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清
(吉林省樺甸市中醫(yī)院,吉林 樺甸 132400)
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中西醫(yī)結合護理觀察
王淑清
(吉林省樺甸市中醫(yī)院,吉林 樺甸 132400)
目的 對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38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9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19例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護理干預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痛經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結論 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治療中,給予患者生活起居指導、飲食調護、情志護理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痛經癥狀,促使患者經期舒適感大幅提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飲食調護;中西醫(yī)結合
子宮內膜異位癥指的是生長功能良好的子宮內膜組織在人體內子宮腔之外部位出現(xiàn),引發(fā)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病癥,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進行性加劇的繼發(fā)性痛經、性交痛、月經失調等[1]。據調查,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率為5%~15%[2],在育齡期女性中發(fā)病率較高,目前已成為婦科臨床疑難病、常見病之一[3]。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是女性痛經主要原因之一,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我院在為該類患者展開護理時,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成效顯著,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38例,年齡為19~43歲,平均為(27.8±3.5)歲;病程為3~28個月,平均(14.2±2.3)個月;將3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9例,觀察組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對比。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展開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用藥護理、心理護理、經期衛(wèi)生教育和良好生活習慣培養(yǎng)等。觀察組在患者入院后制定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方案,主要包括情志護理、病情觀察、生活起居與飲食指導、藥餅灸與按摩配合等措施。
1.3 效果評價
每8 h對患者痛經癥狀展開1次評估,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痛經程度進行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痛經程度越嚴重。同時根據癥狀改善情況及痛經程度評分變化展開療效判斷。治愈:經護理干預后患者痛經與其他癥狀均完全消失,VAS評分為0分;顯效:經護理干預患者VAS評分有50%及以上下降;有效:患者痛經癥狀有明顯減輕,經護理干預患者VAS評分下降程度為25%~5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顯著改善,VAS評分下降程度不足25%??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利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關于護理工作的滿意率進行調查。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1 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痛經VAS評分對比
對照組護理干預前、后痛經VAS評分分別為(6.7±2.3)分、(3.5±1.1)分;觀察組護理干預前、后痛經VAS評分分別為(6.5± 2.4)分、(1.2±0.8)分。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痛經VAS評分間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評分均有顯著下降,且觀察組痛經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護理效果分析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分析[n(%)]
2.3 患者滿意率分析
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78.9%(15/19),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100.0%(19/19),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指的是女性在月經前或經期有小腹自覺疼痛癥狀,或有腰骶部疼痛癥狀,嚴重時可有手足厥冷、惡心及嘔吐等表現(xiàn)[4]。已有臨床實踐證實,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治療中,有效護理措施可促使治療效果大幅提高[5]。
我院在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展開護理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是對現(xiàn)代護理知識和中醫(yī)理論中相應方法加以結合,為患者保持健康與促進健康提供有效護理的過程,具體措施為:①病情觀察:患者入院后對其痛經發(fā)作情況及經期腹痛史進行評估,對其關于本病的認知和預防知識掌握情況加以了解;之后每隔8 h對患者痛經癥狀有無進行1次評估,對患者心理狀況、生命體征、痛經和其他癥狀進行嚴密觀察。②情志護理:女性在經期時易出現(xiàn)煩躁情緒,對臟腑功能有不利影響,可導致痛經癥狀有所加重。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為患者做好解釋與溝通,給予其充分安慰與鼓勵,使其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進展和護理治療方法有準確了解,消除其不良情緒,使其對治療與護理可積極配合;應指導患者展開緩慢深呼吸,保持心情舒暢,調和氣血,旺臟腑、氣血功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復。③生活起居與飲食指導:在患者入院后提倡規(guī)律作息、起居有常,促使其保持充分休息,鼓勵其適當展開養(yǎng)生操等鍛煉,從而使體質逐漸改善。囑咐患者經期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涼,以免寒邪入侵導致痛經癥狀加重。指導患者遵循理氣清淡、易消化、和胃健脾原則進食,確保飲食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在經期與頸前禁食醋、生冷等食物,避免出現(xiàn)氣血凝滯現(xiàn)象。④藥餅灸與按摩配合措施:根據2006年中醫(yī)藥管理局所制《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技術操作規(guī)程》中相應標準展開操作,在患者入院后即展開藥餅灸與按摩相配合的護理措施,具體方法為患者取仰臥位,由護士將活血化瘀溫陽中藥(五靈脂∶肉桂∶乳香∶鹿角霜∶附子=1∶1∶1∶2∶5)粉碎后用20%酒精進行調制,制成附子餅,利用模具將艾絨制成艾柱,點燃藥餅灸后將之放在中極穴與關元穴中。在飯后2 h對三陰交、足三里、血海與地機等穴位進行按摩,2次/天,12分鐘/次。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與觀察組經相應護理后,觀察組護理干預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痛經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通過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可顯著降低患者痛經VAS評分,促使治療效果大幅提高。
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患者治療中,給予患者生活起居指導、飲食調護、情志護理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痛經癥狀,促使患者經期舒適感大幅提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黃連春,潘丹.中醫(y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研究進展[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3(9):63-64.
[2] 李香萍.中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3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3,45(6):32-34.
[3] 尉江平,陳利形.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1):122-123.
[4] 毛潔,苗利.痛定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36例[J].陜西中醫(yī),2012, 33(11):1444-1445.
[5] 鄭春青.散結鎮(zhèn)痛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60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2,21(Z2):77.
R473.71
B
1671-8194(2014)20-03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