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刊名稱:《北回歸線》
創(chuàng)刊地點:浙江杭州
創(chuàng)刊時間:1988年12月
出刊形式:每年出刊1期,中間有中斷,近來趨于正常。最近一期出刊于2014年4月。
創(chuàng) 刊 人:梁曉明
主要同仁:阿九、阿波、南野、晏榕、傷水、王自亮、王建新、紅山、張典、聶廣友、草樹、汪劍釗、方石英、小荒、劉翔等。
《北回歸線》是與中國當代先鋒詩人緊密聯(lián)系的純粹的同仁性質(zhì)的先鋒詩人群體?!侗被貧w線》誕生于北京以外,在詩歌中心的外緣,它以獨立性為人矚目。南方色彩是它最重要的也是先天的特色,所以,《北回歸線》是南方抒情詩歌的重鎮(zhèn),它的主要詩人都是抒情詩人?!侗被貧w線》推出了許多令人信服的抒情詩,開拓了抒情詩的領域和境界,增加了現(xiàn)代抒情詩對當下生活的感受力?!侗被貧w線》以前衛(wèi)姿態(tài)在詩壇出現(xiàn),但何以先鋒卻是一個為難的問題,實情是,相當一部分進行純粹的現(xiàn)代詩寫作、卻并不先鋒的詩人,在包容性和純粹性之間達到了某種平衡。
《北回歸線》主要精神是:它認為中國的現(xiàn)代詩大國的發(fā)展必定是從當代先鋒詩人開始,它是懷著創(chuàng)建這樣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詩而站立出來的,它努力的方向是在世界文化的同構中,重現(xiàn)和提升人的根本精神。它的作品中所發(fā)出的聲音更多的是一種希望、一種引領與上升。它本著窮盡與豐富自己生存內(nèi)容的雄心在向著眼前這個時代高峰不斷邁進。北回歸線詩群在堅持個體寫作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上有一定的共同點,它倡導有難度的現(xiàn)代詩寫作,作為一個有一定理想傾向的現(xiàn)代詩群體,它既開放,又內(nèi)斂,它在當代豐富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正在涌現(xiàn)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詩人。它正在成為最有實績的中國先鋒詩歌流派詩群之一。
1 9 9 0年代初,詩人嚴力來到杭州,左起:劉翔、梁曉明、嚴力、梁健
1.《中國先鋒詩檔案》(梁曉明、南野、劉翔主編,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
2.《北回歸線——中國當代先鋒詩歌 第一輯》(梁曉明、聶廣友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3)
3.《梁健詩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和《梁健紀念集》(2014)
《北回歸線》紙刊于1988年12月在杭州創(chuàng)刊,從1988到1996共出刊五期,這是《北回歸線》的第一個發(fā)展階段,梁曉明、孟浪、耿占春等先后擔任過主編?!侗被貧w線》創(chuàng)刊時的主要成員有梁曉明、孟浪、余剛、劉翔等,從第二期開始,耿占春、藍藍、阿九、潘維、梁健、陳律、太王、汪怡冰等成為當時《北回歸線》比較有代表性的詩人。在經(jīng)過六年的停頓后,2003年開始《北回歸線》恢復出刊,開始了它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迄今又出版了四期紙刊?,F(xiàn)任主編是詩人阿波。而南野、晏榕、阿波、張典、傷水、聶廣友、鄭文斌、紅山、草樹、葛藤、邊圍、小荒、方石英、池凌云、千葉、慕凝、白地等詩人朋友的加入讓《北回歸線》進入了新的歷史發(fā)展期。2014年,詩人王自亮加入《北回歸線》,與阿波一起擔任主編。
在2 0 1 3年杭州國際詩歌朗誦會上的留影
