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思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偏僻的小鄉(xiāng)村。走進我的家鄉(xiāng),一座座泥房子就會映入你的眼簾。泥房子一般由土黃色的墻、灰色的瓦和木制的門窗構成,在青山綠水之間,顯得質樸而和諧。
夏天的夜晚,當城里開電風扇和空調時,住在泥房子中的人們卻還要蓋被子;冬天只要在泥房子里生上一盆火,整個房間就會變得暖烘烘的。
除了冬暖夏涼的優(yōu)點外,建造泥房子還可就地取材,泥房子的主要材料是黃泥、木頭和竹片。建房子必定要壘墻,可怎么壘呢?我們需要用四塊木板做成一個高約33厘米、寬約33厘米、長約2米的無底槽子,再把事先準備好的濕潤的黃泥倒入槽內,然后加入竹片(竹片也叫“墻筋”,在壘墻中起加固作用),最后再用一個長柄的木槌把泥土夯實。待泥土稍微固定后就把木槽取出,接著壘下一板,一直壘到合適的高度。
泥房子屋頂的結構是“人”字形的,這種結構易于排水。泥房子屋頂上蓋的瓦按照一溝朝上一溝朝下的方式排列,一溝扣著一溝,屋頂再橫著蓋一排瓦。如果某塊瓦破碎了或位置變了,屋頂會漏雨,這時就需要“撿瓦”,也就是更換屋頂上的瓦或是把瓦重新排列緊密。
建造泥房子不只是體力活,更是一項技術活。就拿墻的轉角設計來說,每一座房子的每一個轉角都不相同。又如“人”字形的屋頂,則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這一原理,雖然這個原理在小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可是真正動手造起來卻并不像“紙上談兵”那么容易。屋頂的角度、屋檐要比屋子長出多少都是需要經過嚴密的計算的。不得不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最偉大的。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再建造泥房子了,泥房子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和我一起長大的哥哥姐姐都已經離開家鄉(xiāng)工作,還有誰能想起小時候一起玩耍過,一起生活過的泥房子呢?我很慶幸,爸爸能詳細地將建造泥房子的過程告訴我,這些祖輩們留傳下來的技藝和泥房子上承載著的文化將永遠陪伴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