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心
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應對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既包括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加強應急管理等技術防范,又包括增強人民群眾的預警意識和應急常識等人為防范。前者重在提高政府預防和處置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后者重在向人民群眾傳輸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意識和能力,以期提高民眾的自我保護水平。在這個系統(tǒng)中,廣播電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v觀近些年頻繁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北京暴雨、2013年蘆山地震……讓作為廣播人的我們開始關注突發(fā)事件,開始關注電臺在突發(fā)事件中的作用和價值。
一、廣播電臺是突發(fā)事件中的首選應急媒體
1.時效性、真實性。謂之“首選”,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其一,廣播素有“比電視快30秒”之說,在伊拉克戰(zhàn)爭和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廣播均比電視提前報道。其二,有人會說,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是最快捷的,沒有之一。但網絡“人人可說、人人會看”的巨大平臺在富于信息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民眾需要的不僅僅是快速地獲取信息,同時需要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在這一點上網絡稍顯瑕疵。因此,廣播電臺是突發(fā)事件中快捷性與真實性最好的平衡點。
2.兼容性、伴隨性。廣播電臺有一項特性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備的,那就是其伴隨性和兼容性。電視和網絡主要是通過吸引觀眾的視覺來輸出信息,而視覺的占用很大程度上會阻隔人們通過其他感官獲取信息。廣播卻不同,它是通過聽覺來輸出信息的,極大地解放了對人們視覺的束縛,從而最大程度地保有了人們通過其他感官獲取信息的能力。廣播是利用無線電頻譜發(fā)射的,其短波信號從天線發(fā)出后,可以傳播上萬公里,只要廣播發(fā)射裝置不被破壞,利用短波收音機即可收聽。汶川地震時,黨中央為一線官兵每人配發(fā)一臺收音機即是廣播電臺在突發(fā)事件中應急作用的明證。
3.互動性、生動性。從熱線電話到手機短信、從論壇到微博微信,特別專題、整點加播、采訪多領域專家等平臺和方式使得廣播電臺成為突發(fā)事件中的信息集散地。正因為廣播是依靠聲音傳播的,就使得這種互動式新聞和進行式報道在全天候播出的廣播節(jié)目中更加如魚得水、相得益彰,在廣播新聞各種呈現形式中顯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和魅力。
二、廣播電臺如何做好突發(fā)事件報道
1.報道質量。過去,廣播電臺對報道內容的認識有失偏頗,認為積極報道突發(fā)事件是“抹黑”,正所謂“災難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從而在消極的報道中用官員的名字和冷冰冰的數字填充內容。近些年,廣播電臺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名字和數字固然是一種客觀描述,但在突發(fā)事件來臨之時,民眾不僅需要這些,更需要的是人文關懷。譴責肇事者、哀悼遇難者、撫慰遇難者親人是今日的媒體所經常扮演的角色。關注個體、關注災難中的弱勢個體,通過積極的報道轉化悲慟、焦慮、恐慌等情緒,使悲慟得到平復,焦慮得以舒緩,恐慌能夠減輕。這種角色所釋放的濃郁情感值得肯定。扮演此種角色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采訪語言的打磨等。迫使剛剛經歷災難的當事者反復回憶事件的經過,雖然有助于對事件經過的了解,但或許并不符合對當事者本身的人文關懷。
報道質量高低的評價標準,不僅僅在于報道內容的全面與否,更在于對事件背后問題的探究深淺。以2012年的北京暴雨為例,只報道暴雨造成的死傷人數、政府的積極救助是不夠的,只報道北京私家車主義務送機場、車站的旅客回家的感人事跡也是不豐滿的,能從暴雨的后果中敏銳地察覺出各大城市地下設施建設、維修問題的新聞報道才是有質量的突發(fā)事件報道。
2.應急廣播體系。前述廣播電臺的特性充分證明了其作為首選應急媒體的意義和價值。在中國,即便政府尚未形成以廣播為傳播主體的應急體系,但廣播電臺依舊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多做貢獻。比如: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儲備專家資源、滾動直播常態(tài)化、節(jié)目編排開放化、一線記者提升災難報道能力等。
廣播是快捷性與真實性的最佳平衡點,是兼容的優(yōu)質媒介,是安撫民心的減壓閥。共同的情感體驗、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聲勢,形成合力。借助它搭建起來的公共平臺是突發(fā)事件中的一盞小桔燈,傳遞光明,輸送關愛。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