《北回歸線》文化網(wǎng)站于2002年建立,它有許多論壇,但最主要的是詩歌論壇(原八千里路論壇),《北回歸線》的詩歌論壇以其對純粹詩歌藝術的探討交流而在眾多論壇中獨樹一幟。莊重、認真、純粹是《北回歸線》詩歌論壇最主要的特色。創(chuàng)建《北回歸線》網(wǎng)站的是梁曉明、阿九、劉翔等,傷水、晏榕、商略等曾擔任改版前《北回歸線》詩歌論壇的版主。詩人傷水曾因回貼勤快而被稱譽為“勞?!?。在《北回歸線》網(wǎng)站改版后,北回歸線詩歌論壇現(xiàn)任值班版主有阿九、梁曉明、聶廣友、葛藤、南野 、阿波 、草樹、晏榕 、紅山、汪劍釗 、池凌云、邊圍、傷水、鄭文斌、劉翔 、張典等,基本呈現(xiàn)了當前北回歸線的代表詩人主體。阿九、張典、聶廣友、葛藤、草樹、紅山、邊圍、鄭文斌等在論壇上非?;钴S,他們的討論貼理性、溫暖、真誠,有時也不乏尖銳,體現(xiàn)了優(yōu)異的詩歌感悟力和扎實的批評功力。詩人晏榕、白地先后擔任《北回歸線》網(wǎng)站的技術總監(jiān),他們做了大量默默無聞的工作,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另外,《北回歸線》還曾編過《中國詩刊》(網(wǎng)刊),2006出刊于年共出5期,現(xiàn)已停刊。
品牌活動:杭州國際詩歌朗誦會
2007-2013年,每年的秋天,先鋒詩歌團體《北回歸線》詩人群,集結(jié)國內(nèi)著名詩人、詩歌研究者以及部分國外詩人、留學生一起,連續(xù)舉辦了七屆“中國(杭州)國際詩歌朗誦會”,受到各方面的熱烈好評。朗誦會成為了一個品牌,成為了中外詩人相聚談詩論藝的盛會,成為了杭州人的一個小小的詩歌節(jié)日。在這些年中,參加朗誦會的不僅有國內(nèi)的知名現(xiàn)代詩人,還有來自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美國、比利時、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意大利等數(shù)十個國家的詩人或留學生。此活動經(jīng)過大家的多年努力,已經(jīng)被認為是秋季杭州文化界的一個有影響、有意義的活動。
《北回歸線》創(chuàng)刊至今已經(jīng)接近二十年,二十年以來,它一直是國內(nèi)最重要的詩歌陣地之一,已經(jīng)被多部主要的當代文學史和詩歌史專著重點研究與介紹,它是從北島主編的《今天》雜志創(chuàng)刊以來少數(shù)已經(jīng)具有了文學史地位的民間詩刊之一。一些有眼力的詩人、詩歌批評家早已把它當作是中國當代詩歌的一種重要努力,并承認它已經(jīng)發(fā)出了自己不可替代的聲音。
詩人西川《民刊:中國詩歌小傳統(tǒng)》一文中指出:“朦朧詩激發(fā)了反朦朧詩的寫作,反朦朧詩的第三代把口語、日常生活、反文化玩得過分了,就有一些詩人另起爐灶。這就像玩風箏,它飛得太低時你總得拉一拉線繩,讓它飛高一點兒。于是到80年代后期,一些不那么反文化,不那么玩口語的詩歌刊物應運而生,其中主要有北京、上海的《傾向》、浙江的《北回歸線》、北京的《幸存者》?!蔽鞔ㄕJ為,《北回歸線》是一種對反文化、口語式的“反朦朧詩”浪潮的反撥,其實,《北回歸線》的早期主要成員梁曉明、余剛、劉翔都是“反文化”民刊代表《非非》的成員(至少是周倫佑視角中的“非非”一員),因此,在主觀上說,《北回歸線》肯定沒有要去做這種反撥的想法,但是從發(fā)展來看,《北回歸線》確實走向了重建文化認同與人類精神的道路。這樣的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而不是事先設計的。
在詩評家敬文東的眼中,《北回歸線》與口語的《他們》形成一種明顯的反差。他說:“與《他們》在詩歌追求上幾乎截然相反的,是同樣創(chuàng)辦于南方都會的《北回歸線》。杭州是《北回歸線》的大本營。這伙生存在城市里的詩人明顯有著飛升的欲望:城市給他們帶來的是失望和壓抑,他們寧愿在神、在上帝面前感到渺小,卻不愿在物、在凡俗的城市面前感到柔軟。物、城市又有什么權利這樣做呢?他們注定是不以城市為家園的一代,但他們同樣認為,鄉(xiāng)村也不是家園,農(nóng)耕時代的詩歌傳統(tǒng)不會成為他們寫作的傳統(tǒng)……《他們》諸君會認為《北回歸線》同仁是‘假洋鬼子’,后者則完全有理由說前者是因為懶散和急躁……《北回歸線》諸君——比如梁曉明、耿占春、葉舟、劉翔、藍藍、汪怡冰——卻力圖要穿越那個界限,到界限那邊去,如果這一點做不到,那么他們便會想象、沉思界限的那邊:他們很可能就把‘那邊'當作了家園。”
