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涉法涉訴信訪制度設計的目的在于健全訴訟制度,補充其不足,但無止境、混亂的信訪局面,不僅損害司法權威,而且動搖長期以來的訴訟制度。只有健全涉法涉訴信訪,才能真正達到保障當事人權益的目的,對和諧社會的法制建設起著積極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涉法涉訴信訪;案件;機制
隨著老百姓權利意識的提高,信訪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老百姓主張權利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百姓戲言“小訪小解決,大訪大解決、不訪不解決”,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推脫敷衍、漠視上訪群眾利益的傾向。只有健全涉法涉訴信訪,才能真正達到保障當事人權益的目的,對和諧社會的法制建設起著積極的保障作用。
一、建立案件質(zhì)量保障機制,從源頭上避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發(fā)生
很多接訪情況表明,凡涉法涉訴上訪案件,大多在審判實體、審判程序或執(zhí)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因此要嚴格司法審判程序、公平公正公開司法。首先要努力加強執(zhí)法、司法隊伍的業(yè)務學習, 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和工作水平, 增強執(zhí)法和司法能力, 提高案件辦理質(zhì)量和效率;其次要進一步完善行政執(zhí)法人員、法官、檢察官遴選制度,優(yōu)化行政執(zhí)法、司法隊伍的結(jié)構(gòu),使執(zhí)法人員樹立起“執(zhí)法為民”、“以人為本”的執(zhí)法理念,客觀、公正、高效地處理各種案件;再次,要加強案件流程管理,要層層把關,層層負責,限期辦理;最后,要認真落實執(zhí)法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 嚴格追究執(zhí)法違法、枉法裁判人員的責任,從源頭上避免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發(fā)生
二、提高裁判的公信力,樹立裁判既判力意識
涉法涉訴信訪對于國家的司法權威是一大挑戰(zhàn)。裁判決定不公正,案件得不到及時解決是涉法信訪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司法裁判大部分是正確的,但仍然有一部分錯案、冤案,在實體上、程序上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對審判機關來說,一百起案件錯了一起是百分之一,但對當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他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進行反映。信訪就是一種。還有就是有的老百姓不相信法院判決是正確的、公正的,不相信下級司法機關的判決是正確的。
針對這些問題,首先要提高裁判的公信力,要提高司法機關裁決案件的正確性。另外,在判決書中要注明判決的依據(jù)和理由,讓當事人能夠切實理解和接受判決。其次,要樹立裁判既判力意識。對于現(xiàn)行的一些制度要嚴格限制,不僅從主體上加以限制而且從條件上要予以限制?,F(xiàn)行的再審制度,要進一步明確再審的主體,不能是任何公民,其次是再審的依據(jù)和理由必須是發(fā)現(xiàn)了原審確實有錯誤存在。樹立司法裁決的公信力和既判力意識并不是杜訪、絕訪,而其真正目的是讓公民能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擅用法律。
三、建立健全涉法涉訴信訪流程管理機制
我國信訪的體系狀況及問題在前文中已經(jīng)提及了,要從根本上解決信訪登記混亂、處理緩慢、責任不明的問題就要建立健全涉法涉訴信訪管理機制。在登記方面可以設立全天候的接訪機構(gòu),輪流值班。信訪處理要設置明確的期限,一般申訴問題不超過60日。要做到每次接訪明確到人,誰接訪、誰處理、誰處理、誰負責。實現(xiàn)信訪案件“件件有著落,事實有回音”的目標。有關機關要相互配合,以便利信訪案件的處理為原則,但是相互之間不可推諉敷衍,要以某一機關辦理為主,其他機關配合為輔。對于疑難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下級機關可向上級機關通報,上級機關予以指導督促。另外,對于突出問題、疑難問題、熱點問題要及時摘要、匯總。對接訪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激化、纏訴纏訪、傷亡事件,隨時發(fā)生、隨時通報,對信訪責任進行追究,確保重大信訪信息的上傳下達。
四、吸收律師參與涉法涉訴信訪工作
賀衛(wèi)方教授說,在現(xiàn)在一個利益越來越多極化,觀念價值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里,我們靠什么把這個社會整合成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權利能夠得到保障的社會,很大程度上要靠司法的程序。法院應該尊重律師的地位,尊重律師的職業(yè)特點。當事人信任自己請的律師,不大信認法官,這是正常的,法院如何通過律師這個媒介很好地與當事人溝通,與敗訴方當事人溝通,律師有時會起到很好的說服作用,有助于化解一些不應有的矛盾。
在接待工作中,律師要為信訪群眾解答法律問題,提供法律咨詢;要依法疏導信訪人,對涉法事項通過正常渠道依法解決;對弱勢群體、困難上訪人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幫助信訪人依法解決;與信訪群眾建立幫扶對子,提供長期的免費法律咨詢服務;接受信訪部門的委托,參與重大疑難信訪案件的法律論證,提出法律建議。第一,律師參與信訪工作可以用法律解疑釋惑,引導群眾依法訴訟。第二,以維護穩(wěn)定為己任,全力緩解矛盾。第三,律師參與接訪工作是依法行政治國方略的需要。第四,律師接待來訪群眾,能及時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第五,律師參與接訪的過程是一種法制宣傳的過程。第六,實行“包案制”,緩解信訪部門壓力。律師參與信訪是新形勢下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也是推行依法治國偉大方略的重大舉措,也是全面推進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進程的必然要求。
五、健全社會保障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解決只能使社會上很小的一部分問題得到解決,法官和法院的地位決定了其只能行使其職權解決社會上一小部分問題,化解一小部分矛盾。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民生問題也日益凸顯,涉法涉訴問題表面上是對法院甚至法官不滿,而實質(zhì)上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是民生問題,在當今世界難以立即解決,因此要徹底化解社會矛盾,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實現(xiàn)。只有使社會保障機制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殷實,涉法涉訴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另外,涉法涉訴信訪是一個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糾紛解決和民怨表達機制,但對于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多是從優(yōu)化信訪外部環(huán)境,通過體制創(chuàng)新和制度改革的方式進行解決,法律依據(jù)不足,對此可增加國家立法,必須將其納入法律化的軌道,盡快制訂《信訪法》,使涉法涉訴信訪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李瑋, 劉莉.《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預防及應對機制》[J]. 黨政干部學刊,2008,(10) .
[2]王鵬祥.《正確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2011年01月07日《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3]王永前,黃海燕.《國家信訪局局長:80%上訪有道理》,《半月談》2003年第22期
作者簡介:
趙麗(1977~),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2010級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