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善我國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解決機制,在立法方面,明晰犯罪地的具體認定標準,明確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轄區(qū)所犯數(shù)罪罪行相當時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的歸屬,以及細化移送管轄之“必要條件”;救濟制度方面,完善刑事訴訟法關于指定管轄的規(guī)定以及賦予當事人管轄異議權。
關鍵詞: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管轄爭議;解決機制
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的爭議,是指不同轄區(qū)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時產(chǎn)生的糾紛。如果不能及時、正確地解決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就可能導致犯罪嫌疑人羈押期限延長、實體處理結果不公正、以及訴訟效率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從而違背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基本要求。因而,處理好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完善我國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解決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情形及危害
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犯罪地與被告人居住地之間的管轄爭議;被告人在幾個人民法院轄區(qū)內實施不同種類的犯罪行為導致犯罪地認定困難而產(chǎn)生的管轄爭議;同一犯罪的預備地、行為地和結果發(fā)生地以及銷贓地中的某幾個分屬不同轄區(qū),導致犯罪地認定困難而產(chǎn)生的管轄爭議等。
首先,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若得不到及時、正確的解決,會導致程序不公。程序正義是相對于實體正義而言的概念,是“看得見的正義”,程序正義的價值在于保障當事人各方充分且平等地參與整個訴訟過程,使其作為人的尊嚴得到承認和尊重。程序平等和程序及時為程序正義的兩大基本要素,也是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程序平等指訴訟權利義務分配要做到大致相當,相對對等,而基于訴訟地位平等之上的各方主體有展開公平對抗的權利,它要求當事人訴訟地位與審判機關平等,且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正當合理的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的確定,能夠使當事人享受到對自己有利的管轄地的訴訟資源,包括社會關系人脈資源、交通的相對便利以及心理慰藉等,而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的爭議及其所導致的錯誤的管轄,會導致當事人的無法作為平等的一方主體充分參與到訴訟過程中去,其上述所有的正當訴訟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既違背了程序平等的基本要求,也有違程序正義的精神。從程序及時的角度來看,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發(fā)生,不僅導致一個案件久拖不決,還會造成各個審判機關其他待處理案件大量積壓,從而降低刑事訴訟效率,不符合程序及時的要求,背離了程序價值的基本理念。
其次,由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而產(chǎn)生的管轄錯誤可能會導致刑事訴訟實體不公?!皩嶓w公正指的是司法的實體結果公正,它是指司法的結果應當以法定的事實為基礎,正確適用法律的原則和規(guī)范,以解決糾紛,實現(xiàn)司法公平?!雹傩淌聦徟械赜蚬茌牋幾h發(fā)生后若得不到及時解決,不僅會導致隱性羈押產(chǎn)生,侵害當事人的基本人權,且可能產(chǎn)生實體處理結果不公,從而有違實體正義的精神。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及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發(fā)生轉移,意味著訴訟時效的重新計算,也意味著犯罪嫌疑人在訴訟各階段羈押期限的重新計算。即管轄權爭議不解決,被羈押人員就會一直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這就可能導致審判機關利用現(xiàn)行立法上模糊的規(guī)定,以形式上未突破法定羈押上限的合法羈押掩蓋實質上的非法隱性超期羈押, 使得被羈押人員的羈押時間被隱性延長,侵害被羈押人員的身心健康與人身自由權利。另外,由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導致的錯誤管轄,其指定的審判機關往往對案情不甚了解,對相關事實認定證據(jù)掌握較少,取證也存在著較大困難。事實證據(jù)的匱乏與案情把握不夠使得審判人員難以對案情事實進行正確認定,更不論法律規(guī)范的正確適用,乃至作出客觀公正的審判結果。因而,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發(fā)生,同樣可能造成案件實體結果處理不公。
二、導致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原因
