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一季度中國經濟7.4%的增速,讓唱空中國經濟的大合唱又迎來了一個小高潮。
對于7.4%的增長,之所以引發(fā)悲觀的情緒,原因不外乎幾點:一是相當一部分人具有根深蒂固的“保八”思維和情結。而事實上,在歷經30多年的高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受資源、環(huán)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其二,近年來,對于中國經濟的判斷,利益代言人頗多,特別是投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習慣于從看空的角度解讀數據并影響政策;第三,李克強總理一直強調,經濟增速并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就業(yè)。很多人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認識,仍然將經濟增速視為衡量中國經濟好壞最重要的指標;最后,進入2014年之后,包括企業(yè)債務、影子銀行、產能過剩等引發(fā)的風險不斷顯現(xiàn),特別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xiàn)了明顯的調整,對于已經被房地產完全綁架了中國經濟而言,這絕非好事。
面對7.4%的數據,是堅持年初制定的方針和目標,堅持改革的主基調,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還是重新回到“刺激”的老路,保一時的增長。這一命題在價值觀判斷上很簡單,但在政策的選擇上卻要承受極大的壓力。盡管克強總理最近一直強調,中國經濟目前仍然處在合理區(qū)間,不會出臺短期刺激計劃,但不排除,在有關機構和行業(yè)的壓力下,政府政策進行微妙調整的可能。
筆者一直認同新一屆政府在中國經濟增速問題上的看法,中國經濟就增長周期而言,已經進入到“七上八下”的中速增長周期。李克強總理對中國經濟增速設定的7.2%的“克強底線”也是完全符合中國經濟的現(xiàn)實的。如管理層真正追求“有就業(yè)的增長”,那就應該接受7.4%這個數字,并堅持既定的改革基調。對立志于轉變發(fā)展方式的中國而言,有無信心的關鍵絕不在于表面數字的漂亮,而在于能否在經濟下行時不動搖地推進各項改革議程。
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絕非增速下滑,恰恰在于因過于渲染經濟增速而忘記了初衷。筆者認為,這種風險起碼有五:一是刺激依賴癥。無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見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二是不改革的風險。目前投資不力,民營企業(yè)家仍然徘徊猶豫,關鍵還是沒有看到改革強有力的推進,這是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過去刺激政策導致的產能過剩和企業(yè)債務。筆者預計,今年產能過剩行業(yè)企業(yè)債務導致的資金鏈條斷裂的可能很大,一定要預先防范;四是房地產調整的風險。今年一季度的數據,無論是新房開工面積的暴跌,還是房地產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的雙雙下降,都預示著房地產進入到了敏感期??紤]到當前房地產與宏觀經濟的密切關系,要警惕房地產調整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五是中小微企業(yè)長期面臨的困難。所謂中國經濟困難,本質上是中小微企業(yè)困難,但政策對此似乎仍然沒有對癥下藥。
每次經濟下行,事實上是對管理層有無決心推動改革和結構調整的考驗,是對中國能否擺脫“刺激景氣”的重大考驗。從中長期周期而言,中國經濟不會出現(xiàn)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盤”,但中國經濟的一系列系統(tǒng)風險卻隨時可能爆發(fā)。而這些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過去一再延誤改革時機、一再采用不當的刺激政策所致。解決這些風險,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決心放棄刺激,重回改革正途。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