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麗
1936年冬季,第2次倫敦條約締結后,“奧馬哈”級輕型巡洋艦面臨退役,美國海軍開始探討其替代艦的建造。新型巡洋艦被稱為多功能巡洋艦,該艦在巡洋艦之間的艦炮射擊戰(zhàn)以及作為魚雷戰(zhàn)隊的旗艦行動時,都需要強大的平射能力和高速度,為能夠應對日益增大的空中威脅,還需要具有防空作戰(zhàn)能力。在一系列的探討中,最好的方案是6500噸型艦,裝備4座152毫米47倍口徑雙聯(lián)裝兩用炮,能夠滿足平射和高射兩種需求。但是,由于重要的主炮尚未研制完成,作為應急之策,美國海軍只能先采用裝備8座(16門)127毫米雙聯(lián)裝兩用炮的6000噸型艦設計。這種艦型應對魚雷戰(zhàn)隊旗艦的主要對手——驅逐艦較為有效。
根據(jù)1938財年預算,美國海軍首先裝備4艘“亞特蘭大”級防空巡洋艦。之后1940財年建造4艘“奧克蘭”級巡洋艦(CL-95~98),1943財年計劃建造3艘“朱諾”級巡洋艦(CL-119~121),共計追加建造7艘,最終建造數(shù)量達11艘。但是,1943財年的艦船沒有趕上戰(zhàn)爭,實際參加二戰(zhàn)的只有8艘。該型艦由于其強大的對空火力,強化了艦隊的區(qū)域防空能力,在太平洋戰(zhàn)爭的激烈??諔?zhàn)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到戰(zhàn)爭末期,在應對性能更先進的軸心國戰(zhàn)機時,兩用炮的有效射程就顯得不足了。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海軍的戰(zhàn)例,美國海軍再次認識到來自大型轟炸機超高空水平轟炸的威脅。為應對這一威脅,有必要裝備具有更高射程的152毫米兩用炮的防空巡洋艦?;诖?,美國設計了“伍斯特”級輕型巡洋艦。1943年7月攻占意大利西西里島后,美國海軍發(fā)現(xiàn)原有的127毫米兩用艦炮應對德國轟炸機滑翔炸彈的水平轟炸顯得射程不足,加之吸取了當時所羅門群島戰(zhàn)役的教訓,于是決定優(yōu)先發(fā)展重型巡洋艦,1943財年計劃裝備4艘。但是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接近尾聲,該級別的第3艘和第4艘于1945年8月12日停止建造,戰(zhàn)后僅建成了2艘。這2艘艦建成時,空中威脅已變?yōu)楦咚俣鹊膰姎馐綉?zhàn)機,該級別艦船的防空戰(zhàn)斗能力已經無法應對,因此1958年轉入了預備役。
從1944年太平洋、大西洋戰(zhàn)爭的戰(zhàn)例來看,美軍希望配備的防空巡洋艦擁有比“亞特蘭大”級更加強大的兩用艦炮。在此基礎上討論的防空巡洋艦,需要裝備6~8門新型127毫米54倍口徑Mk39型雙聯(lián)裝艦炮。隨著太平洋戰(zhàn)爭接近尾聲,1945年3月27日該計劃中止,最終未能實現(xiàn)。
從艦炮到導彈
戰(zhàn)后不久,作為警戒引導艦使用的“亞特蘭大”級防空巡洋艦雖說還可以發(fā)揮余熱,但是性價比不高。所以,美國海軍不久就裝備了“米切爾”級護衛(wèi)艦和“福雷斯特·謝爾曼”級驅逐艦作為區(qū)域防空艦。前者將射速高、射程遠的127毫米54倍口徑Mk42型艦炮作為主要武器裝備。其實,早在1944年,為應對德國機載反艦滑翔炸彈和日本“神風特攻隊”,美國制定了“熊蜂”計劃,由此開始研發(fā)艦空導彈。伴隨著艦空導彈的試制成功,美國海軍又開始討論配備以艦空導彈為主要武器裝備的區(qū)域防空艦。1948年,美國開始研發(fā)適用于5000噸級艦船的“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1950年開始試制當時作為區(qū)域防空主力武器的“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
1948年7月,美國海軍開始探討將“小獵犬”導彈裝備到重型巡洋艦上的可行性。但是,直至1952年國會才批準改裝預算,并試裝在“巴爾的摩”級巡洋艦最初2艘“波士頓”號(CA-69)和“堪培拉”號(CA-70)上。從這些巡洋艦后部加裝艦空導彈發(fā)射架開始,美國海軍實施了大規(guī)模改裝工程,將其改裝為艦空導彈巡洋艦。隨后,作為美國最初的艦空導彈巡洋艦,“波士頓”號(CAG-1)1955年11月再次服役,“堪培拉”號(CAG-2)于1956年6月服役。這2艘艦船的服役給美國海軍艦隊防空能力帶來了大幅提升,但是其性能落后得也快,1964年撤去艦空導彈后又成為重型巡洋艦,1970年編入預備役。
