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SIRS中血小板與APACHEⅢ、SAPSⅡ的相關性。方法80例SIRS病例中血小板分為:A組:血小板≤60×109/L 和B組:血小板61~150×109/L,觀察血小板與APACHEⅢ、SAPSⅡ評分的關系。結果A 組共36例,其中死亡16例,死亡率44.45%,B組共54例,其中死亡5例,死亡率9.26%;在血小板與APACHEⅢ相關分析顯示:A組г為-0.54,B組г為-0.60。在血小板與SAPSⅡ相關分析顯示:A組г為-0.56,B組г為-0.41。結論隨著PLT的減少,APACHEⅢ和SAPSⅡ評分逐漸增加,死亡率也增加。
關鍵詞:SIRS;血小板;APACHEⅢ;SAPSⅡ
全身性感染亦稱膿毒癥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SIRS)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因此由膿毒癥促發(fā)的全身失控的炎癥反應和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是目前危重癥患者死亡的主要病理因素,如何早期預測并進行有效地調控,阻止SIRS向MODS發(fā)展是降低MODS發(fā)生、改善危重患者預后的關鍵。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0例均為2011年08月~2013年04月我院ICU的住院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齡65~87歲,平均(70.25±6.53)歲,住院天數(shù)≥3d 原發(fā)病包括重癥肺炎30例。重癥急性胰腺炎8例,腦血管意外26例,心肺復蘇后4例和感染性休克12例,所有患者人院時均出現(xiàn)SIRS,SIRS診斷標準根據(jù)美國胸科醫(yī)師學會和危重病醫(yī)學會制定的SIRS和于2001年華盛頓國際膿毒癥定義會議提出的診斷標準[1],所有病例均排除血液、風濕系統(tǒng)疾病、脾切除術后、接受化療及服用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等,血小板低于50×109/L患者進行DIC全套檢查以排除DIC存在。
1.2方法所有入選患者人院后第1d抽取外周血進行血常規(guī)和生化檢查和行APACHEⅢ、SAPSⅡ評分。按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程度分為兩組,A組:≤60×109/L,B組:61~150×109/L。
1.3觀察指標血小板、APACHEⅢ、SAPSⅡ評分和2w死亡率。
1.4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系統(tǒng)處理結果,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應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一般情況A組共36例,其中死亡16例,死亡率44.45%,B組共54例,其中死亡5例,死亡率9.26%,見表1。
2.2 PLT與APACHEⅢ相關分析顯示PLT與APACHEⅢ存在負相關(PLT≤60×109/L中,г為-0.54,B組:61~150×109/L中г為-0.60),PLT與SAPSⅡ存在負相關(PLT≤60×109/L中,г為-0.56,B組:61~150×109/L中г為-0.41),見表2。
3討論
危重病病情評價系統(tǒng)的研究是當今危重癥醫(yī)學研究的新領域。APACHE評分系統(tǒng)是1981年華盛頓大學醫(yī)學中心的Knaus醫(yī)生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對2000例病例的研究后首次提出的。以后又經(jīng)過10多年的臨床驗證和不斷完善,該小組又相繼提出了APACHEⅢ評分。APACHEⅢ評分每部分的評分細則和分值權重都做了較大的改進;在APACHEⅡ評分基礎上增加了五個符合統(tǒng)計學最低限度標準的新變量(尿量、尿素氮、血白蛋白、膽紅素及血糖);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評定,以APACHEⅢ神經(jīng)學評分代替APACHEⅡ評分中的GCS評分;以APACHEⅢ酸堿失衡評分(pH和PaCO2 共同決定)代替APACHEⅡ評分中的pH單獨得分,因此,APACHEⅢ評分的設計較APACHEⅡ評分更為合理。國內有研究表明,APACHEⅢ評分系統(tǒng)可用于急診危重病的病情評估,APACHEⅢ評分越高,病情越重,預后越差,病死率越高[2]。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第三代危重病病情評價系統(tǒng)較第二代對病死率的預測要準確。
SIRS發(fā)病過程中常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礙,微血管內皮系統(tǒng)處于應激狀態(tài),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小板易于聚集,存活時間縮短,使血小板消耗增加,各種炎性因子和內毒素引起骨髓受抑制,導致血小板減少,大量輸液也可能引起血液稀釋而致血小板減少,藥物因素如肝素、萬古霉素的應用也可能對血小板數(shù)量產(chǎn)生影響。血小板減少是由于血小板丟失或破壞增加以及激活的血小板進入外周血黏附血管壁后外周血異常的結果。其具體表現(xiàn)于外周血中出現(xiàn)血液內有形成分的異常,尤其是血小板對細菌毒素十分敏感。在嚴重感染的早期就有所表現(xiàn)。血小板減少是危重病患者最常見的異常指標之一,不同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可能不同,但其常常與SIRS一起出現(xiàn),與病情的發(fā)展和預后有很大關系[3];裘力鋒等[4]研究發(fā)現(xiàn),SIRS患者循環(huán)血中PLT 顯著減少,并且48 例SIRS患者經(jīng)治療后PLT 升高,均恢復到正常水平,提示對SIRS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的分析能更好地協(xié)助臨床對SIRS患者的預后判斷和療效觀察。Nijsten等[5]報道了在急癥患者中發(fā)現(xiàn)有血小板減少的普遍現(xiàn)象。此外,這些作者還研究了血小板計數(shù)變化的時間過程,提示血小板計數(shù)的遲緩升高預示著更差的結果。國外一項納入40 個ICU 1 449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生存者血小板計數(shù)顯著高于病死者,在所有收住ICU 病房的患者最初幾天血小板計數(shù)有明顯下降,1w后存活者血小板開始上升,而病死者中則沒有升高。治療過程中,血小板降低的患者的死亡危險加大。
本文在血小板與APACHEⅢ相關分析顯示A組中г為-0.54,B組中г為-0.60,這比湯睿[6]等研究血小板與APACHEⅢ中的相關系數(shù)-0.34高,在血小板與SAPSⅡ相關分析顯示A組中,г為-0.56,B組中г為-0.41。總的來說血小板與APACHEⅢ、SAPSⅡ存在負相關,隨著PLT的減少,APACHEⅢ和SAPSⅡ評分增加,病死率逐漸增加。
參考文獻:
[1]Levy MM, Fink MP, Marshall JC, et al2001 SCCM/ ES ICM /ACCP/ AT S/ 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 init ions conference[J].Intensive Care Med, 2003, 29: 530-538.
[2]蒙健軍,趙曉琴,曹杰,等.APACHEⅢ評分在急診ICU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3,15(4):236-237.
[3]Vanderschueren S,De Weerdt A,MaIbrain M,et al. Thromcytopenia and prognosis in intensive care[J].Crit Care Med,2000,28(6):1871-1876.
[4]裘力鋒,許國根.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其意義探討[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9,29(3):221-222.
[5]Nijsten Mw,ten Duis HJ,Zijlstra JG,et al.Blunted rise in platelet cou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outcome[J].Crit Care Med,2000,28(12):3843-3846.
[6]湯睿,祝偉,李樹生,等.多發(fā)傷患者凝血功能的改變及臨床意義[J].中國急救醫(yī)學雜志,2007,27(5):395-397.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