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2014年4月28日,“廢墟——李綱水墨方式的再解組”展覽在廣州國際單位藝術中心舉辦。同期舉辦的研討會上,批評家、策展人和美術館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圍繞本次展覽以及李綱作品,進行了精彩的座談。研討會從作品、藝術家、策展方式、展覽形式等各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下是部分批評家研討會發(fā)言內(nèi)容:
賈方舟
這個展覽和我最近想的問題完全一樣,特別突出的是展覽方式和過去的經(jīng)驗不一樣。過去策展人具有明確的身份,他是要在藝術家現(xiàn)成作品的基礎上策劃展覽,而這個展覽中,策展人杭春曉參與了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與藝術家進行了一次合謀。
我覺得不一樣的地方:如果區(qū)別這兩種身份的差異,看成是知識生產(chǎn),那么藝術家更接近原生產(chǎn),策展人更接近生產(chǎn)組合。
我整體看李綱作品的時候,當然是去撿拾某一塊磚頭。這個磚頭拓印的過程,杭春曉沒有親自做,但是實際上參與了意見。我判斷策展人的好壞,列了四個標準,但是現(xiàn)在看起來這個標準破掉了,所以我對這個問題有興趣。這四個標準是:第一,對當代問題的發(fā)現(xiàn),能夠把握住當代問題,這個你做到了。第二,找出一個非常明確的主題。第三,選擇非常適當?shù)乃囆g家。第四,展覽的布局,讓你能實現(xiàn)這個主題。作品呈現(xiàn)的結果是策展人參與的意見比較多。這個展覽應該是這樣的案例:從總體來說,就是一個策展人和藝術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作品。綜合呈現(xiàn)特別重要,如果只是呈現(xiàn)拓片,那倒沒有什么意義。同時展示其過程,包括拓完了以后,磚的樣貌,這個非常有意思。
皮道堅
在我所接觸到的“廢墟”題材的當代藝術作品中,這是一種很新的呈現(xiàn)。首先,它跟以前關于“廢墟”的呈現(xiàn)不一樣,帶來很多東西,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第二,我一直強調(diào)水墨應該是開放的水墨,這些年水墨向各種當代藝術樣式植入,但這次行為裝置這樣大型的綜合性植入,我是第一次見到,覺得非常震撼。他和以前的不同在于,他通過四個環(huán)節(jié)提取轉換,從不同的角度,把我們?nèi)粘J浪谆男蜗?,從無意識的狀態(tài)變成一種反思。“廢墟”有象征性。為什么巫鴻他們對“廢墟”感興趣?因為當代藝術非常象征化,很多人說中國是一腳踏著過去,一腳踩向未來,過去和未來并存。他選擇了“廢墟”,這是非常形象的反思。
殷雙喜
李綱的作品運用了“拓印”這個概念,是給傳統(tǒng)注入新意。過去,我們的前人拓印碑帖,那是把歷史通過拓印流傳到今天,是一種對過去的追憶和懷念。
改革開放以后,當代藝術家有拓印長城的,也是向歷史致敬。李綱的拓印關注的是廢墟,是城市的碎片。他通過拓印,把這個現(xiàn)實送進博物館,他有沒有傳到將來的愿望,現(xiàn)在不好說。但是,藝術家做的工作就是點石成金的工作。所以藝術家說這個是金子,就是金子;但是你要相信,你不要去搞化學檢驗,這是信仰領域里的事情。再一點,李綱采用的方法是一種博物館的方法,就是像威尼斯雙年展的概念,建立起一個虛擬檔案,把這個現(xiàn)實進行編號,呈現(xiàn)出一種檔案的形態(tài)。
王璜生
今天我第一次這么完整地看完李綱的這組作品。我覺得他是很有勇氣和智慧地進行著轉型,從原來的那種“水墨方格”平面走向了一個多元綜合,包括影像、立體、行為等,這是一個很有挑戰(zhàn)性的探索之路。他通過對水墨廢墟、文化廢墟的隱喻,借助于磚頭的符號,以搜集、提取、編號、拓印、再造、轉換等過程與方式,綜合行為、平面、影像、光效等,構成一種很強的“氣場”、很強的一種力量,從而形成了一個可以更多地進行文化闡釋的空間。
王林
關于李綱的作品,我想做兩個比較。
一個是八十年代東北藝術家王長白等人做過的實物拓印。李綱的拓印用磚頭,盡管也是實物,但仍然把拓印返回到水墨形式的表現(xiàn)力之中,這和他長期從事抽象水墨創(chuàng)作有關。這里有一個層面可以研究,就是從實物拓印到抽象水墨的變化,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另一個比較,是在今年威尼斯展覽中,艾未未的一個作品也叫《廢墟》。他采集在汶川地震災區(qū)建筑的鋼筋,拉直,堆積,做了一個非常有體量感的裝置作品。很干凈、很有力量,有幾何抽象這種屬性,但背后又有強烈的社會針對性。把這個作品和李綱作品做個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趨勢,就是社會的針對性在藝術中是怎么轉化成為現(xiàn)場感受、怎么形成藝術氛圍的。這是讓參觀者重新在場,而不僅僅是廢墟本身在場。