1956財年和1957財年,美國海軍計劃將已經編入預備役的9艘“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裝成艦空導彈搭載艦。但是,受同一時期新建艦空導彈搭載艦計劃的影響,改裝數(shù)量被削減。最終,美國海軍獲批改裝“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搭載艦和“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搭載艦各3艘,共計6艘。這些改裝艦分為部分改裝型和旗艦型兩種:前者是艦艏艦炮武器原樣不動,將艦空導彈系統(tǒng)放到后部實施改裝;后者有同樣的艦空導彈武器裝備,但要撤去艦艏的1座主炮塔,擴大上層建筑來容納先進的指揮控制設備。在裝備數(shù)量方面,“黃銅騎士” 遠程艦空導彈搭載艦和“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搭載艦中,有部分改裝型各1艘和旗艦型各2艘。不過,歸類為輕型巡洋艦(CLG)的“克利夫蘭”級事實上并不適合作為艦空導彈改裝艦,其區(qū)域防空能力不及新造戰(zhàn)艦,而且艦齡較長,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退役。1979年,最后1艘“俄克拉荷馬城”號(CG-5)退役后,該型艦全部退出歷史舞臺。1975年各艦種大規(guī)模重新分類后,這些艦種的現(xiàn)役艦和預備役艦共4艘,由原來的輕型巡洋艦(CLG)轉為艦空導彈巡洋艦(CG)。
此后,美國于1958財年批準了艦空導彈巡洋艦(CG)改裝計劃。新的改裝巡洋艦是一種萬能水面艦,與1957財年的“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CGN-9)能力相當。其防空作戰(zhàn)能力不僅比由前期巡洋艦改裝而來的區(qū)域防空艦強大,而且還擁有反潛作戰(zhàn)和戰(zhàn)略核打擊能力。這就是“奧爾巴尼”級巡洋艦。
“奧爾巴尼”級巡洋艦的名稱取自其第一艘改裝艦的艦名。為賦予該艦強大的防空能力,美國海軍為其裝備了用于區(qū)域防空的“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和“韃靼人”近程艦空導彈,還配備了很多新式裝備。因此,在艦內外要求相當大的面積和容積,需要以較“克利夫蘭”級更大型化的“巴爾的摩”級和“俄勒岡市”級重型巡洋艦為母體來搭載各種必需的新式裝備。不僅是武器裝備,艦島部分全都煥然一新,除了動力艙,艦內大部分設備都是改裝對象,所以是一項大規(guī)模的改裝工程。該型艦作為區(qū)域防空艦,在當時具有最強的作戰(zhàn)能力,但是改裝費用也非常高。因此原計劃裝備6艘,后來不得不減為3艘。endprint
與此同時,當時美國海軍還討論了將“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和“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改裝成導彈巡洋艦或者護衛(wèi)艦,但最終都沒有實現(xiàn)。由二戰(zhàn)時期的巡洋艦改裝為區(qū)域防空艦的嘗試,在“奧爾巴尼”級巡洋艦改裝完成后告一段落。自1980年“奧爾巴尼”號(CG-10)和“芝加哥”號(CG-11)退役后,美海軍現(xiàn)役艦船中再沒有二戰(zhàn)時期巡洋艦改裝成的導彈巡洋艦(CG)了。
新建區(qū)域防空艦
1955年,美海軍開始推動以區(qū)域防空能力為首要目標的驅逐領艦(DL)計劃,作為新一代高速機動部隊的旗艦。1956財年,美國海軍將符合該艦型要求的“法拉格特”號等3艘艦(DL-6、DL-7、DL-8)列入預算。但是由于“小獵犬” 中程艦空導彈的實用性問題,美國海軍后來更改了計劃,決定裝備區(qū)域防空用導彈驅逐領艦(DLG)。這一級驅逐艦本來應該稱為“法拉格特”級,但實際上是以后來改為導彈驅逐領艦(DLG)計劃的首艦“孔茨”號(DLG-9)為級名。因此,改型艦稱為“孔茨”級,1959年至1961年共建成10艘。該級別艦擁有強大的區(qū)域防空能力,一直長期服役。在1975年6月30日實施的大規(guī)模艦種類型變更中,和其他導彈驅逐領艦(DLG)不同,“孔茨”級成為唯一轉為艦空導彈驅逐艦(DDG)的艦型。在1989至1993年期間,該級各艦全部退役。
