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可
(阜新礦業(yè)集團平安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2)
207例維生素C尿陽性的相關性探討
韓文可
(阜新礦業(yè)集團平安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2)
目的探討分析維生素C尿陽性的相關性。方法對207例維生素C尿陽性的患者,按用藥情況分為分為使用(維生素C)組和未使用(維生素C)組:對使用組進行維生素C的用法、用量與尿中維生素C濃度的相關性調查;對兩組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相關性調查;對兩組的潛血、尿糖與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相關性調查;兩組的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與聯(lián)合用藥相關性調查;年齡因素調查。對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發(fā)生率比較;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潛血陽性發(fā)生率比較;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尿糖陽性發(fā)生率比較。結果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在:1.4 mmol/L時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的濃度范圍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在0.6 mmol/L和2.8 mmol/L時未使用組明顯高于使用組,在≥5.7 mmol/L時使用組明顯高于未使用組。兩組伴潛血陽性與 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2.8 mmol/L時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0.6 mmol/L時未使用組明顯高于使用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兩組伴尿糖陽性與 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0.6 mmol/L時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藥學人員從維生素C尿陽性的入手,促進維生素C的合理使用,可以減少維生素C使用造成的藥源性疾病,簡單易行,值得推廣。
維生素C尿陽性;潛血;尿糖
維生素C(Vitamin C, Vit C)它的分子式是C6H8O6,化學名為L(+)-蘇糖型-2,3,4,5,6-五羥基-2-己烯酸-4-內酯。維生素C是具有許多生物學功能的水溶性己糖衍生物,其分子中2位和3位碳原子的兩個烯醇式羥基極易解離,釋放出H+,而被氧化成脫氫維生素C,維生素C和脫氫維生素C在人體內形成可逆的氧化還原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在生物氧化、還原作用及細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1]。維生素C是抗體及膠原形成,組織修補,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加數(shù)血液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進鐵在場內的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對感染的抵抗力,參與解毒功能,具有抗組織胺及阻止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生成的作用[2]。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且毒性很小,但服用過多仍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還會對維生素C在尿液分析過程中對隱血(BLD)、葡萄糖(GLU)存在負性干擾。針對臨床維生素C大劑量應用(每日用量1 g以上)普遍、大劑量維生素C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保健品及食物中含量豐富,尿陽性率高等問題,而目前關于維生素C尿陽性的相關性藥學方面的報道并不多見,為了合理使用維生素C,對維生素C尿陽性的相關性開展相關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3年11月1日至2013年12月2日,在我院就診進行尿常規(guī)檢驗的患者1218例,篩選出維生素C尿陽性207例(陽性率17.00%),住院患者203例,門診患者4例,男126例,女81例;年齡1~88歲,平均年齡57.38歲,體質量42.3~91.5 kg,平均(61.5± 12.23)kg;分為使用(維生素C)組和未使用(維生素C)組:其中使用組100例(48.31%)男64例,女36例,年齡1~88歲,平均56.82歲,體質量41.5~92 kg,平均(62.5±12.17)kg;未使用組107例,男66例,女41例。7~83歲,平均57.12歲,體質量42.3~91.5 kg,平均(61.5±12.23)kg,兩組病例年齡、性別、住院時間、合并用藥、基礎疾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使用組進行維生素C的用法、用量與尿中維生素C濃度的相關性調查。②對兩組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相關性調查。③對兩組的潛血、尿糖與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相關性調查。④兩組的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與聯(lián)合用藥相關性調查。⑤年齡因素調查:本組研究中維生素C尿陽性207例的平均年齡、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潛血陽性發(fā)生46例的平均年齡、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尿糖陽性發(fā)生19例的平均年齡調查。
1.3 儀器與試劑
Dirui N-600尿液分析儀(中國,長春)、配套12聯(lián)尿液試紙條。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個高度顯著性。
2.1 使用組100例維生素C注射液量每日用量:0.5 g的2例(2%)、1 g的33例(33%)、2.5 g的65例(65%)。
2.2 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發(fā)生率: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在:1.4 mmol/L時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的濃度范圍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在0.6 mmol/L和2.8 mmol/L時未使用組明顯高于使用組,在≥5.7 mmol/L時使用組明顯高于未使用組。見表1。
