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李先慧
內(nèi)容摘要:古典詩詞化用繪畫的點染手法,將詩詞的虛實手法表現(xiàn)得極為淋漓盡致。點染就是詩詞中抒情后再從多角度來豐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點與染是同時出現(xiàn),即有點必有染,反之亦然,絕對不能理解為這首詩中運用了“點”而另外一首中運用了“染”,反之亦然;點與染之間無縫相接,點了之后緊接著就是染,反之亦然,點與染之間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從主次關系看,點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點是主旨,染是為點服務的;從抒情角度看,點與染的抒情是疊加的,一體的,相融的。
關鍵詞:古典 文學 詩詞 點染
蘇教版必修四“筆落驚風雨”提出了與古典詩詞欣賞相關的知識,如“起伏、才思、語次、意象、點染、疊字”(必修四75頁)。但是,許多老師無視這個“點染”,有的老師搞不懂什么是“點染”,索性跳過不講,有的老師只言片語地點到,學生終是不理解;教研會議時,我問專家什么是點染,專家說高考輕術語,不講也罷;查閱各種高考復習資料,無一本高考資料講到“點染”,查閱高中語文各種期刊,也極少有人針對高考詩歌鑒賞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點染”能力。
但是,我仔細地研究了高考詩歌鑒賞題,雖然不要求學生答出“點染”這個詞語,卻常常在考“點染”這個藝術手法。例如:2011浙江《蝶戀花·出塞》“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第二小題要求學生簡析畫線句的表現(xiàn)手法。答案是——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詞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陽”、“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答案中雖然沒有“點染”這個詞,但考核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卻是實實在在的“點染”。
一.什么是點染
什么叫點染?查閱許多文獻,只有解說和例說,至今無人定義過。點和染本是繪畫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后引入到詩詞創(chuàng)作中。還是以蘇教版《雨霖鈴》為例來理解“點染”吧。劉熙載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但劉熙載卻沒有發(fā)現(xiàn)《雨霖鈴》另一處“點染”——“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念”統(tǒng)領,疊字“去去”“點”明了不忍離別的情態(tài),一步三回頭,五步一嘆息,然后是“染”,用“千里”染離別之恨遠和恨別之久(千里既是空間,也需要時間),用“煙波”來染離情之凄切,用“暮靄沉沉”來染離愁之“無緒”,用“千里”“暮靄”“楚天闊”的宏大背景來染一葉扁舟的渺小和孤獨。
綜上所述,我以為,點染就是詩詞中抒情后再從多角度來豐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
點染是種表現(xiàn)手法,我們必須明確幾點:點與染是同時出現(xiàn),即有點必有染,反之亦然,絕對不能理解為這首詩中運用了“點”而另外一首中運用了“染”,反之亦然;點與染之間無縫相接,點了之后緊接著就是染,反之亦然,點與染之間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從主次關系看,點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點是主旨,染是為點服務的;從抒情角度看,點與染的抒情是疊加的,一體的,相融的。如賀鑄的《青玉案》下片“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試問閑愁都幾許?”是“點”,直接抒情,是全詞的抒情重點,緊接著無間縫地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來“染”,從三個角度描寫景物來豐富、具象“閑愁”之多之久之生長;點和染在情感上是疊加的,都是“閑愁”。
二.點染可分為哪些類型
1.從點染之間的位置關系,點染可分為先點后染和先染后點兩種類型。⑴先點后染,就是先點出寫作目的或詩歌主旨,然后再從不同角度進行染。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用“多少恨”來點明全詞主旨,用“夢魂中”點明所寫之景都是夢中,都是故國家園之景之人之事;用“舊時游上苑”之“車如流水馬如龍”和“花月正春風”來染最快意的人生。點與染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曾為九五之尊,今為階下之囚!點得明晰,染得淋漓,蕩氣回腸。⑵先染后點,就是先從不同角度寫景敘事狀物,然后點明主旨。如李清照《聲聲慢》下片“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先從滿地憔悴的黃花無人摘、獨守難耐、梧桐細雨三個角度來“染”愁,結句猛然一收,“點”得入木三分!