所以說,李綱的作品是一個祭奠,是對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廢墟之地的祭奠。
楊維民
細細地看李綱現(xiàn)在的作品,實際上他是拿那種廢墟的磚,不是在做拓模,他是把廢墟的磚揮灑如筆,已不單單是在拓印。那些宣紙畫深深的墨痕、遒勁迸濺的墨汁,是他觸摸殘磚碎墻而升騰的內(nèi)心激憤,他的悲情堅毅地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精神自虐之物化置換。我認為李綱不是一種拓印,因為他不是在直接復制和簡單再現(xiàn)。我們以前的拓印是把經(jīng)典的東西,比方說古代碑文、印璽銘文拓印成文本,是一種原封不動的復制,是一種直接的清晰再現(xiàn),從而再次傳世閱讀。李綱是把人們不可能認為是文獻的東西,創(chuàng)造為一種新文本,把他放進了美術館,也就是把現(xiàn)實的廢棄,用水墨文化造就了一種儀式,幻化為文本文獻,也就把廢墟之殘磚堂而皇之物化為歷史文獻。
王春辰
今天的藝術家常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多種媒介,比較盛行跨界??缃缭诮裉鞛槭裁闯蔀橐环N需要?實際上,這意味著藝術家思考藝術和生活的拓展和深化。原來的“墨痕”展是一個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只是看到抽象形式的問題。今天李綱把拓印的方式發(fā)展到觀念的層面,發(fā)展到對社會現(xiàn)實中,記錄著中國社會變化的場景,這些都是媒介的擴展。各種媒介的互為使用,對藝術家的挑戰(zhàn)程度更高,遠遠超出單一媒介的藝術家的能力。我們本身在美術館工作,經(jīng)常看到各種媒介同時使用,很多情況下給藝術家?guī)砹藛l(fā)和想象。這個廢墟具有雙重的意義,一個是現(xiàn)實的廢墟,一個是在載體背后的歷史的廢墟,如此構成他想以水墨的方式來表現(xiàn)廢墟的意義。在今天,藝術家如何把跨界做得更深入,這是另外一個挑戰(zhàn),這恐怕不是一次展覽能完成的。我們在這里對李綱老師表達期待。
吳鴻
我們今天所身處的這個時代中,特定的社會景觀、人心的欲望和人類文明史中一以貫之的烏托邦理想,構成了李綱展覽的社會性背景。從策展人的角度看,這個展覽因為策展人的介入,從而使展覽的形態(tài)和方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個好的策展人不是在藝術家的作品基礎上進行再解釋,或者充當藝術家的老師,而應該把展覽視為自己的作品,通過運用空間,在展示藝術品的過程中,用策展人的語言對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重新闡述。當代藝術的話語系統(tǒng)有自己的游戲邏輯,以藝術家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個人和烏托邦的想象,今天的展示形式似乎給他們帶來很多不利的條件——每個展廳分散,互相之間不貫通。然而,今天每個展廳的分割對于策展人的解組而言恰到好處,因而在策展人的學術邏輯系統(tǒng)里,這個展覽并不是孤立的個案。
楊衛(wèi)
我認為單是社會學的轉換還不夠,因為畢竟還是藝術,我們要從藝術形式與藝術語言上去理解,而不是只談它的社會性與現(xiàn)實性。剛剛看了這個展覽的幾個板塊,我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的形式感也很強。當然,這種形式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水墨方式的。首先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模式,李綱在展覽中穿插了多種語言,比如影像、裝置、照片以及拓印方式,等等。從語言的角度看,正是多種方式的介入,重新激活了水墨畫,而將水墨方式運用到當代語境中,也是對當代藝術媒介的一種豐富。這兩者是互補關系,一方面將水墨方式用到當代語境中,重新發(fā)揮;另一方面是運用當代的各種視覺元素,來重新激活水墨畫。最后呈現(xiàn)的結果非常豐富,形式感很強,也很藝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墨畫還是有很寬很長的路可以走。
唐克揚
