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現在走進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沉悶的灌輸型的課堂學生不喜歡,老師也是聲嘶力竭而不得一絲樂趣;熱鬧的課堂學生喜歡,一張張小嘴說得天花亂墜,可一到真刀真槍動筆寫作,就筆如千斤,江朗才盡了.
幾年下來,我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學生語文成績很好,也寫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們中大多數不太喜歡語文課,因此上課也是漫不經心的;另外一些學生很認真,語文課上老師說的每句話,板書的每個字,他們都會記錄下來,可是語文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結局?一經調查才發(fā)現,奧妙原來很簡單,前者愛看書,而后者卻把看書當成了任務,努力完成,體味不到其中的任何樂趣.
針對這種現狀,我認為語文教師給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了.首先我們要充當引路人,引領我們的每個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其實,想想我們自己,當你把閱讀變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還用擔心讀書認真不認真的問題么?所以,面對初一的學生,我并不急著分析課本,而是向他們介紹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經典情節(jié)用幽默的語言簡單的講給學生聽,語言不一定很優(yōu)美,但是一定要現代,這里的現代是說將過去的觀念用現在學生感興趣的語言,甚至是網絡語言說出來.這樣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吊起學生的胃口,讓他們自發(fā)的去找名著閱讀,這樣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薦,聲色俱厲的強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用精心設計的獨特新穎的創(chuàng)意導入新課,在不拘一格,詩情畫意的氛圍中引發(fā)學生裝的興趣。課堂教學的開頭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一段充滿哲理或詩意的導語;可以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笑話或小故事;可以用一處特定的情境,還可以幾者相互結合,但是不論選取哪種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內容。例如,在講授吳晗的《談骨氣》時,可以運用特設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國老板制造的罰跪事件中寧愿被開除也決不下跪,多數人贊揚這位青年有骨氣,然而也有一些人說:“只要有錢,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通過以上,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增強了學生裝對骨氣的認識又能鼓起學生學習這一課的勁頭,由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不斷創(chuàng)新知識傳授方法,力求滿足學生求異思維需求,在變更求新中激發(fā)學習興趣,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講課講得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尋肯定是令人痛心的事。因此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不斷改變授課方法,并在變中求新,以新穎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例如:教師在講《岳陽樓記》時,教師應當拋開古文串講的方式,用逐步提問題的方法如本文描繪了岳陽樓的哪些景色?作者通過寫哪些具體事物來寫景的?為什么同樣寫了岳陽樓的景色,給人的感覺不同呢?寫景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等等,學生為了找準找全答案,就會興致勃勃、積極主動地去研讀課文,這樣做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興趣,而且可以鍛煉他們綜合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效果非常明顯。
(三)要讓學生唱主角,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以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為己任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以鼓勵他們爭取下一次的機會,答錯了,應及時引導找出找準正確的答案。鍛煉學生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二,分析課文時,我要求自己在備課時一定要找這篇課文中的\"發(fā)笑點\".因為沒有一個人喜歡板著臉的嚴肅說教,孔子說的好:\"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找到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相關話題后,我盡量讓學生笑著聽課,隨意發(fā)言,只要是跟這個話題相關的,你想說就說.慢慢的,學生有了更高一層的要求,他們有了寫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話寫下來,因為是自發(fā)的寫作,他們也會自覺的錘煉字詞,不厭其煩的改.我想,到了這個程度,我們還擔心學生不愿意學習語文么?
其三,注意語文課的深度.我絕對認同語文學習決不能停留在表面這個觀點.所以,我經常給學生讀美文,引導學生討論其中蘊涵的哲理,提醒他們其中優(yōu)美字詞句的意境,并要他們寫下聽后感.這樣訓練的結果,學生從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為聽的多,視野也開闊了,寫起作文來也是素材多多,觀點新穎,經常會有讓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現呢!
學習興趣是學習過程中的催化劑,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要教給學生閱讀分析問題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身受用無窮?!彼^“授人以漁”就是指教給學生科學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講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例如,運用襯托手法,可以突出人或事物,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楊萬里詩中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一句足見襯托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何其重要。
要想讓學生學會你所教的知識并且把它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讓學生有興趣??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師要讓學生把你所教的看作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盡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里有所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會,記得快而且能夠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