為了滿足航母護航的需要,美國海軍在1958財年裝備了加強續(xù)航能力和強化艦空導彈武器的新型驅逐領艦(DLG),這就是“萊?!奔墝楎屩鹋?,1962至1964年共建成9艘。此外,美國海軍還在1956財年計劃批準建造了“班布里奇”號(DLGN-25)核動力導彈驅逐艦。該艦于1962年服役,其在“萊希”級基礎上換裝了核動力裝置。隨后,美國海軍計劃建造“貝爾納普”級導彈驅逐艦(DDG),要求比當初的“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造價更低。但計劃擬定階段正值軍方謀求戰(zhàn)艦大型化,因此更改原計劃,采用“萊?!奔壌w,設計成搭載“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的導彈護衛(wèi)艦。與先前級別采用前后都安裝艦空導彈發(fā)射架的“兩端布設型”艦不同,該級艦設計為“單端布設型”艦,僅在前部裝備“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發(fā)射架,后部搭載1座127毫米54倍口徑Mk42型單管艦炮。這是由于變更為護衛(wèi)艦后,原驅逐艦的艦炮裝備仍要求維持原狀,該級別于1964年至1967年完工。
1962年,經過國會斡旋,美國海軍將“特拉克斯頓級”級核動力驅逐艦(DLGN-35)列入預算。該級艦在“貝爾納普”級的基礎上換裝核動力裝置,與原型相比不僅動力系統(tǒng)完全不同,艦空導彈發(fā)射架和艦炮也放在相反位置,對一部分裝備進行了現(xiàn)代化改裝,該級艦于1967年完工?!叭R希”級之后的艦空導彈護衛(wèi)艦服役后,因其強大的區(qū)域防空能力,長期以來作為美海軍艦隊的核心防空力量十分活躍。受冷戰(zhàn)后預算減少的影響,再加上也基本達到艦齡,這批艦于1993至1995年全部退役。
美國海軍在1955年討論搭載“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的大型區(qū)域艦空導彈艦的同時,也探討了建造核動力巡洋艦的可能。最終,核動力巡洋艦“長灘”號裝備了和“企業(yè)”號核動力航母同樣的電子偵測裝備,并配備了“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和“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滿載排水量達到16600噸。順便說下,正如該艦最初的艦船編號CLGN-160所示,它是最后一艘采用該分類系統(tǒng)編號的艦船?!伴L灘”號核動力巡洋艦于1961年建成服役。越南戰(zhàn)爭中,它作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水面作戰(zhàn)艦被派往戰(zhàn)區(qū)水域協(xié)同航空母艦作戰(zhàn),證實了其強大的對空作戰(zhàn)能力。隨著20世紀70年代攻擊型巡洋艦裝備計劃廢止,“長灘”號最終未能實現(xiàn)配備“宙斯盾”系統(tǒng)并進行大規(guī)模改裝的計劃,只在20世紀80年代實施了小規(guī)模改裝,并作為現(xiàn)役艦一直服役至1994年。
新型導彈驅/護艦的面世
二戰(zhàn)后,隨著航空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美國海軍驅逐艦的區(qū)域防空能力日趨孱弱,迫切要求徹底替換127毫米艦炮。自此,艦空導彈驅逐艦開始萌芽。美國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是“基林”級驅逐艦“基阿特”號(DDG-1)。該艦在1955年成為改裝艦,配備了“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不過,對于驅逐艦來說最適合裝備的艦空導彈是“韃靼人”。該型導彈是將“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的2級助推火箭改為1級,這樣滿載排水量3000噸左右的驅逐艦也能搭載艦空導彈了。同年8月,美國海軍開始討論建造搭載“韃靼人”近程艦空導彈的艦空導彈驅逐艦(DDG)。這就是“查爾斯·亞當斯”級艦空導彈驅逐艦,從1960年開始共有23艘服役。該型驅逐艦服役后和其他巡洋艦(CG)、驅逐領艦(DLG)一樣,作為美海軍高速機動部隊的防空艦,因此是不可或缺的。