詩評家唐曉渡認為《北回歸線》是八十年代全國性民刊運動的組成部分和重要代表,這些刊物包括《他們》(南京)、《中國當代詩歌》(四川)、《非非》(四川)、《漢詩:二十世紀編年史》(四川)、“中國詩歌天體星團”(貴州)、《巴蜀現(xiàn)代詩群》(四川)、《紅旗》(四川)、《一行》(美國)、《幸存者》(北京)、《傾向》(上海),《北回歸線》是這種民間詩刊大潮的一部分,當然,它好像也是創(chuàng)刊于八十年代的最后一本重要的民間詩刊。
而詩評家張閎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北回歸線》,他說:“一些外省的詩歌寫作者的獨立形象終于開始顯山露水。首先是一批詩歌刊物,《北回歸線》、《陣地》、《終點》……等等。這些創(chuàng)辦于90年代的外省刊物,最初幾乎默默無聞,它們似乎并無爭奪話語中心權力的雄心,在堅持整整一個年代之后,一種可以被稱之為‘外省精神’寫作傾向,正在逐步形成。如今,詩歌寫作中的‘外省'概念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獨立概念?!薄巴馐【瘛彼坪跻彩且粋€可取的視角,由于過去的或同期的《今天》、《幸存者》、《現(xiàn)代漢詩》、《傾向》、《發(fā)現(xiàn)》、《標準》、《小雜志》等都有很明顯的北京背景,所以在八十年代火熱的四川和南京的民刊活動之后,九十年代的這一些外省刊物就顯得尤其引人矚目了。
在對《北回歸線》的評價中,既有比較個人化的感想,也有比較非個人化的闡明。前者可在森子的表述中看到,在他眼中《北回歸線》和《陣地》是1990年代國內(nèi)最好的民刊,他說:“《北》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國內(nèi)最好的民刊之一,他們的輝煌是令人難忘的。如果不是因外界因素??瘞啄?,它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焙笳叩拇硎浅坦鉄?,在他所著《中國當代詩歌史》之“第十六章 其他詩歌現(xiàn)象”的“第一節(jié) 詩歌民刊狀況”中,提到28種民刊,排名中把《北回歸線》列到第一位,在具體介紹民刊時,列在《現(xiàn)代漢詩》和《發(fā)現(xiàn)》后如此著述:“90年代初,由梁曉明、耿占春主編的《北回歸線》受到人們注意。該刊在浙江杭州自印發(fā)行,雖然本省詩人的作品占據(jù)了一定的篇幅,比如女真、潘維、梁健、劉翔的詩作與詩論,但‘地域'特色并不顯著。與此同時,它也注意吸引和刊發(fā)外地已成名的詩人、評論家的作品。曾在《北回歸線》上發(fā)表作品的,有嚴力、孟浪、王寅、王家新、陸憶敏、西川、陳東東、鐘鳴、翟永明、肖開愚、周倫佑、徐敬亞、陳超、陳仲義、唐曉渡、耿占春等。《北回歸線》在辦刊特色上,突出‘先鋒性’,主張大膽的藝術探索,但也注重詩歌的精神傾向和純正的審美趣味?!边@個評價大致是客觀公允的。
從這些評論以及其他的各種相對零碎的評論來看,《北回歸線》確實是一本得到公認的重要民刊,1996年后它中斷了長達六年,而2003年,它復刊了,它復活了,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繼續(xù)向前。所以它的地位盡管是已經(jīng)有定論的,但從發(fā)展而言,它能夠?qū)Ξ敶姼枳龀龆啻蟮呢暙I又是懸而未決的。它面向更廣闊的未來,或許會成為中國當代最長命的重要民間詩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