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發(fā)揮其人文性的育人特點,不但要掌握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教師不能站在學生世界的外面觀察,要站到學生世界之中眼看耳聽,搭準他們的脈搏,了解他們的思想、性格、情趣、愛好、知識、才能,長善救失,因勢利導,使他們的潛力,使他們的聰明才智能健康地充分發(fā)展。不促使學生個性獲得發(fā)展,育人就相應地失去光澤。
在實施新課標教學以來的語文教學實際中,出現(xiàn)弱化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傾向:比如,不重視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不重視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中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也不重視落實相應的語文知識。解讀文本時粗枝大葉,而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對文章內(nèi)容的隨意發(fā)揮,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音樂美術欣賞課,乃至主題班會課。其實,即使課文的內(nèi)容是談作者欣賞音樂的感受,教學的重點也應該是引導學生探討作者是如何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以及引導學生恰當?shù)剡\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而不應該重點討論音樂欣賞問題,否則那便是音樂欣賞課而不是語文課。
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也是一百年來語文單獨設科的根本原因。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繼承一百年來語文教育的實踐經(jīng)驗,強調(diào)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課程總目標和各階段目標中分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雖然表述的重點在語文能力方面,但也對相應的語文知識提出明確的要求。包括“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等。在《背影》一文的教學中,筆者根據(jù)新課標“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要求,明確地提出:①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關鍵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②學習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形象特征進行描寫;③領會本文語言樸實而簡潔的特點;④學習作者認真體驗生活,從平凡瑣事中提煉意蘊豐富的寫作素材的方法;⑤通過品味本文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要求。
豐富的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又一特點。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富的人文魅力,它可以更貼近學生的心靈與情感世界,是其他學科無法媲美的。新大綱的出臺,新教材的啟用,倡導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導人的全面素養(yǎng)的提高,既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氣息,又為語文教學構設出了美好的前景。
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表達的是關于社會人生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不像數(shù)理化課程的內(nèi)容都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生活相去較遠,也比政治、歷史等課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因而語文教學更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特有優(yōu)勢,也是語文課程理應承擔的重要任務。而且,語文能力包括語言文字能力又不單純是語言文字能力,閱讀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寫文章則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語文能力的高下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與學生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素質(zhì)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必須重視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一度時間,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驅(qū)使下,語文教學越來越弱化思想內(nèi)容,越來越多地舍棄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內(nèi)涵。語文新《課標》針對時弊痛下針砭,大力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這一點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為學生心靈發(fā)展樹立人格楷模;列舉生活中的榜樣模范,為學生的心靈成長提供“文化大餐”;善于用多種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必要的教學情景,以情生情,以理激情,借景生情,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與正確的價值取向。
注重在語文教育中弘揚人文精神,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真正地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他的人格,調(diào)動其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一個相對獨立而又極其重要的部分,在整個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yǎng)審美情趣這些功能,主要是以課文為憑借,通過閱讀教學來實現(xiàn)的。
如在《背影》一課的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體味文章所表現(xiàn)的父子深情之后,恰當?shù)靥岢鰞蓚€問題:在你的記憶中,父親如何關心過你?假如父親節(jié)來臨,你將怎樣表達你對父親的關心?這兩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熱烈的反響,一個女孩說,她想送給父親一支護手霜,因為父親從事花草園藝工作,十分辛勞,近年來雙手粗糙、干裂,他想讓父親摸在自己臉上的手光滑些。誠摯的話語贏得滿場掌聲。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我”對父親的情感變化,尤其是讀到第三部分中父親關于“大去之期不遠矣”的來信時朱自清的心潮難平、激動不已后,我向?qū)W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生活中你對父母有沒有“太聰明”的時候?果然就有學生大膽反省,我又請大家回去以后都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總之,好的語文教育的一個鮮明的特征,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這個鮮明特征,是分內(nèi)外兩層的。外在,是語言“能力”提高;內(nèi)里,卻是精神經(jīng)驗的豐富、個性生命的成長、生命本體的活躍、文化涵養(yǎng)的加深。所以,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屬性,在提倡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