表1 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發(fā)生率比較[n(%)]
2.3 ①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潛血陽性發(fā)生率:兩組伴潛血陽性與 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2.8 mmol/L時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0.6 mmol/L時未使用組明顯高于使用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見表2。②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血糖陽性發(fā)生率:兩組伴尿糖陽性與 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0.6mmol/L時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潛血陽性發(fā)生率比較[n(%) ]
表3 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尿糖陽性發(fā)生率比較[n(%)]
2.4 聯(lián)合用藥情況
①使用組100例中共25例伴潛血陽性的聯(lián)合用藥情況:6例使用泮托拉唑鈉,5例使用地塞米松,4例使用氨溴索,3例使用甲鈷胺, 2例使用銀杏雙密達莫,1例疏血寧,1例疏血通,1例奧扎格雷鈉,1例阿魏酸鈉,1例頭孢西丁,1例左氧氟沙星。②未使用組107例中共22例伴潛血陽性的聯(lián)合用藥情況:7例使用阿魏酸鈉、5例口服使用拜阿司匹林,5例使用丹紅,4例使冠心寧2例使用血栓通,3例使用甲鈷胺,2例使用銀杏雙密達莫,2例左氧氟沙星,1例疏血寧,1例疏血通。
2.5 年齡情況:本組研究中維生素C尿陽性207例,平均年齡57.38歲;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潛血陽性發(fā)生46例,平均年齡59.3歲;尿中維生素C的陽性伴尿糖陽性發(fā)生19例,平均年齡57.47歲。本研究提示老年人肝、腎、胰島等功能減退,用藥要實行個體化。
3.1 維生素C用量:按成人每次100~250 mg,每日1~3次計算每日量為300~750 mg,本組超過此劑量為98%,超過1 g的大劑量應用為65%,并且均為每日1次給藥,停藥前沒有減量應用的。
3.2 兩組間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發(fā)生率在:使用組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發(fā)生率:在低濃度段明顯低于未使用組,而在高濃度段明顯高于未使用組,提示體內維生素C量超過最高儲存峰值。未使用組體內維生素C來源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花菜、青辣椒、橙子、葡萄汁、西紅柿等所有的蔬菜、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都豐富。
3.3 藥物的相互作用:促進維生素C排泄的藥物[3]:眠爾通、巴比妥和苯海拉明、乙酰水楊酸和四環(huán)素等可增加尿中維生素C的排泄量。未使用維生素C的尿中維生素C陽性者,有必要時應進行維生素C血液濃度監(jiān)測,對于偏低者要適量補充。本組研究中的伴潛血陽性的統(tǒng)計中的活血化淤藥物、抗炎藥物、抗菌藥物應用比例較高。
3.4 年齡因素:本組研究中維生素C尿陽性的平均年齡、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潛血陽性的平均年齡、尿中維生素C的濃度伴尿糖陽性發(fā)生的平均年齡均>57歲。本研究提示老年人肝、腎、胰島等功能減退,用藥要實行個體化。
維生素C是從葡萄糖轉化而來的,而人體內由于缺乏一種所謂“L-古洛糖酸內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基因,不能將葡萄糖轉化為維生素C[4]。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C,機體代謝所需量必須有食物或另外補充,經(jīng)胃腸道主要在空腸吸收,蛋白結合率低,腺體組織濃度最高,本品經(jīng)由肝代謝,極少數(shù)以原形物或代謝產物經(jīng)腎排泄,當血漿濃度>14 μg/mL時,尿內排泄量增多,半衰期為12.8~29.5 d。食物中的維生素C被人體小腸上段吸收[5],一旦吸收,就分布到體內所有的水溶性結構中,正常成人體內的維生素C代謝活性池中約有1500 mg,最高儲存峰值為3000 mg。正常情況下,維生素C絕大部分在體內經(jīng)代謝分解成草酸或與硫酸結合生成抗壞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體外。進入人體的維生素C很快分布于個組織器官,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生素C庫為1500 mg,多余的大部分隨尿排出,少部分隨大便、汗及呼吸道排出[2]。維生素C長期服用每日2~3 g后,突然停藥引起停藥后壞血病,長期服用大量偶可引起尿酸鹽、半胱氨酸鹽或草酸鹽結石;大量應用每日用量1 g以上)可引起腹瀉皮膚潮紅發(fā)亮、頭痛、尿頻(每日用量600 mg以上時)惡心、嘔吐、胃痙攣??梢鹌ふ?、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血管內溶血或凝血等,有時可導致白細胞吞噬能力的下降。小兒生長時期過量服用,容易產生骨骼疾??;孕婦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后,可使嬰兒出現(xiàn)壞血病。一次性攝入2500~5000 mg以上時,可能會導致紅細胞大量破裂,并使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乏癥患者出現(xiàn)溶血。但是在感染情況下,人體所需的為平時的20~40倍之多,所以在人體有狀態(tài)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C是非常有益的。服用阿司匹林、安眠藥、抗癌變藥、四環(huán)素、鈣制品、避孕藥、降壓藥等,都會使人體維生素C減少,并可引起其他不良反應,應及時補充維生素C。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維生素C的最佳用量應為200~300 mg。只要科學合理的使用維生素C,就可以減少不良反應。臨床藥學人員從維生素C尿陽性的入手,促進維生素C的合理使用,可以減少維生素C使用造成的藥源性疾病,簡單易行,值得推廣。
[1] 錢燕春,馮德云.維生素C紡織腫瘤作用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yī)藥,2008,36(6):74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M].2010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10:1056-1057.
[3] 潘憲.新編藥物實用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723.
[4] 徐浩.臨床用藥須知[M].2005年版.天津:電子出版社,2005: 1212-1216.
[5] 嚴占春.維生素C與人體健康[J].食品與健康,2004,16(10):1.
R446.12
B
1671-8194(2014)25-02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