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淺近文言文”是課程標準的明確規(guī)定,也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它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自然也是教學的難點。然而,由于年代久遠,尤其是古今語言習慣的不盡相同,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普遍存在厭煩情緒,甚至到了談“古文”而色變的地步。
那么,如何改變這一尷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學呢?《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所以,我們認為要改變文言文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應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為突破口,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學習。只有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才能使學生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
首先,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鼓舞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缺乏興趣,特別是那些在文言文學習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氣,但效果總不夠理想的學生。面對這一現(xiàn)狀,作為教師必須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孔子不是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嗎?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才能打破文言文教學的“沉悶”。
1.故事激趣,激發(fā)學習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學生都喜歡聽老師講故事,那么,介紹作品的背景資料及作者的生平時就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視頻資料或者故事趣聞,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樂于聽,記得牢,甚至還會主動搜集相關資料來證實。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2.精心確立文本閱讀的切入點,化繁為簡,凸顯科學做事的智慧。文言文反映的時代距今久遠,文言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都和今天有遙遠的距離,尤其是與中學生的喜好和知識閱歷有“代溝”。要縮短這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讓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就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十幾歲的學生對“之乎者也”感興趣。這首先需要從題目入手。
比如教學《望岳》時,就是先從題目入手,布置學生預習思考:詩題“為何不用看,而用望”?這個問題對學生充滿吸引力,他們的愛好被激發(fā)起來了,都在饒有興趣地在詩中找尋依據。而在找依據的過程也就積累了字詞,讀懂了詩意,領悟了詩的意境和詩人的胸襟。這樣,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教學也就活起來了。
其次,充分利用學習小組,互動“活”教,強調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文言文教學一向費時費力,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又往往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在課堂上老師一味呆板地講授,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記。老師講得口干,學生也記得手酸,所以實際效果并不好。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早已不適時宜,新課標鮮明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應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優(yōu)化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1.利用媒體技術,美讀美背,激發(fā)美感,熏陶漸染學生。誦讀是我國語文傳統(tǒng)方法之一,古人云:“讀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梢哉f,韻味是從吟誦中得來的,興趣是從吟誦中產生的,語感是從吟誦讀積累的,素養(yǎng)是從吟誦中培養(yǎng)的。所以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成功經驗之一。但是,讀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讀而得法,事半功倍。我們的學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頭苦讀,不求甚解,盡管讀得口干舌燥,但結果仍然是“過目皆忘”。因此,在學習文言文時,背誦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義就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是不可取的。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少作一些空洞無物的“課文分析”,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巧記活背,化繁為簡,才能感悟文言魅力。
比如荀子《勸學》中的一些名句,我們可以這樣巧記活背: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有些學生因一次考試成績很好,便生出驕傲,假如荀子是老師,定會語重心長地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庇械膶W生基礎不扎實,荀子會告訴他:“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庇秩缃淌跉W陽修的《醉翁亭記》的第三小節(jié),設置這樣四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記誦: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樣的畫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為酒食,宴請眾賓?③眾賓歡飲又是怎樣的熱鬧場景?④對此美景樂事,太守醉態(tài)如何?用幾個簡單有趣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記誦課文的積極性,又化繁為簡,學生在不知不覺間便將課文記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2.利用評價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教學中重點突出“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文言教學如果單一講解字詞意義與用法,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教師應努力讓學生參與教學全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誦讀、翻譯、質疑、評析、小結、遷移訓練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演練,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v觀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可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先去讀、先去悟。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列出本組成員在預習中遇到的難題,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在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識,教師隨機給予必要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解決的方法。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既面向全體學生,又讓每一個不同起點,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踴躍思考。我采用了分組競爭進行擂臺問答的形式穿插課堂,組與組之間互相提出字詞、語法等問題,然后對方予以回答,學生之間互相提問解答或老師提問學生搶答。為了刺激參與,我還設置了分值,每向對方提一個問題得1分,回答問題依滿意程度而得分,表現(xiàn)精彩者必會得到熱烈的掌聲。如此你來我問,問的同學竭盡全力“發(fā)難”,特別是基礎差的同學也不甘人后,積極提問題,而基礎好的同學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回答的怕“丟面子”,抓緊時間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學生的參與非常踴躍,他們充分發(fā)表了意見,展示了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