1.法律對犯罪地的認定缺乏具體標準
我國《刑事訴訟法》正文中并無對犯罪地的解釋,但根據(jù)2012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對于一般的犯罪,犯罪地僅包括犯罪行為發(fā)生地與犯罪結果發(fā)生地,這個界定標準顯然過于含糊而缺乏實踐的可操作性。譬如,現(xiàn)有某犯罪嫌疑人雖只犯有一罪,但其犯罪預備地、犯罪實行地、犯罪結果發(fā)生地、銷贓地分屬不同轄區(qū),該案件犯罪預備地與銷贓地的人民法院是否具有對該案件的管轄權?從懲罰犯罪,維護正義、以及保護轄區(qū)公共安全等角度來看,犯罪預備地與銷贓地的人民法院理應享有對該案件的管轄權,且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許多上述轄區(qū)的人民法院出于各種考量審理了此類案件。但犯罪預備地、銷贓地是否能納入犯罪行為地或者犯罪結果發(fā)生地的范圍,我國現(xiàn)有立法并未明確,從而導致部分轄區(qū)雖未被嚴格意義上納入犯罪地的涵蓋范圍,但由于對案件有必要管轄因素而在“管”與“不管”之間難以抉擇,從而造成了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發(fā)生。
2.對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轄區(qū)所犯數(shù)罪罪行相當時的刑事審判地域管轄規(guī)定不明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轄區(qū)犯數(shù)罪時,各轄區(qū)審判機關均享有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此時優(yōu)先審判的法院享有對數(shù)罪的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在必要條件下,也可以移送犯罪嫌疑人所犯最重罪行所在轄區(qū)的審判機關。然而,這種管轄權確定的原則存在較為嚴重的漏洞,即它是建立在有審判機關受理案件的條件下的。司法實踐中,數(shù)個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為逃避訴訟風險而互相推諉管轄權的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若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轄區(qū)犯有數(shù)罪,而各轄區(qū)審判機關出于種種考慮均不受理該案件,且由于所犯數(shù)罪罪行相當而無法確定主要犯罪地時,現(xiàn)有立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此種情況下案件的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歸屬問題,使之成為立法的空白。
3.對移送管轄的“必要條件”沒有給予準確解釋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边@條作為對第二十四條的補充,確立了數(shù)個審判機關均享有對案件的管轄權時以“最初受理地為主,主要犯罪地為輔”的原則確定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的最終歸屬。即通常情況下,當數(shù)個法院均享有案件管轄權時,以最先受理地的法院為最終受案法院。但這一原則并非絕對,在“必要的”情況下,原案件須被移送管轄。然而,何為“必要的”情形,刑訴法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移送管轄的隨意性過大,可能造成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與最先受理地的人民法院由于對“必要條件”的認定不同,而對是否移送審的意見相左,從而產(chǎn)生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的爭議。
三、我國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解決機制的立法建議
完善我國的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解決機制,應以我國刑事訴訟法現(xiàn)有關于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的制度模式為基本框架,繼續(xù)堅持以最先受理地原則、犯罪地原則和被告人居住地原則為指導,從立法角度完善我國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的解決機制。
1.明晰犯罪地的具體認定標準
2012年刑事訴訟法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將犯罪地解釋為“犯罪行為發(fā)生地”與“犯罪結果發(fā)生地”,然而現(xiàn)有法律并未給出“犯罪行為地”與“犯罪結果地”的具體認定標準。建議對現(xiàn)刑訴法司法解釋中關于犯罪地的解釋進行進一步的補充,明晰一般性犯罪中犯罪地的具體認定標準,進一步確定犯罪行為地與犯罪結果地的具體范圍,即只要與犯罪行為或者犯罪結果有關的轄區(qū)審判機關均可享有對案件的管轄權。具體地說,犯罪行為發(fā)生地應當包括犯罪行為實施地、以及預備地、開始地、途徑地、結束地等與犯罪行為有關的地點;犯罪結果發(fā)生地應當包括犯罪對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實際取得地、藏匿地、轉移地、使用地以及銷售地。
2.明確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轄區(qū)所犯數(shù)罪罪行相當時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的歸屬
