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成 黎彩萍
(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廣東 佛山 528041)
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
陳錦成 黎彩萍
(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臨床心理科,廣東 佛山 528041)
目的 探討抑郁癥患者實施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后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80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在使用抗抑郁藥物的基礎上,對照組采用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實施認知行為護理干預,以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作為測評工具。于入組前及8周干預后進行評定,將結果進行比對。結果 實驗組的HAM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GQOLI-74評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認知行為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抑郁癥;認知行為;護理干預
抑郁癥是一種由生物、心理、社會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出現(xiàn)的,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礙。抑郁情緒不但對患者的生活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破壞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減退、不能承擔工作、難以維持人際關系等,更是抑郁癥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認知行為療法自20世紀60年代初被應用于抑郁癥的治療后,其效果已經(jīng)在實踐中得到了較有力的臨床證據(jù)驗證,其核心理論強調認知過程在決定情緒和行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基于認知行為理論的護理干預措施,并對實施的效果進行評價,以期在抑郁癥患者康復過程中提供更多元化的護理手段?,F(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科的抑郁癥患者80例,利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入組標準:①排除嚴重軀體疾病;②符合CCMD-3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③HAMD評分≥28分。其中實驗組男性1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31.78±9.38)歲;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31.91±8.2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常規(guī)抗抑郁藥物治療,對照組采用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采用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護理。干預措施遵循認知行為治療的原則和步驟,注重分析問題的原因,幫助患者糾正歪曲的認知,進而糾正患者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主要內(nèi)容包括:①依據(jù)理解、友好、同理原則,與患者建立信任、平等的合作關系,促進患者參與意識,共同設計和執(zhí)行治療計劃。②根據(jù)患者實際問題選擇正確的切入點,確定適當?shù)母深A方向。③每周安排一次會談,每次約30分鐘,評價前階段干預效果以把握干預的進程。④根據(jù)進程布置家庭作業(yè),包括收集患者個人資料,驗證假設和認知治療技術練習等。⑤幫助患者找到自身的思考規(guī)則,引導患者在遇到外界刺激時如何了解、詮釋和預測這個刺激,進而決定如何想法、行動與感受。⑥認知重塑,通過認知錯誤的辨認、理性選擇方式的例舉,以及認知排演等方式加強患者的理性認知能力。
1.3 評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HAMD量表評價臨床癥狀,用GQOLI-74評定患者生活質量。在治療前后由一名不知曉分組情況的評定者進行評定,以保證平定者盲。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有關資料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均為雙側。
2.1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D、GQOLI-74的評定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量表評分比較
表1顯示兩個量表評分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2.2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D、GQOLI-74的評定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12周末個量表兩組之間的評分比較
從表2可見,實驗組HAMD評分較對照組低,說明實驗組癥狀改善更明顯;從GQOLI-74的4個維度得分結果分析,實驗組的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的生活質量在這三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而物質生活方面兩組無顯著差異。
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逐漸增加,與此相伴行的精神心理疾病也層出不窮,其中以抑郁癥的發(fā)生率最為多見[1]。而抑郁癥的主要特征是以心境持續(xù)低落為主,嚴重者出現(xiàn)自殺或擴大性自殺,給患者本人、家人和社會帶來各方面的沉重負擔[2]。因此,對于抑郁癥患者的護理重點應著眼于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認知療法正是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過程和在這一過程中產(chǎn)生的觀念來糾正個體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3]。本課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實施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后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同時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的到明顯的提升。
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精神科護理模式。其總體策略是交談程序和行為矯正的混合物[4]。要求護士在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式治療關系的基礎上,充當協(xié)調者角色,做到準確共情,通過一對一會談的形式,深入了解患者歪曲的思維和信念,與患者一起設計個體治療計劃,并應用認知行為技術改變其功能不良的思維及伴有的情感行為。在整個過程中,通過不斷的互動,交流,反饋,增進了護患關系,從另一個側面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實施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在明顯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同時,還可完善患者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在臨床實驗中取得較好效果,可作為抑郁癥護理的一種模式進一步推廣。
[1] 趙惠英,顧云芬,黃麗君.認知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情緒影響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7):15-17.
[2] 沈漁邨.精神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12.
[3] 陳思宇,王鴻健.認知療法對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效果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1):85-86.
[4] 孫輝.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1,24(5):373-375.
R473.74
B
1671-8194(2014)19-03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