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玲 唐露笑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yī)院兒科,湖南 邵陽 422000)
甲基潑尼松龍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療效及對冠狀動脈的影響
石 玲 唐露笑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yī)院兒科,湖南 邵陽 422000)
目的 觀察甲基潑尼松龍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療效及對冠狀動脈的影響。方法 68例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給予丙種球蛋白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34例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甲基潑尼松龍治療,比較觀察兩組的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以及炎性指標的變化。結果 觀察組的退熱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后3周、3個月的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分別為11.8%、2.9%,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4%、17.6%(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白細胞計數、血沉和C反應蛋白均發(fā)生明顯下降(P<0.05)。治療后觀察組白細胞計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沉和C反應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基潑尼松龍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能夠加快患兒的恢復,減少冠脈損傷,減輕炎性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甲基潑尼松龍;丙種球蛋白;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冠狀動脈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又稱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好發(fā)于兒童,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大多數研究認為是感染觸發(fā)的異常免疫反應[1]。司匹林聯(lián)合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是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常規(guī)方案,但部分患兒對此表現出耐受現象[2]。鑒于目前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各種血管炎的治療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此本研究采用甲基潑尼松龍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患兒進行治療,并觀察其對冠狀動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患兒68例,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均符合第三屆國際川崎病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并且心動圖或血管造影顯示具有冠狀動脈瘤或冠狀動脈擴張,排除免疫系統(tǒng)性疾病、各種急、慢性感染等。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0.4~6歲,平均(1.63±0.45)歲;對照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0.5~6歲,平均(1.59±0.41)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給予阿司匹林50 mg/(kg·d)治療,根據體溫變化,可減至5~10 mg/(kg·d),同時給予丙種球蛋白(成都蓉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2 g/kg,單次注射;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甲基潑尼松龍(美國輝瑞公司生產),靜脈注射2 mg/(kg·d),連用5 d后口服潑尼松2 mg/(kg·d),2周內減停。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退熱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住院時間以及用藥前、用藥后1周白細胞計數、血沉和C反應蛋白的變化。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儀監(jiān)測患兒冠脈管壁厚度,有無擴張或狹窄及冠狀動脈瘤形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癥狀消退時間、住院時間以及炎性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退熱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d)
2.2 兩組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的治療后3周、3個月的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計數、血沉和C反應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白細胞計數、血沉和C反應蛋白均發(fā)生明顯下降(P<0.05)。治療后觀察組白細胞計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沉和C反應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為小兒自限性疾病,主要病理改變?yōu)槿硇苑翘禺愋匝苎?,主要臨床表現為發(fā)熱、皮疹、黏膜彌漫充血和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一般預后良好,但如治療不及時可損害冠狀動脈,嚴重者可形成冠狀動脈瘤,甚至少數患兒發(fā)生狹窄冠狀動脈或血栓,成為小兒時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病因[3]。目前臨床治療以內科治療為主,主要為抗感染減輕全身炎性反應,緩解臨床癥狀,保護冠狀動脈降低冠狀動脈損害程度。
發(fā)病10 d內給予50 mg/(kg·d)阿司匹林和2 g/kg丙種球蛋白是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常規(guī)治療方案。本研究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發(fā)現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治療治療后3周、3個月的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僅為32.4%和17.6%;并且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白細胞計數、血沉和C反應蛋白均發(fā)生明顯下降(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阿司匹林能夠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阻斷血栓素A2的生產,發(fā)揮抗感染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同時丙種球蛋白能夠與血管上的Fc受體結合,從而阻斷免疫復合物的結合引發(fā)血管的炎性反應;并且能夠轉換可溶性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為不溶性,使其被巨噬細胞吞噬、轉移,避免Ⅲ型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5];另外,研究還發(fā)現丙種球蛋白還具有增強B淋巴細胞活性,中和毒素,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6]。研究顯示[7],小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雖然具有一定療效,但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慢,冠脈損害發(fā)生率下降不明顯;而大劑量應用隨可加快臨床癥狀恢復時間,但也增大了血栓栓塞的發(fā)病風險;并且丙種球蛋白藥價較高,給患者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臨床應用收到一定限制。甲基潑尼松龍具有明顯的抗感染作用,Kobayashi等應用甲基潑尼松龍對川崎病患兒進行治療能夠明顯加快患兒的恢復,縮短住院時間。Teraguchi等對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患兒采用甲基潑尼松龍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能夠促進擴張的冠狀動脈的恢復,而不會引發(fā)血栓的形成。本研究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甲基潑尼松龍治療,發(fā)現觀察組的退熱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的治療后3周、3個月的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患兒急性期可產生大量炎性介質損害冠狀動脈。C反應蛋白是肝臟受刺激后分泌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一種常用的炎性指標;MIP-1α可誘導、趨化和激活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加強局部的炎性反應,引起炎性細胞浸潤,同時還與川崎病冠脈擴張程度呈正相關[8];血沉與機體的免疫活化有關,但不如C反應蛋白敏感。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血沉和C反應蛋白均發(fā)生明顯下降(P<0.05);但觀察組治療后血沉和C反應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白細胞計數高于對照組,可能與甲基潑尼松龍具有促進骨髓中中性粒細胞釋放,使中性粒細胞從循環(huán)向血管外游走減少有關。
綜上所述,甲基潑尼松龍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能夠加快患兒的恢復,減少冠脈損傷,減輕炎性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賴坤生,黃木營,李丁科.感染對川崎病的丙種球蛋白療效和冠脈損傷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2,50(16):145-147.
[2] Kuo HC,Yang KD,Chang WC,et al.Kawasaki disease: an update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Pediatr Neonatol,2012,53(1):4-11.
[3] 黃國英.高度重視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處理[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8):569-571.
[4] 李曉惠.川崎病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3,28(1):9-14.
[5] 丁艷,尹薇,熊越華,等.不同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臨床及免疫學效應比[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10):948-952.
[6] 武宇輝,田秀麗,李成榮,等.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對川崎病患者血漿前列腺素E2水平的影響[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性雜志, 2013,33(5):346-350.
[7] 張軍麗.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對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4,16(1):96-97.
[8] 祁燕杰,李亞蕊.川崎病患兒血清巨噬細胞炎癥蛋白-1α含量變化及與冠狀動脈擴張的相關性[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6):519-521.
R985;R725
B
1671-8194(2014)19-02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