犯罪嫌疑人在不同轄區(qū)犯有數(shù)罪,且罪行相當時,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的歸屬問題,宜根據(jù)是否已有法院受理案件分而論之。若享有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的數(shù)個審判機關中已有法院受理案件,則刑事審判地域管轄權歸屬于最先受理且享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若所有對案件享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均未受理案件,則應建立數(shù)個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之間的協(xié)商機制,根據(jù)利于訴訟程序進行、保證案件公正充分審理以及便利當事人等條件充分權衡,確定最終享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為確保訴訟進程,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整個協(xié)商過程應在立案后14日內完成,以及時確立最終審判機關,確定最終管轄權歸屬后應上報上級機關并告知當事人。若協(xié)商不能,則數(shù)個享有管轄權的審判機關應在立案后14日內共同報請上級機關及時進行指定管轄。
3.細化移送管轄之“必要”條件
細化對管轄權從最先受理地移送到主要犯罪地的“必要”條件,將案件的管轄權從最先受理地移送到主要犯罪地,應具有如下兩點之 “必要”:①便利審判機關實體調查之必要。即接收移送的審判機關,相較于原管轄機關,有更便利的條件以展開相關調查,進行調查取證,及時充分地搜集、固定、保全證據(jù),以利于查清案件事實;②便利訴訟程序進行之必要。這里的便利訴訟程序之進行包括便利當事人與便利審判機關兩個方面: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指案件管轄權移送后,明顯更加便利于當事人接受調查、傳喚以及到庭參加審判;從審判機關的角度來看,指接收移送的審判機關,有更顯著的優(yōu)勢條件,如掌握更豐富的訴訟資源或更充分的事實證據(jù)以保證高效、公正地審判案件和解決糾紛。
4.完善刑事訴訟法關于指定管轄的規(guī)定
首先,對于指定管轄適用的情形方面須進行明確。對具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案件與本行政區(qū)域國家機關有重大利害關系從而可能影響公正司法的情形,及其它因存在某些特殊情況改變管轄更有利于案件辦理的公正與效率的情形,應準予報請上級法院指定管轄。其次,在指定管轄申請的主體方面,當事人、審判機關都有提出申請之權利,申請做出后由人民法院考慮是否有利于司法公正和確保訴訟效率等因素再作決定。最后,從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角度出發(fā),指定管轄決定后仍須賦予當事人管轄權異議權,允許他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出異議。對于有異議的決定,決定機關同樣應當復議,并將復議結論告知異議提出者。
5.賦予當事人管轄異議權
刑事訴訟管轄權異議,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當事人在司法機關違背了刑事訴訟法關于管轄的規(guī)定,管轄了其無權管轄的案件或者認為其他司法機關更適合管轄的情況下,在法定期限內向有審查權的法院提出要求該司法機關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或更適合管轄的司法機關管轄的主張”②。作為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爭議出現(xiàn)后的有力救濟制度,管轄異議權理當被納入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被告人的正當權利。由于當事人與案件有著切身的利害關系,又往往是處于弱勢、被動的一方,故享有刑事審判地域管轄異議權的主體應當為當事人,包括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當事人行使管轄權異議權,應向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以書面申請的方式提出,并附上申請之理由。管轄權異議提出之時間應當在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正式開庭審理之前,在管轄權異議提出期間,法院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應暫時中止。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所提出之申請,應予以受理并進行審查,若認為異議成立,則須同時認定有管轄權之法院并將案件盡快移送;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不服裁定,可以提出上訴。
參考文獻:
[1]陳光中.《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并重之我見——以刑事司法為視角》.《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15卷第2期
[2]龍宗智.《刑事訴訟指定管轄制度之完善》,《法學研究》,2012年第4期
[3]陳建軍.《刑事訴訟的目的、價值及其關系》,《法學研究》,2003年第4期
注釋:
①楊思斌,張鈞.《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辯證統(tǒng)一》.《法學雜志》2004年5月,第25卷
②石曉波.《刑事訴訟管轄權異議制度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徐沁如(1993~),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