中國還處在一個沒有完全被西方的現(xiàn)代藝術所侵蝕的狀況之中,但現(xiàn)在這個趨勢必不可免,因為每個人創(chuàng)作時,首先想到的因素不是意趣,不是概念,而是一個具象的東西,如材料、空間等。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們創(chuàng)作的物質(zhì)和以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代的中國沒有廢墟的概念,不是因為過去沒有廢墟,而是因為過去懷古。今天大家對世界輪回不是很在意,樓房建好之后,又費勁地拆掉,產(chǎn)生了大量的廢墟。當李老師用水墨的材質(zhì),制作一種帶有城市、建筑含義的作品時,實際上是他本人對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的一種回顧。這個廢墟是雙重的,更多的是在他的生活經(jīng)歷之中,對某種變化的追憶,還有對于水墨這種材料的堅持。這可能是討論廢墟的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
吳洪亮
中國現(xiàn)在是一個盛產(chǎn)拆與廢墟的時代,這個展覽空間是一個先解后組的空間。作為一個美術館人,我對展覽本身、對如何利用展覽空間資源,來表述藝術家以及策展人的態(tài)度很感興趣。這個展覽是在進行了周密的陰謀后的藝術家和策展人的共謀,所以這個展覽很有趣。我覺得李綱老師跟春曉,好像已經(jīng)把我們現(xiàn)在能想到的關于當代藝術的游戲,在這個展覽里窮盡而且延續(xù)了,甚至可能還會在一年以后或者更長時間,給我們呈現(xiàn)一些再想象。
劉禮賓
針對這個展覽談四個點。
第一個,李綱類似做了一個功課——用一個展場激活了一個詞?!疤帷薄ⅰ叭 ?、“轉”、“換”,我們用一個展場去看這樣一個詞的時候,特別有助于對這些詞的理解,每個詞負載的文化含義可能被激活。第二個,我看重三個元素的統(tǒng)一:動作、動作所提示的物質(zhì)以及他們的身體,三者構成怎樣的關聯(lián)?在李綱的平面作品中,我能看到這三者。今天的展場,我看到的是“動作”和“物質(zhì)”這兩個關鍵詞,我期待下一步,有沒有可能有身體的介入?第三個是“廢墟”問題。擅長某一藝術形式的藝術家都在進行“介入社會”的努力,我更看重的是從藝術本體出來,從其特征延伸出的社會介入性,水墨有沒有這種可能性?李綱在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第四個,我比較喜歡第四個展場,這個展場展現(xiàn)出了特殊的品質(zhì)。我覺得經(jīng)過九十年代的“實驗水墨”和“新文人畫”,“水墨”最緊要的問題不再是表現(xiàn)糾結于中西的視覺游戲,或者展現(xiàn)才情,而是你讓觀眾看到作品品質(zhì)的時候,讓人理解到中國人特殊的主體建構的時候。
魯明軍
策展人杭春曉提出的"提取轉化"給人的一個初步感覺是,他把現(xiàn)在最流行的,或者說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手法,基本上操練了一遍,里面有形式、有觀念、有關系美學、有社會介入,還有點人類學的色彩,等等。實際上,這都是今天在整個國際藝術界,我們非常熟悉的藝術語言。在這個意義上,他實際上以李老師為一個對象,在做一個測試,看看水墨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畢竟在水墨界這種嘗試還是不多。關鍵是,我看到的一種精確度。對每一個東西,他還是力所能及達到一種精確度。但是,我的質(zhì)疑也恰恰在這里,好像還是試圖把李老師放到今天流行的當代藝術框架里面。其實,我們所期待的恰恰是李老師的這種實驗,有沒有突破這種既有體系的可能,準確地說,有沒有太多意外感。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期待。
盛葳
李綱先生有非整體性、單元化和元素化的東西,這可能能夠對應策展人關于解組的含義。但是我想,其實它也有一種可能,這些磚頭的元素可以組成新的建筑,但是沒這樣做。建構一種新的、平行的、民主的秩序,一種非差異化的多項意義再生產(chǎn),這個非常重要。最后一點,這種定制的方式,無論是磚頭,還是水墨單幅的作品,實際上跟圓圈的規(guī)律化、定制化,秩序上是一致的,在這一點可以建立藝術家在差異化之外的一種連續(xù)性的脈絡。
段君
這次展覽“廢墟”不是衡量展覽價值的最大因素,衡量這次展覽價值最大的因素還是工作的方法,就是李綱強調(diào)的轉換,這個層面比較重要。這就是為什么剛才問你們之間有沒有相互不能妥協(xié)的地方。這次展覽看起來是溝通比較順暢的結果,如果展覽當中有一些溝通不暢的領域在這個展覽當中呈現(xiàn),也會很有意思。另外,在展覽里面,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方法轉換,而且剛才幾位專業(yè)的批評家也看到了李綱對水墨本身的控制,這種能力是他作為職業(yè)藝術家的能力,也很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