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櫻紅
(廣東梅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031)
41例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血小板輸注療效的臨床研究
鐘櫻紅
(廣東梅州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031)
目的探討41例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血小板輸注療效相互關系。方法41例血液病患者單采血小板輸注后進行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指數(shù)(CCI)及體內(nèi)血小板抗體水平分析。結果13例血小板抗體陽性患者的輸注無效率為46.15%明顯高于28例患者血小板為抗體陰性的輸注無效率為14.29%,且通過兩組分析比較,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例PTR輸注患者發(fā)生率均在6次以上,隨著輸注頻率及次數(shù)的增加,血小板輸注發(fā)生的無效率明顯升高(P<0.05)。同時研究也進一步表明輸注次數(shù)與血小板抗體檢出率有顯明顯關系,6次以上的輸注患者體內(nèi)血小板抗體的檢出率明顯比6次以下的輸注患者高(P<0.05)。結論血小板抗體如能及時被檢出可有效預測并阻止PTR的發(fā)生。為臨床醫(yī)師進行合理的血小板輸注了解適應證及提高血小板輸注效果提高參考。
血小板抗體;血小板輸注;療效
為了探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的臨床療效,筆者對我院選擇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進行治療的41例血液病患者單采血小板輸注后進行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指數(shù)(CCI)及體內(nèi)血小板抗體水平?,F(xiàn)將研究結果歸納總結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41例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6~75歲,平均年齡為(51.60±2.25)歲,體質(zhì)量43~80 kg,平均體質(zhì)量為(53.23±1.28)kg,男18例,女23例,其中患者中31例為急性白血病,3例為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為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2例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2例淋巴瘤。所研究對象均經(jīng)實驗室檢驗及臨床診斷。
1.2 臨床方法
單采血小板來自我市中心,血小板每個治療容量在250~300 mL,血小板含量為≥2.5×1011個,白細胞殘余量≤5.0×108/個[1]。ABO同型輸注者不用作血小板配型。血小板抗體檢測方法按照固相凝集法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檢測[2]。
1.3 輸注效果評價
評價血小板輸注療效的指標主要CCI值和PTR。CCI值計算方法, CCI=(輸后血小板計數(shù)-輸前血小板計數(shù))×體表面積/輸入的血小板總數(shù);CCI≥10輸注有效,CCI<10提示輸注無效[3]。PPR值計算方法,PPR(%)=(輸后血小板計數(shù)-輸前血小板計數(shù))/L×血容量(L)/(輸入血小板總量×2/3);輸注后應測定1 h和24 h的PPR,如果輸注后1 h,PPR<30%,24 h PPR< 20%,則考慮輸注無效[4]。血容量(mL)=70/65×體質(zhì)量(kg),男性系數(shù)取70,女性系數(shù)取65[5]。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運用SPSS(版本13.6)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以P<0.05表現(xiàn)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血小板抗體檢測分析和輸注效果評價
41例所研究患者共累計輸注血小板達740例次,血小板輸注患者效果分析,輸注24 h后CCI和PPR分別為:(10.78±8.23)和(43.25 ±32.54),41例患者輸注中有10例發(fā)生血小板輸注無效,無效率為24.39%。41例患者通過血小板抗體篩檢,共篩檢出13例血小板抗體陽性者,其中發(fā)生輸注無效的患者達6例,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抗體陽性率為60.00%。13例血小板抗體陽性患者的輸注無效率46.15%明顯高于28例血小板抗體陰性患者的輸注無效率14.29%,且二者分析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血小板抗體檢測分析和輸注效果評價
2.2 輸注次數(shù)與血小板輸注無效率、抗體陽性率分析
41例患者累計輸注血小板740例次(輸注頻率為1次1例;2~6次15例;7~11次4例;12~16次6例;17次以上17例),12例PTR輸注患者發(fā)生率均在6次以上,隨著輸注頻率及次數(shù)的增加,血小板輸注發(fā)生的無效率明顯升高(P<0.05)。同時研究也進一步表明輸注次數(shù)與血小板抗體檢出率有顯明顯關系,6次以上的輸注患者體內(nèi)血小板抗體的檢出率明顯比6次以下的輸注患者高(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2。
表2 輸注次數(shù)與血小板輸注無效率、抗體陽性率分析
血液病亦稱為造血系統(tǒng)疾病,血液病可以是原發(fā)的,也可以是繼發(fā)的[6]。目前,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很多,由于這些原因很多是近幾十年現(xiàn)代工業(yè)的產(chǎn)物,從而使血液病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7]。血液病的發(fā)病常見并發(fā)癥即由血小板原因?qū)е碌某鲅?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極大的危害。血小板輸注現(xiàn)已成為有效輸血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血液病患者,針對疾病本身及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血小板嚴重減少往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8]。但多次反復輸注血小板會誘使機體產(chǎn)生血小板相關抗體,導致血小板輸注失敗[9]。
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血小板抗體陽性的患者的輸注無效率為46.15%,明顯比28例血小板抗體陰性的患者的輸注無效率為14.29%數(shù)值高,同時也說明血小板抗體如能被及時檢出來,可有效預防PTR的發(fā)生率。在目前臨床應用上,醫(yī)護人員針對反復輸注血液成分的患者,為了有效減少血小板輸注的無效結果,可預先對患者在進行輸注前對患者進行血小板抗體檢測,如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為抗體陽性者,應先及時進行血小板配型后根據(jù)結果進行輸注相合的血小板,這對臨床提高患者血小板輸注的有效性具有積極作用[10]。本文針對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可能發(fā)生的原因進行比對分析,并就對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影響進行探討,為臨床醫(yī)師進行合理的血小板輸注了解適應證和有效提高血小板輸注效果提高臨床參考。
[1] 陳活強,蔡葵,容伯芬.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對血小板輸注無效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14):1704-1705.
[2] 夏蘭,蔡興權,吳麗妮,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與輸注療效探討[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3): 274-276.
[3] 胡麗華.檢驗與臨床診斷分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 60-62.
[4] 馬金平,楊和軍.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病因和對策[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9):906-911.
[5] 胡維,何巍巍,胡志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5):427-428.
[6] 張獻清,穆士杰,夏愛軍,等.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的供者篩選策略及臨床研究[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9,11(2):126-128.
[7] 李志強,樂嘉宜,劉建軍,等.人類血小板抗原1-16基因與血小板輸注無效風險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09,22(5):346-349.
[8] 陳曉軍,孫景春,段生寶,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2(1):143-144.
[9] 熊婷,周小玉,汪承亞.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與血小板輸注效果的臨床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3,13(1): 73-75.
[10] 李海宏,張凡非,張曉華,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和相容性血小板輸注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4):494-496.
R552
B
1671-8194(2014)25-02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