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效課堂中,提出“教學效率”的概念,強調“單位時間內的產出”。特別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過分強調知識點的“背”和“練”,加上中考的重壓,語文教師不得不把文言文肢解成一個個與考點相應的知識點,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多的“成效”,學生只能在枯燥乏味的識記和練習中獲取可憐的分數(shù),以換取中考升學的 “實利”,但它的代價是學生在麻木的聽講訓練中,日益喪失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靶省辈皇菫榱肆炕嬎?,而是為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提供比較正確或理想的導向和方向。所以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誦讀、點撥和關聯(lián)的“笨方法”并不過時,恰到好處的改進運用,能給高效課堂帶來意外之喜。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高效課堂;方法
有人曾戲言:語文課堂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文言文位列學生“三怕”之首,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積怨甚多。新課程改革,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的提出猶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杜朗口經驗以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板塊的10+35模式風糜一時,以“三高、三動、三量、三學”等為特點的山東經驗也廣為傳誦。
于是乎,一些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么“全面展示”學生的自主合作,表現(xiàn)學生“濃郁”的學習文言興趣;要么充分體現(xiàn)“效益”,死記知識點,強化訓練。將中國古代幾千年語文教育傳承下來的一些基本方法視之如蔽履。
高效課堂中,許多教師過分強調“效益”,要求在最少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最多的教學任務量,達成最好的教學效果。過分追求大容量,不愿學生“浪費”一丁點的時間,不愿下一些“笨功夫”。但老師們往往忽略了教學的對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線生產出完全相同的產品?!靶省辈皇菫榱肆炕嬎?,而是為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提供比較正確或理想的導向和方向。只有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yōu)化的結合,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能熟讀、背誦”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初中作為積累感性材料的階段,通過大量的熟讀和背誦,熟悉各種文言文的語言現(xiàn)象,豐富古代漢語知識,積累詞匯和句式知識,培養(yǎng)語感。
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中重視誦讀和積累,雖不敢說字字珠璣,但也不會一無是處。文言文課堂中,如果將大部分的課堂都用于表演展示,將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一股腦拋棄,熱鬧是熱鬧了,快意是快意了,但過猶不及,經過多年實踐的方法,只要加以改進,就能給文言文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
一、誦讀
誦讀法可以說是文言文教學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朱熹曾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當今的名師上課也常注重誦讀。
余映潮老師教授《狼》時,對學生進行了六次的朗讀,而每次的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讀要讀準字音,指出其中“綴、苫、倚、薪、暇、黠”等易錯字。二讀要讀懂詞意,指出不同用法的“止、犬、洞、隧”和古今異義的“去、股、蓋、耳”,以及同是表時間的“少時、頃刻、幾何”等;三讀要讀順句子,重點輔導“兩狼之并驅如故”和“其一犬坐于前”這兩個易錯停頓的句子;四讀要讀懂故事,分段朗讀課文,從情節(jié)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以屠戶的角度,以“狼”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理解課文內容;五讀要求品讀意味,要求同學以“……表現(xiàn)了……”或“……寫出了……”說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六讀要求演讀情境,老師和同學用湖北評書或者讀故事的語調朗讀課文。這節(jié)課幾乎都以“讀”為中心,帶著問題讀,帶著任務讀,帶著思考讀,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思。因此,我們反對的應當是單調呆板的“死讀”,切不能忽略“讀”在文言教學中的作用。
讀,一可以正音,二可以析義,三可以明節(jié)奏,四可以品文章。讀可以正音、析義顯面易見,讀可以明節(jié)奏,其實也不難理解。如在《清明》一詩中,將“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改成“清明雨紛紛”,其他詩句也相關減字,再減字改成“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迸c之相比,原文的音韻節(jié)奏之美不言自明。又如在《醉翁亭記》中,全文用了21個“而”字,“而”斷開了詩一般整齊的句子,恰與四字短語的工整相反,但同樣讓我們感受到語言的音韻節(jié)奏美。把全文中的連詞“而”字去掉,讓學生比較讀。學生自會明白“而”使文字變長,語言的節(jié)奏也變慢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出詩人的那份快樂,那份悠閑。從而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太守的山水之樂,感受那份悠閑之情,感受那回環(huán)詠嘆的意味。進而理解節(jié)奏快慢與文章韻味的關系。
