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光輝 李 鋒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系,廣西 崇左 532200)
民俗體育是由一定民眾所創(chuàng)造,為一定民眾所傳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眾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如節(jié)日、禮儀等)之中的一種集體性、模式性、傳統(tǒng)性、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1、2]。民俗一旦形成就具有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的特征和符號。民俗體育扎根于民俗風情,以其獨特的儀式性和娛樂性吸引著廣大人們群眾的參與,有著深刻的民族倫理及人文歷史的元素,人們則通過這些活動,表達對神靈、祖先、自然的崇拜,傳遞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抒發(fā)生活中的各種情感,以至于滿足許多精神生活上的需求。這也許就是民俗體育得以生生不息,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尤其進入21世紀之后,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社會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快速發(fā)展和變遷,如今這個開放的世界正在以一種加速度在進行著改變和融合,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自身的變革創(chuàng)新,科技的神速發(fā)展也使我們處在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快速變化著的全新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不愿看到的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huán)境受到嚴重威脅[2],要全球化還是民族性,要融合還是保持特色,即統(tǒng)一又矛盾,這是擺在今天全世界都要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們發(fā)現,大部分農村年輕人口外出打工的人口流動,以及城鎮(zhèn)化的穩(wěn)步推進,正在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結構,農村人口在減少,農村年輕人口比率更加減少,這無疑給很多的農村地區(qū)尤其是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傳承和保存帶來極大威脅和毀滅性影響。甚至在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區(qū)中,一些民俗體育和文化的生命力也正在消減岌岌可危,一些少數民族民俗體育項目正在走向消亡,消失在人們的眼前和記憶里。
這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也是與國家民族和體育工作精神相違背的。2005年,國務院下發(fā)了系列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件,提出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來保護我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信息給致力于從事民族文化的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劑。民俗體育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民俗體育。廣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擁有著數量眾多、形式豐富的少數民族民俗體育項目,這些體育項目經歷歷史浪潮的洗禮,沉淀和凝聚了特定民族的民俗和文化,飽含著一個民族群落的特有本色。在當今社會發(fā)生著重大變革的21世紀,如何讓民俗體育保存其完整傳承并發(fā)揚光大讓其走出民族群落為世人所知,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處中國南部邊疆,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qū),境內世居壯、漢、瑤、苗、么佬、毛南、回、京、彝、侗、水、仡佬等12個民族,現有超過40個民族在廣西生活[3]。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廣西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創(chuàng)造了廣西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
廣西民俗體育的分布主要表現為民族居住的地域性特征,民俗體現了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往往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廣西民族居住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體現了廣西民俗體育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如、壯族主要聚居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欽州、防城港、貴港市的60多個縣、市、自治縣;瑤族主要聚居在金秀、巴馬、都安、富川、大化、恭城等6個瑤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賀州、凌云、田東、田林、資源、灌陽、全州、南丹、東蘭、鳳山等60多個縣、市、自治縣,其中又以50多個瑤族鄉(xiāng)較為集中;苗族主要聚居在融水、隆林、龍勝三個自治縣以及西林、三江、環(huán)江、資源、南丹等縣的8個苗族鄉(xiāng);侗族主要聚居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世居其他各民族亦有其聚居地。各民族經過歷史的沉積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標志性風俗,當人們參加三月三歌圩節(jié),吃五色糯米飯,包枕頭粽子時,就會馬上想到這是壯族的風俗;當人們參加黃泥長鼓舞,賽銅鼓,過盤王節(jié),吃鳥酢時,就會馬上想到這是瑤族的風俗;當人們過苗年,看斗馬,穿上銀光閃閃、銀器叮當的服飾,吃著酸辣骨時,就會馬上想到這是苗族的風俗;當人們參加搶花炮,吃酸魚、酸肉、酸菜、“哆毽”時,就會馬上想到這是侗族風俗;當人們參加立春開土儀式,玩著“鳳凰護蛋”的體育游戲,觀看“補做風流”時,就會馬上想到這是仫佬族的風俗;“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多民族的存在,風俗的民族性,使得廣西風俗民族化,又在人們面前展示出各個民族的不同特性。
目前廣西籠統(tǒng)統(tǒng)計的民俗類體育項目約有300多項,根據其起源、屬性、功能或表達意義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和歸屬。
根據其起源和性質,大多數民俗體育類項目都是反映勞動、軍事、風俗習慣、慶祝節(jié)日歲時等內容的,形式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壯族踩風車就是反映農業(yè)生產的水車灌田的競賽場面?,幾迳漶{是反映瑤族狩獵時和軍事戰(zhàn)斗時射弩情景;彝族的“打磨秋”、京族的“跳竹竿”、壯族的“拋繡球”等是反映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談情說愛,瑤族“打長鼓”、苗族的“爬竿”是為了紀念瑤族先祖和英雄而創(chuàng)作的體育活動項目[4]。
