學角度來看,對采訪對象進行心理控制可以通過接近、融洽、溝通、交流四個階段來實現(xiàn),如果記者在這四個階段都能對采訪對象進行有效心理控制,采訪對象就會打消顧慮,積極提供真實、準確、生動的新聞素材。
如何對采訪進行有效的心理控制
1.接近階段
記者在與采訪對象開始交談時,可以利用相近吸引、相似吸引的原理,尋找與采訪對象的臨近點,加強人際吸引,增強認同感以便與采訪對象接近。例:2012年春節(jié)前,在我臺播出的《市交通局節(jié)前開展打擊“黑出租”行動》這篇報道,當初采訪時無論是出租車司機還是老百姓都心有顧慮,不愿意接受采訪,情急之下,記者采取情緒激勵方法,先設(shè)身處地地讓群眾感受坐車被拒載或者索要高價的心理感受,這樣就勾起了被采訪者曾經(jīng)遇到過此類事情時的心情,于是他們就很自然地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從而打破了僵局,提出許多解決方法,該片播出后得到了社會的良好反響。
2.融洽階段
要達到這一點,記者可從縮小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上突破。例如:2002年筆者采制的長消息《礦山井下110》,內(nèi)容是撫順礦業(yè)集團老虎臺礦礦工,在千米井下發(fā)揮模范黨員作用的事跡。采訪中,被采訪單位綜采一隊,始終處于矛盾中,一方面渴望通過新聞媒體把他們的做法報道出去,另外一方面害怕報道惹來麻煩。因為井工礦安全隱患多,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問題。記者尋找恰當?shù)脑掝}切入,縮短了心理上的距離,從而使采訪獲得成功,該片播出后不僅產(chǎn)生很好的影響,而且捧回2002年度遼寧省好新聞一等獎。
3.溝通階段
要求記者必須講究提問藝術(shù)。1.講明采訪的目的和意圖。即記者首先向采訪對象交清底,讓對方明確采訪的范圍內(nèi)容。使對方全盤考慮通力合作。2.由具體問題問起。一般來說,記者應(yīng)該把問題化小,變成一個“問題串”,由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問題問起,一步步深入,由一系列的小問題反映一個大問題,從而獲得全面具體的情況。3.及時組織問題,引導談話。記者要在采訪中掌握好采訪的主動權(quán),在對方不理解時,應(yīng)善于啟發(fā);在對方跑題時,積極引導;在對方談話表現(xiàn)出消極情緒時,應(yīng)及時調(diào)動采訪對象的談興。
4.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記者要與采訪對象就重點問題進行交談,以獲取典型事例并了解其細節(jié),這是更深層次的挖掘。因此,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必須達到互激關(guān)系,才能對采訪對象進行有效的心理控制。
例如在2011年度遼寧新聞獎二等獎《愿做小草護路邊》這篇新聞報道的采訪過程中,當記者對張朝國這樣一位普通護路工進行采訪時,發(fā)現(xiàn)難度非常大,因為張朝國常年獨自一個人在深山公路上工作,變得沉默寡言,不善于溝通,因此采訪一度陷入一種僵局。面對這一情況,記者即時調(diào)整采訪方案,從嘮家常入手,先了解他的家庭情況,然后嘮工作中遇到的有趣事情,循序漸進交流的同時也讓記者逐漸被他的故事所深深感動,從而采訪出感人至深的新聞報道。
我們從采訪心理的角度,把新聞采訪中的個別談話分為接近、融洽、溝通、交流四個階段。但在實際過程中,這四個階段,往往不會有很明顯的界限。而且根據(jù)現(xiàn)場采訪的不同情況,甚至可以跨越其中的某個階段,但總體要求是對采訪對象進行有意識的心理控制,這是采訪成功的重要基礎(chǔ)。
(作者單位:撫順市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