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航
(長春市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51)
不同麻醉方式對POCD發(fā)生的影響探究
張宇航
(長春市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51)
目的探討不同麻醉方式對POCD發(fā)生的影響。方法選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需進行麻醉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給予全身麻醉,觀察組45例給予腰硬聯(lián)合麻醉,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前、術后12 h、1 d以及3 d的認知功能障礙(POCD)發(fā)生率及精神狀態(tài)監(jiān)察量表評分。結果對照組術前精神狀態(tài)量表評分(24.9±1.9)分,術后12 h評分(23.1±1.7)分,POCD 10例;術后1 d評分(23.9±2.3)分,POCD 6例;術后3 d評分(24.8±2.8)分,POCD 4例。觀察組術前精神狀態(tài)量表評分(25.7±2.6)分,術后12 h評分(24.3±2.7)分,POCD 5例;術后1 d評分(25.1±2.4)分,POCD 3例;術后3 d評分(25.2±2.4)分,POCD 0例。兩組患者術后12 h、1 d、3 d POCD發(fā)生率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麻醉前后不同時間精神狀態(tài)量表評分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硬聯(lián)合麻醉對患者早期認知功能損傷較小,且能降低臨床POCD發(fā)生率。
全身麻醉;腰硬聯(lián)合麻醉;認知功能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是臨床術后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并發(fā)癥,臨床多表現(xiàn)為記憶障礙、焦慮、人格改變、精神錯亂等[1],截至目前,臨床對其病因以及臨床不同麻醉方式對POCD的影響均尚不明確。本文以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需進行麻醉手術的患者為例,探討全身麻醉和腰硬聯(lián)合麻醉對POCD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需進行麻醉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58~87歲,平均年齡59.4歲;觀察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53.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其他臨床資料等方面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全身麻醉,方法如下[2]:45例患者手術前給予丙泊酚1.5 mg+芬太尼3 μg/kg+阿曲庫銨0.2 mg/kg,行氣管插管通氣,手術過程中給予復合式麻醉,在上述麻醉的基礎上給予丙泊酚2 mg/kg+異氟醚筋脈2%泵輸注。術后行靜脈鎮(zhèn)痛麻醉,并采用0.001% 6 mL芬太尼自控處理,一次0.5 mL,時長約15 min,連續(xù)用藥49 h。觀察組給予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方法如下:根據(jù)每個患者實際手術情況選擇麻醉體位,根據(jù)下述方法配置輕重水:10% 1 mL葡萄糖溶液+0.75% 2nL羅哌卡因;0.75% 2 mL羅哌卡因+1 mL蒸餾水。15 s內向患者蛛網(wǎng)膜下腔注入輕重水,患者保持體位15 min,術后自控鎮(zhèn)痛,想0.9% 100 mL氯化鈉溶液中注入200 mg羅哌卡因+10 ng比嗎啡,維持用藥48 h[3]。
1.3 觀察指標[4]
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前以及術后12 h、1 d、3 d POCD發(fā)生率,以及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主要評價患者定向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力、計算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xˉ±s),計數(shù)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術前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為(24.9±1.9)分,術后12 h、1 d、3 d時分別為(23.1±1.7)分、(23.9±2.3)分、(24.8± 2.8)分;觀察組術前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25.7±2.6分,術后12 h、1 d、3 d時分別為(24.3±2.7)分、(25.1±2.4)分、(25.2±2.4)分;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2 h、1 d及3 d POCD發(fā)生率對比差異性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以及POCD發(fā)生率比較
認知功能是指人腦對事物性能、構成、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以及和他物的關系的把握能力,認知功能是大腦獨特的生理功能,其包括學習能力、感覺直覺、思維能力、定向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辨別能力[5]。POCD是認知功能障礙,是指患者手術麻醉出現(xiàn)的注意力、記憶力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輕度神經(jīng)認知功能紊亂,常見于老年人。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加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引發(fā)了廣泛的醫(yī)學和社會等方面的關注。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術后健忘綜合征以及記憶功能損傷,嚴重的患者則表現(xiàn)為人格改變或語言概括能力改變,進而影響到患者的工作、生活以及社會活動[6]。臨床評價認知功能的方法多種多樣,目前,臨床更多地是采用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進行評價,該評價方法能有效排除神志和情緒方面的干擾,有效性和可靠性較高。通常情況下,術后患者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低于術前2分就可以判定為認知功能障礙。
本文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前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評分無明顯差異,與術前相比,術后都有一定的降低,但兩組患者之間對比無明顯差異。術后兩組患者均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對照組在12 h、1 d、3 d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2.2%、13.3%、8.9%,觀察組則分別為11.1%、6.7%、0,對照組POCD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對不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差異。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對患者行全身麻醉,POCD發(fā)生率明顯較高,臨床經(jīng)驗指出,這可能是因為全麻藥物通過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產生麻醉反應,但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變,這使得患者對全麻藥物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加之患者肝腎功能的一定老化,進而致使全麻藥物在患者機體內代謝速度降低,從而使得全麻藥物作用較強,持續(xù)時間更長等。
[1] 陸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1,9(4):260-262.
[2] 廖惠花,張志堅,何綺霞,等.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影響的研究[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0,17(5):19-21.
[3] 呂金英,周海燕.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1045-1046.
[4] Parveen S,Gonsal ves R,FerozAS,et al.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presenting as an ovarian tumour in pregnancy[J].J Obstet Gynaecol,2007,27(4):429.
[5] 彭志友,封小美,薛慶生,等.胸科手術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5):376-377.
[6] 劉秀娟.麻醉干預對老年心臟轉轉手術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4(12):56-57.
R614<文獻標識碼:b class="emphasis_bold">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4)24-0133-02文獻標識碼:b
1671-8194(2014)24-0133-02
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4)24-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