根據其功能或表達意義不同,可以把民俗體育的眾多項目分為競技、游戲、表演、舞蹈、節(jié)會、養(yǎng)生等6大類別。如板鞋競速、高腳馬、打陀螺等已列入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可編入競技類,跳桌子、打尺子、摔腰、雞毛球、同填、同頂、拋沙袋等編入游戲類,舞龍、舞醒獅、跳竹竿、扁擔舞等編入表演及舞蹈類,而諸如“三月三”、清明節(jié)、歌圩節(jié)、盤王節(jié)、拉鼓節(jié)等等民族節(jié)慶活動更加五彩多樣。一些民俗體育活動,如打陀螺、拋繡球、跳竹竿等眾多項目往往具有競技、游戲、表演等多項類別屬性,已被充分開發(fā)并得到應有重視。本研究采用根據功能和表達意義的方法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歸類,整理和編撰廣西區(qū)的民俗體育項目,這種編撰結構具有清晰、邏輯嚴謹,知識傳遞性強的優(yōu)勢,利于查詢、借鑒引用和學習。
民俗體育隸屬于民俗文化范疇,民俗體育的內部特征是競技性、娛樂性、依附性、民族差異性和全人類共通性,外部特征則是歷史性、地域性、傳承性、變異性和觀賞性[5],一般認為,民俗體育具有愉悅生活、強身、修身養(yǎng)性、文化傳承與教育、培養(yǎng)民族認同感和增強凝聚力等功能。所以,民俗體育項目的整理及編撰內容的定位應依據其特征和功能屬性,在整理編撰內容的結構上要體現上述特征,必須:(1)為體現民俗項目的歷史性、民族性及地域性,內容結構上須設置項目的名稱、起源、分布的民族、區(qū)域等,名稱主要是介紹該項目名字的由來,對其核心概念進行正確定義并加以扼要說明,起源,主要是弄清楚該活動或項目是怎樣產生、成長和發(fā)展而來的,分布的民族和區(qū)域主要是明確該項目在哪些民族和地區(qū)開展;(2)為體現項目的傳承性、變異性,內容結構須介紹項目的發(fā)展概況、傳承沿革、保存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本部分應著重闡述清楚項目的傳承發(fā)展史,當前政策及地方政府的保護措施及存在的問題;(3)為體現項目的競技性、娛樂性及觀賞性,內容結構上則須介紹項目的技術特點、戰(zhàn)術特點、比賽規(guī)則及組織方式等,本部分更具教程性質,應注重技、戰(zhàn)術及裁判法的介紹以供學習;(4)為體現項目的依附性,內容結構上要有項目生存環(huán)境的介紹,描述當地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及當地的自然、地域環(huán)境等;另外涉及到該項目的其他重要史實資料及最新資料等需列入編目和內容結構中。
筆者通過文獻查閱24部研究與民俗體育相關書籍,在民俗體育的介紹方面多限于對事件的簡要描述,要按上述要求編撰書籍還需大量取證,尤其開展的情況,現場圖片的采集、比賽技、戰(zhàn)術的介紹、開發(fā)利用等都需要詳細的探究。鑒于此,民俗體育項目的挖掘與整理工作顯得任務繁重,調研錯綜復雜,需要地方政府及民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就理論分析和技術方面來講,研究進程可按如下步驟實施,首先確定編撰框架即編目工作,嚴謹論證并設定內容結構,根據內容結構搜集資料和進行田野調查和實地調研,建立初始資料數據庫,分類錄入,以取得第一手材料待整理編撰。編目工作可以借助其他學科的編目體系方法逐級編寫,大體可以定位四級目錄,第一級為所屬民族,第二級為民俗體育類型,第三級為民俗體育項目,第四級為具體內容。第一級所屬民族可按世居廣西本土的12個民族加上后來遷入的其他民族等十三個章節(jié)構成,第二級民俗體育類型按競技、游戲、表演、舞蹈、節(jié)會、養(yǎng)生等進行歸類,第三級為具體民俗體育項目,第四級內容的設定包括:(一)民俗體育項目名稱、起源及分布;(二)民俗體育項目發(fā)展概況、傳承沿革、保存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三)民俗體育項目技術特點、戰(zhàn)術特點、比賽規(guī)則及組織方式;(四)民俗體育項目的生存環(huán)境介紹;(五)其他等五個大的方面進行編寫。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按照這個編目結構,在我們編撰文字的同時,可利用先進的現代多媒體技術,把該內容編制成電子資料數據庫,增加搜索功能,按照目錄的級別可定位搜索以增加其使用效率,并制作成電子書出版,為更大范圍的民俗體育及其他學術科研挖掘工作奠定技術基礎。
廣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q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廣西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創(chuàng)造了廣西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民俗體育活動深深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第三點工作措施第十條明確規(guī)定[6],傳承發(fā)展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重視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發(fā)掘整理和傳播推廣工作,弘揚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將優(yōu)秀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傳承和保護。廣泛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育活動,舉辦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展示和競賽活動,促進各民族、地區(qū)間交流,擴大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的國際影響力。建國以來,尤其是1982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舉辦以來,全國各級民委、體委和民族院校在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挖掘、整理、發(fā)展和提高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民族體育集錦》、《中華傳統(tǒng)游戲大全》、《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志》、《客家體育:中華傳統(tǒng)民俗體育》、《中西方民俗體育文化》、《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等有關民族、民間及民俗方面的體育文化書籍,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民俗體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還甚少,有大量的有價值的東西有待我們去整理、開發(fā)和傳承。目前,尚沒有全國性也缺乏地方性的專門整理民俗體育文化方面的專著和書籍,這個領域和方向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待深入。隨著近些年,科研經費的大力投入和國家對民族事務的高度重視,相信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在民族工作者與體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民族體育的事業(yè)定會蓬勃發(fā)展、綻放光輝。
[1]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傳統(tǒng)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8):24.
[2]王俊奇.也論民間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傳統(tǒng)體育概念及其關系[J].體育學刊,2008,15(9):101-104.
[3]姚舜安.廣西民族大全[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1-15.
[4]過偉.廣西民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1-6.
[5]王鐵新,常乃軍. 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133—140.
[6]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fā)<2011>5 號)[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