2.從點染之間內(nèi)容關系,可分為正染、反染、問答染。⑴正染,就是“染”的內(nèi)容與“點”的內(nèi)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遞進關系。如辛棄疾《摸魚兒》下片“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中的“閑愁最苦”是點,升華前文,然后用“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來染,豐富、具象“閑愁最苦”:他有抗金的決心,有殺敵的本領,卻沒有報國的機會;空耗著自己的生命,虛度著自己的年華,百無聊賴、閑愁最苦;他無法解脫交織在心中的這種壓抑、也最怕在煙柳夕陽中登樓遠眺,因為那落日殘陽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勢,叫人看了心腸斷裂。⑵反染,就是“染”的內(nèi)容與“點”的內(nèi)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用對比、對照、反襯手法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撼動讀者。如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全詞通篇皆染,最后一句是點?!叭尽钡牟糠置鑼懥艘粋€報國殺敵忠君愛國建功立業(yè)的英雄形象,“醉里挑燈看劍”的運籌帷幄,“沙場秋點兵”的壯懷激烈,“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沖鋒陷陣,“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千古流芳。結句“可憐白發(fā)生”如雷霆乍驚,猛地一“點”,將前面“染”的萬仗豪情一下子打入萬仗深淵,原來前面“染”的只是一場夢,現(xiàn)實中卻是失意得一世無成的“白發(fā)”生。再如秦觀的《鵲橋仙》下片“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用“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來“染”離恨,作者本可以沿著“愁”寫下去,卻陡然一“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格調(diào)高亢,這一“點”,真是神來之筆!⑶問答染,就是點染以問答形式出現(xiàn),“點”是問、“染”是答。如高適《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中“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以問的形式來“點”明除夜思鄉(xiāng)之情的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來“染”:染的部分極妙,不寫自己思鄉(xiāng),偏說家人想念自己;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一定是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夕……“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增添新的白發(fā)了。endprint
三.如何判定“點染”
1.從虛實角度去判定點染,一般來說,詩詞中表明寫作目的或詩歌主題的句子,多為實,是點;虛景多為染。如《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中的“借問梅花何處落”是點,點明聽吹笛,其中的《梅花落》是笛子吹湊的音樂,是寫實;“風吹一夜?jié)M關山”是染,是虛景,這個點染也是神來之筆:將“梅花落”拆用,又實景中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灑滿關山。
2.從表達方式去判定,一般來說,抒情議論的句子就可能是“點”,而敘述描寫的句子如果內(nèi)容上情感上與抒情句疊加,就可能是“染”。如《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東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首句是直接抒情,“天涯舊恨”是點:“天涯”寫彼此分離天各一方,“舊恨”寫分手時間之久,別愁離恨之長;后面幾句是染,從孤獨無人問、內(nèi)心凄然、容顏不展、高樓望鴻等幾個角度來染。
3.從位置上去判定,一般來說,點可在開頭,可在結尾,可在中間。如果在詞中,點的位置多為片頭片尾或過片頭,前文所述的“多少恨”是在片頭,“多情自古傷別離”就是處于過片的開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就是在片尾。如果在詩中,點的位置多為起承轉(zhuǎn)合之“轉(zhuǎn)”的位置(其他位置也有的)。如“曉發(fā)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中“鄉(xiāng)心正無限”是點,“一雁度南樓”是染。再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中的轉(zhuǎn)句“撩亂邊愁聽不盡”是點,“高高秋月照長城”是染。
4.從句群結構去判定,一般來說,點是總說,染是分說,句群關系就是總分或分總關系。如秦觀的“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云當面化龍蛇,天矯轉(zhuǎn)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從開頭到“天矯轉(zhuǎn)空碧”全是寫春暖花開,是染,結尾“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點明是夢境,結構上屬分總關系。再如杜牧的《破鏡》“佳人失手鏡初分,何日團圓再會君?今朝萬里秋風起,山北山南一片云”中的“何日團圓再會君?”是點,“今朝萬里秋風起,山北山南一片云”是染,是對點的回答,句群結構關系屬總分:何年何月再相逢,只落得個江湖萬里,像“一片云”漂漂蕩蕩,任其東西,無法留住,又怎么可能“再會君”呢?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柯橋區(qū)錢清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