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程新友 通訊員 王偉 孫斌
專業(yè)紅娘:看上去很美
文/本刊記者 程新友 通訊員 王偉 孫斌
近年來,關于相親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這從一些社會流行語中可見一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給富二代,可以少奮斗20年”、“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等等。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相親成為了一種快餐式行為。俗話說:“千里姻緣一線牽?!薄肮ぷ魈ΓJ識人太少,交往圈子小”等原因使大齡女、大齡男為擇偶而忙碌。于是,專業(yè)紅娘應運繁榮起來。
據(jù)悉,目前全國有婚戀交友機構4萬多家,從業(yè)人員達30余萬人。在婚戀市場虛假繁榮的背后,也隱藏著一系列隱患,與婚介相關的糾紛也日益顯現(xiàn)。
離婚后的張女士看到某婚介公司的廣告決心試一試。她帶著自己的身份證和離婚證來到了婚介公司,在支付了2800元服務費后,婚介公司當天就按照張女士的要求為她介紹了一位鄭先生。根據(jù)婚介公司的資料,鄭先生是香港一家地產公司的經理,年薪20多萬,在上海有兩套房產。張女士對鄭先生的情況很滿意,在婚介公司的安排下與鄭先生見了面。
見面后,張女士發(fā)現(xiàn)鄭先生與自己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雙方的感情急速升溫,很快進入談婚論嫁階段。
一日,鄭先生打來電話告訴張女士:他公司的一個項目需要支付一筆擔保金,但他的卡不知道為何在上海取不出現(xiàn)金,希望張女士借給他5萬元周轉一下。熱戀中的張女士毫不猶豫地取出5萬元交給了鄭先生。此后,鄭先生又先后向張女士借了幾次錢,雖然數(shù)額不大,但張女士起了疑心。她向鄭先生提出還錢后,鄭先生爽快地答應一周后歸還。
還款日期到了,鄭先生卻消失了蹤跡。張女士向警方報案。最終,警方查明鄭先生原本不姓鄭,真實姓名是“俞某”,也根本不是“地產經理”,而是一名社會無業(yè)人員。法院判決俞某犯詐騙罪,并責令俞某退賠張女士經濟損失12萬元。
張女士認為,由于婚介公司工作失誤,未能對化名鄭先生的人進行必要的身份核實,導致她被騙,為此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婚介公司退還服務費2800元并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退一賠一的規(guī)定賠償2800元、賠償損失12萬元。
婚介公司則認為,婚介公司作為婚姻居間方,已向張女士提供了服務,且介紹成功,婚介公司并沒有欺詐行為,不符合消法退一賠一的規(guī)定,不同意退賠服務費?;榻楣局皇球灻骺腿说幕旧矸萸闆r和婚姻狀況,俞某當時向婚介公司提出由于自己的產業(yè)做得比較大,要求保密身份而化名鄭某。張女士被騙的款項,法院的判決書已經明確由俞某賠償,所以不同意張女士的賠償要求。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婚介公司應當嚴格遵守相應的行業(yè)規(guī)范,并對服務對象盡到誠實信用的合同義務?;榻楣驹谙驈埮拷榻B結婚對象時未提供該對象的真實身份信息,違反了合同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退還張女士服務費2800元。對于張女士要求婚介公司賠償一倍服務費并賠償被騙12萬元的訴訟主張,法院認為,張女士的經濟損失12萬元,是罪犯俞某的犯罪行為所導致。張女士作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戀愛過程中輕信他人出借錢款,自身未盡到謹慎義務。所以,對張女士要求賠償一倍服務費和賠償12萬元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都市白領陳小姐每天忙于工作,無暇談婚論嫁。陳小姐的母親十分著急,寢食難安。在母親的多次催促下,陳小姐選擇了一家婚介公司,簽訂了婚姻介紹服務合同。合同中約定由婚介公司向陳小姐提供婚姻介紹服務。合同有效期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服務形式為單次約見(一年不少于八人次)。陳小姐說,當時婚介公司的工作人員口頭承諾每個月為陳小姐介紹不少于兩人次。陳小姐為此支付了服務費5300元。在開始的三個月,婚介公司還很負責,為陳小姐介紹對象八人次。但在第四個月,婚介公司僅介紹對象一人次。此后,就再也沒有給陳小姐介紹。陳小姐認為,婚介公司沒有履行每月介紹兩人次的口頭承諾。為此,陳小姐將婚介公司告上法院,請求婚介公司退還服務費3500元并支付違約金530元。
婚介公司則認為,雙方合同約定由婚介公司為陳小姐介紹八人次,婚介公司已經為陳小姐介紹了九人次,完成了合同的約定。在第四個月,婚介公司還多次電話聯(lián)系陳小姐,為陳小姐介紹對象,但都被陳小姐以各種理由拒絕。是陳小姐不肯繼續(xù)相親了,婚介公司沒有違約行為,不同意陳小姐的訴訟請求。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承辦法官孫斌指出:陳小姐與婚介公司簽訂的《婚姻介紹服務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無違法之處,對合同當事人均具有法律約束力。陳小姐主張,婚介公司口頭承諾每月介紹兩人次相親,婚介公司對此予以否認,而雙方合同約定在服務期內,婚介公司應為陳小姐介紹八人次,現(xiàn)在婚介公司為陳小姐提供了九次介紹服務,符合合同約定的介紹次數(shù)。陳小姐認為婚介公司的服務存在違約之處,但無充分證據(jù)予以印證。對陳小姐要求退還服務費3500元并支付違約金530元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在選擇婚介服務時應當仔細閱讀服務合同條款,對于介紹相親對象的次數(shù)等主要條款應當在書面合同中予以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發(fā)生。