在裝備“查爾斯·亞當斯”級同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為強化艦隊周邊的區(qū)域防空能力,開始討論改裝于戰(zhàn)后建造的艦齡較短的“米切爾”級驅逐領艦(DL)和搭載艦空導彈的多功能護衛(wèi)艦(DDA)。但是,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基于費效比考慮,對這些艦船的改裝計劃提出質疑,計劃因此縮減——1964年批準改裝2艘“米切爾”級,1966財年和1967財年預算批準改裝4艘“福雷斯特·謝爾曼”級驅逐艦。這些導彈驅逐艦中,較“查爾斯·亞當斯”級能力稍弱的“米切爾”級和“福雷斯特·謝爾曼”級改裝導彈驅逐艦于20世紀80年代退役。但是由于冷戰(zhàn)結束后海軍預算縮減,“查爾斯·亞當斯”級此后繼續(xù)服役,最后1艘艦直到1993年才退役。
在1960年初開始的下一代護航驅逐艦(DE)討論中,美國海軍提出建造防空型導彈護航驅逐艦(DEG)。該型艦計劃使用和反潛型護航驅逐艦(DE)一樣的船體,將反潛型的核心艦炮裝備替換為“韃靼人”近程艦空導彈發(fā)射架及相關裝置,由此便產生了“布洛克”級防空型導彈護航驅逐艦(DEG)。1975年6月30日艦種變更后,該級艦被稱為艦空導彈護衛(wèi)艦(FFG)。“布洛克”級基本滿足了美國海軍的設計要求,但是由于建造費用比常規(guī)型護航驅逐艦(DE)要高,因此1966至1968年僅建成了6艘。此外,由于美蘇冷戰(zhàn)格局的變化,“600艘海軍艦艇”的龐大構想最終落空,美國海軍預算遭到了縮減。而該型艦的防空能力不如“奧利弗·哈澤德·佩里”級強大,因此成為最先被清理的對象,1988年全部被編入預備役。endprint
“布洛克”級服役后,隨著來自蘇聯(lián)的海上及空中威脅日益增大,1970年,美國海軍開始重新認同配備艦空導彈、具有區(qū)域防空能力的低造價護衛(wèi)艦。該型艦相當于“高低混合搭配”構想中的“低配”防空艦,這就是“奧利弗·哈澤德·佩里”級導彈護衛(wèi)艦。雖和導彈驅逐艦(DDG)一樣裝有Mk13單臂式艦空導彈發(fā)射架,但其電子偵測設備、艦空導彈配套裝置更簡易,艦炮、反潛傳感器等眾多裝備較以往的護衛(wèi)艦更小型化、簡單化。該級艦最開始計劃作為巡邏護衛(wèi)艦(PF),后來定為導彈護衛(wèi)艦(FFG),在1977至1989年期間共列裝了51艘。該級艦作為通用型遠洋護衛(wèi)艦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冷戰(zhàn)結束后旗任務發(fā)生變化,現(xiàn)在美國海軍現(xiàn)役的“佩里”級大多撤除了艦空導彈發(fā)射架,喪失了區(qū)域防空能力。
從“臺風”到“宙斯盾”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同時裝備了被稱為“3T”的“黃銅騎士”、“小獵犬”和“韃靼人”艦空導彈系統(tǒng)。但是面對來自蘇聯(lián)越來越強大的??沾驌袅α浚@3型艦空導彈系統(tǒng)構成的縱深防空體系難以同時應對多目標作戰(zhàn)行動。為此,美國海軍發(fā)布命令,以大幅改進艦隊艦空導彈系統(tǒng)為目標,提出了“臺風”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研制代替“3T”導彈的新型艦空導彈和可處理多目標的高性能發(fā)射指揮系統(tǒng)。考慮到系統(tǒng)開發(fā)預算較龐大、技術難度也較高,“臺風”防空系統(tǒng)最終于1964年完全中止研制,預定配備該系統(tǒng)的導彈驅逐領艦(DLG)也暫緩建造。此外,中程型和增程型“臺風”艦空導彈計劃也中止了,轉而提出“韃靼人”可靠性提升計劃(TRIP),并由此發(fā)展出大名鼎鼎的中程型和增程型“標準”艦空導彈。
