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納蘭性德,清代著名詞人,原名成德,后因避太子名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納蘭文學成就涉及詩、文、詞諸多領域,但其文學成就以詞最具特色。納蘭詞自清代以來就很受歡迎,近代以來對其詞作也從題材、內容、詞作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在章法結構上,有直抒胸臆、回蕩轉折、對比和概括四大類;修辭方面,主要有點化、借代、事典和反復四種;選調上,納蘭詞以小令為主,并集中使用幾種常見的詞調,同時還常用同一詞牌表現(xiàn)多類題材的作品。
關鍵詞:納蘭詞;自然;自由;哀傷;藝術
一、崇尚自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納蘭詞有一番精辟的論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崇尚自然是納蘭詞最顯著的藝術特點,也是它獨特的魅力。自然所指的即真性情、真景物、真感情、真境界。納蘭詞往往感情飽滿,不尚雕琢,以白描見長。見到什么,想到什么全都見諸筆端,他是真正做到“詩乃心聲”,“作詩以言情”的詞人。納蘭曾扈從康熙游歷四方,跑遍大江南北。當他扈駕經(jīng)過明十三陵,看到前代帝王的陵墓荒涼冷落,發(fā)出了古今興亡的哀嘆:馬首望青山,零落繁華如此。再向斷煙衰草,認蘚碑題字。休尋折戟話當年,只灑悲秋淚。斜日十三陵下,過新豐獵騎。在納蘭的詞中有許多類似這般感傷興亡的悲吟。這與滿族人心底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有關,這也注定了納蘭的感傷,他幾乎是天生的憂郁者,擁有與生俱來的飄零感。然而,納蘭的感傷并非傷春悲秋,無病呻吟,他是太善于在歷史中沉思,體會悲涼。他的塞上詩蒼涼之中難掩跌宕之氣,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來得自然而然,宛若天成。
二、對自由的向往
在《擬古》的第十四首中有這樣一句:我本落拓人,無為自拘束。倜儻祭天地,樊籠非所欲。這是納蘭的心跡。納蘭生長于華胄,又是康熙身邊的大紅人,少年得志,眾星捧月。但他心中的孤寂卻無法消解,也總是身影孤獨,一副消極避世的樣子。在人群中你越是風光,你就越是被束縛。納蘭的心中,有著超出世俗的更高遠的追求,那就是對自由的渴望。他身在黃金屋,那屋子卻是牢籠,他總在囚籠里掙扎,一遍一遍地做著困獸之斗。后來他逐漸意識到他那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目標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壓抑令他時常悲從中來。于是他寄希望于友情、愛情。 他渴望一生一世的愛人和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對納蘭來講是種感情上的寄托與解脫,是他內在的需要,也是他對追求自由的一種表達。所以我們看到,他的那群摯友都是些地位卑微,身世坎坷的江南才人。這是納蘭對權貴階層的反叛,是他向往自由、自我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現(xiàn)世的榮光與他本身的理想格格不入,背道而馳。這種痛苦使納蘭對自由的熱望愈發(fā)迫切,他想過上“閑云野鶴”般的生活,可終其一生未能遂愿。這也是納蘭詞風感傷的重要原因。
三、哀傷頑艷
納蘭詞中,通篇盡是羈旅炎涼與離愁別恨其中愛情詞占據(jù)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梢娗樵~在納蘭一生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納蘭的情詞哀感頑艷、悲凄感傷。這和他敏感的心性與不幸的愛情生活都不無關系。其中最吸引人的悼亡詞,納蘭完全全寫出了自悼的況味。他的悼亡詞往往誠摯飽滿,感人至深,這種天人永隔的悲痛化在他的詞句中成了難得一見的凄美景致。他對亡妻的拳拳深情纏綿悱惻,讀之令人泣下。在行文中,納蘭偏愛較冷的意象。比如“風”、“月”、“霜”、“孤燈”、“殘燈”一類。其中僅“風”、“霜”這兩種意象在納蘭三百余作品中就出現(xiàn)了307次,足見納蘭的離愁與凄惶。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嚴霜擁絮頻驚起,撲面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庇迷乱庀髞砀袊@歲月的流逝的:“腸斷月明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用“月”抒發(fā)悼亡之情:“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边@樣的冷色調附著在文字上不僅沒讓人感到冰冷反而顯得異常艷麗。所以用詞上的開放、徹底也成了納蘭詞的又一特點。用詞艷麗、空靈也是納蘭受歡迎的一個原因。比如《納蘭詞》中的開篇第一首《夢江南》:“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滿篇皆為意象,所有這些湊成了一幅幽怨的畫面,“恨”字成了詞眼。讀來壓抑、消極,卻有無盡的想象空間,這里有一種特殊的美感,叫人讀罷還在低徊嘆惋。納蘭善于在詞中設色點染,突出畫面感,從質感上就哀艷無比。中國古人講究的叫做哀而不傷,納蘭則完全不予理會這一舊有的習慣,他從不忌憚用什么樣的詞,這也是納蘭真性情的體現(xiàn)。
四、納蘭詞的繪畫性
繪畫性指作品善塑形象,作品具有生動的畫面感?!拔膶W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樣式,但一切生活和感情的表達,卻有賴于形象的表達。因此,善塑形象,就成為文學藝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奔{蘭詞的繪畫性一方面指納蘭有一些題畫詞,如《題西山秋爽圖》、《題岳陽樓圖》等,詞作本身就是一副完美的畫面;另一方面指納蘭詞善于塑造形象,使詞作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感、色彩感和立體感。納蘭詞中的藝術形象,可分為動態(tài)人物形象和靜態(tài)的自然景物形象。因為詞的句子長短不一,又分為上下闋,富于變化,所以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詞作《淀溪沙》:“一半殘陽下小樓,朱簾斜控軟金鉤。倚欄無緒不能愁。有個盈盈騎馬過,薄妝淺黛亦風流。見人羞淫卻回頭。”此詞以一個細微的動作即寫出了閨中女子懷春又羞淫的心情。前面的環(huán)境描寫是為了襯托閨中女子的無聊之情,正是因為無聊見到心儀的男子才會心動,但由于少女的害羞,所以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又有所顧慮?!靶咭鶇s回頭”寫少女的動態(tài),雖然是文字表達,但在我們讀者眼中,與在銀幕上的呈現(xiàn)的情景,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那少女的音容笑貌,害羞的神態(tài),真是活靈活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張秉戍《納蘭性德詞新釋集評》.
[2] 唐圭璋《納蘭容若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