離異的劉女士在網站看到了某婚介公司發(fā)布的婚戀服務廣告后來到婚介公司。工作人員給劉女士閱看了《愛情獵頭推進計劃》,劉女士被計劃內容吸引,與婚介公司簽訂了《婚姻介紹服務合同》,并支付了1.1萬元服務費,成為了婚介公司的普通會員?;榻楣窘o劉女士介紹了三位男性,劉女士都不滿意?;榻楣镜墓ぷ魅藛T告訴劉女士,如果支付3萬元服務費,可以升級為高端會員,享受高端擇偶標準,于是劉女士又支付服務費用1.9萬元,成為了高端會員。
在婚介公司安排的多次相親活動中,劉女士并沒有找到滿意的人選。她認為婚介公司介紹的男士不是年齡太大,就是收入太低,離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相差太遠。為此,劉女士將婚介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退還服務費3萬元并賠償3萬元。
婚介公司則認為,劉女士簽訂服務合同后,先支付了服務費1.1萬元,在認可婚介公司的服務后才補交足3萬元服務費成為高端會員?;榻楣緸閯⑴堪才偶s見男性會員超過18人次,是劉女士對自身條件估計過高,導致未能相親成功?;榻楣静煌馔诉€服務費。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承辦法官劉佳指出:劉女士認為婚介公司為其介紹的男性會員不符合要求,并認為屬于欺詐消費者,但在雙方簽訂的服務合同中并未對推介會員的具體條件作出明確約定;婚介公司在合同簽訂后近九個月的時間內,為劉女士先后介紹了10余位男性會員供其選擇交往,已履行了合同約定的義務。法律上所指“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行為。劉女士認為婚介公司提供的服務存在欺詐,但未能提供婚介公司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證據(jù),故對其“退一賠一”的請求,難以支持。劉女士在合同期內自行提出終止服務、退還款項的要求,也與婚姻介紹服務合同中的約定不符合。法院判決駁回了劉女士的訴訟請求。
目前,婚介糾紛最大的問題,就是用戶真實身份無法核實。尤其是網上注冊用戶,除了友情提示和個人承諾,根本無法約束用戶填寫真實信息。除非婚介機構與公安、民政系統(tǒng)聯(lián)網,但目前絕大多數(shù)婚介機構無法實現(xiàn)。線下婚介機構做得比較好的,是用身份證識別機,來驗證用戶身份。然而,這種驗證也只能核實其姓名、年齡、住址等基本信息,婚姻狀況是看不到的。所以,對于別有用心的人隱藏婚姻騙錢騙色,婚介機構是很難識別的。其次,很多婚介機構都會對客戶資源變相包裝。比如,找一些優(yōu)質男女,包裝成資產上千萬、有房有車的“高富帥”、“白富美”,然后在客戶間“串場”。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近期受理的婚姻介紹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梳理后認為,婚介行業(yè)缺少相關法律規(guī)定和行業(yè)規(guī)范。目前,尚無法律法規(guī)或行業(yè)執(zhí)業(yè)標準對婚姻介紹服務作出明確規(guī)定,致使法院在審理該類案件時缺少可依據(jù)的標準;當事人往往未在婚姻介紹服務合同中對雙方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約定,一旦產生糾紛,難以根據(jù)合同條款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中介費用欠合理、資料不實情況并不鮮見,由于缺乏婚姻介紹服務的相關收費標準,目前婚介服務機構收費普遍高于合理范圍;婚介服務機構通常未對相關人員填寫的職業(yè)、收入等信息予以詳細審核,致使相關人員信息嚴重不實情況普遍存在;部分婚介服務機構為吸引顧客,謊稱為大型相親網站的線下服務商,且夸大會員注冊量、介紹見面量和服務效果等。當事人在接受相關機構的婚姻介紹服務后認為其宣傳不實,從而引發(fā)爭議。
為進一步提升婚介服務質量、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減少此類糾紛的發(fā)生,一要嚴把會員信息的采集關?;榻榉諜C構在采集會員資料時應進行必要的審核,尤其是會員的基本身份信息、學歷證書、就業(yè)狀態(tài)、婚姻狀況等。二要明確服務合同內容。在訂立服務合同時,對涉及婚介服務的方式、形式、數(shù)量等核心條款應做明確、清晰的約定。
總之,婚介機構是為會員提供婚戀交友的信息和平臺,即發(fā)揮媒介的作用,提供交友及進一步發(fā)展的機會。在選擇婚介服務時候,應當對婚介服務有合理的心理預期與定位。對于婚介服務的價位,也應根據(jù)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理性選擇。對于年齡、身高、學歷等有客觀評價標準的要求事項,不妨寫入服務合同中。而對于性格、修養(yǎng)等難以客觀評價的事項,則需要擇偶者通過交往予以把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