“讀”可以品文章。在教授《岳陽樓記》的第三段時,用“漏字法”將原文故意讀成“若夫雨霏霏,風怒號,浪排空,日星隱,山岳潛┉┉”再讓學生比較原文讀,不僅真切地感受四字短語的音樂性、節(jié)奏感,而且感受到“淫、陰、濁、曜、形”等詞語對遷客騷人情感表達的影響。再如《承天寺夜游》中,將“月色入戶”改成“見月光”,“欣然起行”改成“起行”,將“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明”改成“到承天寺尋張懷明”,將“懷明亦未寢”改成“懷明寢”,讓學生明了“入、欣然、遂、亦未”在文中的作用,學生自然而然通過讀就能體會到作者因月色而喜的心情,也體現(xiàn)出作者與朋友之間的心靈相通。
由此可見,“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正如南京大學著名學者程千帆指出:“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實則巧妙”。特別是在“添字法”、“換字法”、“漏字法”,在對內容進行輕重緩急等節(jié)奏停頓等的改進、創(chuàng)意的基礎之上,“誦讀”這一笨方法確是不可或缺。
二、點撥
入選教材的文言文,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其用語之凝練、結構之精巧都非尋常文章可及。而初中生的基礎注定其不可能自行理解文言文表達的言簡義豐、遣詞造句的考究、思想內容的深刻、論辯藝術的出色、結構的嚴謹?shù)忍攸c,進行深入淺出的點撥解疑就顯得非常必要。
如八年級上的《答謝中書書》,全文寥寥83字,卻把江南山水之美刻畫得淋漓盡致,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如何將作者精心勾畫,苦心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角度手法講解出來,如果時間充許,講評45分鐘也不為過,但又難免落入“滿堂灌”的俗套。因此需要重視引領孩子直接與作者進行對話:“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學生易于理解,但對于寫作的角度,學生就不那么容易去賞析了。教師就必須對“仰觀俯察兩種視角”進行點撥和釋疑。學生觸類旁通,通過合作學習,自會明白“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用色彩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晨昏變化、動靜相宜的景物描寫。使學生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tǒng)一的印象。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復習課上,列出學過含有“之、至、致、往、如、造、詣”的句子,讓學生比較異同。經過討論,學生將這些詞歸為“到”的系列詞,接著點撥學生回憶、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詞,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 ”系列詞——步、趨、行、走、奔;有敬詞系列詞——拜、令、惠、貴、高;謙詞系列詞——寒、鄙、卑、愚等。“洗”系列詞——沐、浴、盥、浣、滌;官吏升降系 列詞——除、拜、擢、拔、遷、貶、謫、黜、左遷;通過比較歸類,學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讓課文這個“例子”真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歸類總結的學習慣。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品讀文句,通過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藝術魅力,力求撥動學生的心弦。
三、關聯(lián)
關聯(lián)是指將學習階段相關聯(lián)的知識進行歸類總結,將相同用法、相同意義、一詞多議、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特殊句式等進行合并歸納,由機械記憶向形象思維記憶的轉變。
如在《夸父逐日》中,余映潮老師放棄統(tǒng)解字義法,提出“走、渴、飲、澤、至、道、棄、化”八字,要求學生用“成語印證”法來理解字義,“走馬觀花、求賢若渴、涸澤而漁、飲水思源、賓至如歸、道聽途說、背信棄義、化干戈為玉帛”等成語不斷從學生的口中冒出,無需教師的講解,生生互動就已豁然開朗,如此拓展知識,可謂匠心獨運!
又如在《唐睢不辱使命》中,學生對“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 中“祲”不易理解,易錯將“示”字部的一點寫成“衣”字部的兩點。當解釋清“示”與祭祀,占卜、禮節(jié),供佛相關,如神、祈、禱、祝、福等;而“衣”字部與衣服相關,如襟、被、褲、衩、衫等。而“祲”指“不祥的征兆”,與占卜等相關,故只能是“示”字部,既析清意義,又起歸類總結作用。
除字詞的關聯(lián)歸納外,單元的整合也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如在教授《孫權勸學》,在分析“呂蒙的變化給我們的啟示”這個問題時,可引導學生把呂蒙與本冊課文《傷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對比分析。方仲永天資過人,由于沒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終淪為一個平庸之人,呂蒙經孫權勸說后才開始讀書學習,而最終成為一個有謀略的人。方仲永和呂蒙的變化都說明了“后天的學習和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比,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呂蒙的變化給我們的啟示”這個問題,而且也鞏固了對《方仲永》的思想內容的復習。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在誦讀、關聯(lián)中進行基礎積累,在“講評”中品味、欣賞文言文中蘊藏的美,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千古流傳的文章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讓民族文化傳承綻放更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映潮 《這樣教語文》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年 .
[2]范劍平 《美育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09年第4期.
[3]魏杰 《文言文閱讀教學的三把金鑰》 《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