1965年,美國海軍提出建造裝備“標準”型艦空導彈的新一代戰(zhàn)艦。1967年,美國海軍開始研究燃氣輪機型8500噸級驅逐艦方案,該型艦的前后部都裝備有Mk13單臂艦空導彈發(fā)射架。但這一方案最終還是被放棄了,美國海軍轉而認識到有必要建造為“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伴隨護航的核動力驅逐艦。于是,美國海軍開始裝備“加利福尼亞”級核動力驅逐艦,1974和1975年各有1艘服役。隨后為核動力航母護航而建造的是“弗吉尼亞”級核動力驅逐艦,其防空作戰(zhàn)能力更強,而且較“加利福尼亞”級更加大型化。該級艦當初預計裝備23艘,但是由于造價昂貴,最后僅建造了4艘。此外,在“弗吉尼亞”級第3艘艦“密西西比”號(DLGN→CGN)建造完工前,該級艦都被歸類為核動力導彈驅逐艦(DLGN)。但隨著1975年6月30日艦種分類標準的出臺,該級艦升格為核動力導彈巡洋艦(CGN)。此前,只有“弗吉尼亞”級第4艘艦“阿肯色”號在預算時是按照巡洋艦規(guī)格建造的。這些艦船作為區(qū)域防空艦用途很大,但是與稍后服役的“宙斯盾”艦相比,其防空能力依然較差。冷戰(zhàn)結束后,由于“加利福尼亞”級、“弗吉尼亞”級的費效比不高,在20世紀末未滿艦齡時就全部編入預備役。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海軍開始研制新一代導彈驅逐艦(DXG),其采用和“斯普魯恩斯”級同樣的艦體,配備2座Mk26發(fā)射架、“標準”型艦空導彈以及必要的電子偵測設備和制導系統(tǒng)。該型艦并未配備給美國海軍,而是由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時代的伊朗作為巡洋艦訂購了2艘。但是后來由于1977年伊朗發(fā)生革命,美國海軍只好根據(jù)1979財年預算收購該型艦,這就是“基德”級導彈驅逐艦。1981至1982年,該級別所有艦船完工,被評為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能力相當?shù)姆揽张?。但是冷?zhàn)結束后預算縮減,且其費效比不高,因此該級艦在1998至1999年期間陸續(xù)從美國海軍中提前退役封存,后出售給中國臺灣省。
在1970年的“海洋”全球海軍演習中,前蘇聯(lián)的反艦導彈充分顯示了對水面作戰(zhàn)系統(tǒng)的飽和攻擊威脅。為應對這一威脅,美國開始優(yōu)先研制劃時代的“宙斯盾”防空系統(tǒng),其與原先的“臺風”系統(tǒng)一樣具有高空多目標作戰(zhàn)能力。1972年,美國海軍開始探討裝備“宙斯盾”系統(tǒng)的導彈驅逐艦、“弗吉尼亞”級改型計劃以及裝備更大型的核動力巡洋艦即攻擊型巡洋艦等新一代艦船方案。但是由于要控制建造費用,美國海軍于1975年決定在當時服役和計劃中的艦船船體上配備“宙斯盾”系統(tǒng)。同年,美國海軍開始研究在“斯普魯恩斯”級的船體上配備“宙斯盾”系統(tǒng)?;诖耍?983年開始服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出現(xiàn)了。該級艦首艦服役后,正如時任美海軍作戰(zhàn)部長所述“‘宙斯盾系統(tǒng)開啟了美海軍作戰(zhàn)模式的革命”,其擁有以往艦空導彈搭載艦遙不可及的超強防空能力。它的服役使美國海軍艦隊防空能力再創(chuàng)新高,開啟了新時代。
“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當初預計配備18艘,根據(jù)“600艘艦隊”構想,其裝備數(shù)量得以擴大,最終配備了27艘,至1994年所有艦船投入服役。近年來由于預算縮減,一部分“提康德羅加”級只能退役,目前還有22艘作為美海軍水面艦隊的中堅力量繼續(xù)服役。
在“提康德羅加”級之后,美國海軍于1980年又開始討論“新一代艦空導彈驅逐艦”(DDGX)計劃,配置造價更低的“宙斯盾”系統(tǒng)導彈驅逐艦,以替代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2000年期間退役的“福雷斯特·謝爾曼”級和“查爾斯·亞當斯”級以及戰(zhàn)后首批驅逐艦“孔茨”級、“萊?!奔壓汀柏悹柤{普”級巡洋艦。該型艦最初討論建為6000~7000噸級,建造費用控制在“提康德羅加”級造價的六成,而最終完成的就是“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其目前仍然是美海軍水面艦隊的中堅力量。
(編輯/筆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