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學作為普及數學常識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學科,對學生的發(fā)展極為重要。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多數采用的是教師講授、灌輸和學生被動接受聽取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較差。為了回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在初中數學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革新教學思維,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以此來實現素質教育和落實新課改理念。本文中,筆者結合一定的教育教學原理,在一線教學中總結了一些初中數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方法,希望能對數學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學生發(fā)展
數學課堂應該改變以往常規(guī)課堂教學模式,多開展探究性性模式授課。探究性授課就是通過學生參與教學,在觀察、參與和分析數學問題解答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自己思考,這樣做就改變了以往學生依靠被動式的學習模式,大大的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益于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轉變教學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開展數學探究性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關鍵是要學生參與其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思維,革新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學要循序漸誘,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其中。所以在新授課的開始,采用問題設疑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習的積極性有著積極的作用。正如古人說的那樣:“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對于數學課來說,很多的學習內容教師要巧妙設置懸念,引起學生思考,吸引學生注意力,撥動他們求知的心弦,從而導入新課。如在初中數學課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本來學生對這些枯燥的數字和公式都比較反感,學習的興趣自然無法提起來,那么教師就可以采取巧妙設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意識的提升。關于二元一次方程組較為典型的問題設計就是雞兔同籠的問題:現有雞兔同籠,共有35頭,9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這樣的設計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究性,學生自然會被牢牢的吸引。
二、思考全面,認真剖析問題
按照新課改的理念,當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應該突出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你能做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探究性的教學貴在探究,所以整個教學過程都需要學生全神貫注的參與其中,并且在老師的帶領下學會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在解答問題的時候,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看到問題之后,先要學會思考,并且盡量做到全方位的深度思考,對問題認真剖析,切記拿到問題之后急于求成,盲目解答。
比如:已知關于x的方程x2-(k+2)x+2k=0,求證無論k取何實數值,方程總有實數根;若等腰△ABC的一邊長a=1,另兩邊長b, c恰好是這個方程的兩個根,求△ABC的周長。看到這樣的問題首先要思考題目中的數值都是恒定量嗎,如果不是又要分別為哪幾種情況呢。當面臨的問題不宜用一種方法處理或同一種形式敘述時,就把問題按照一定的原則或標準分為若干類,然后逐類進行討論,再把這幾類的結論匯總,得出問題的答案,這種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就是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的實質是把問題“分而治之,各個擊破”。其一般規(guī)則及步驟是:確定同一分類標準;恰當地對全體對象進行分類,按照標準對分類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逐類討論,按一定的層次討論,逐級進行;綜合概括小節(jié),歸納得出結論。
三、強化習題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要想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首先必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都需要在課堂上和練習中不斷的提升。初中數學試題考察的內容非常的靈活,解答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問題可以采取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有已知問題推導計算出待求量,有時候也可以倒換順序,問題遷移、巧用整體思維等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逆向思維能力,顧名思義就是采取非常規(guī)的,逆程序化的思維方式,不是從問題和已知條件入手,而是從待求量或者是結果作為切入點進行問題解析。解題實踐證明,對于一些問題,采取逆向思維的方式可能會使得問題趨于簡單化和直觀化,有益于提升解題的效果。
四、創(chuàng)設既定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
對于數學知識來說都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數學而言,很多的數學知識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識,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把知識升華了而已。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在初中數學課堂開展情境教學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有助于他們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讓學生從思想上給予重視,這樣他們的數學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習慣才能得到優(yōu)化。
在信息技術中,由于對計算機的運用,進而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個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它不僅豐富和拓展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而且還可以起到活躍學生思維,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遷移知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比如在學習數學公式:(a+b)(a-b)=a2-b2時,有的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對其理解和應用就顯得不暢通。那么在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誘導學生學會主動探究和積極思考,讓學生自己構建解題模型,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會采用化歸思想,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多項式乘法進行計算。另外,學生還可以借助圖形來詮釋,巧妙的推導出:(a+b)(a-b)=(a2-ab)+(ab-b2)=a2-b2。通過誘導,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靈活的掌握住了知識,學生才會理解深刻,才能夠做到活學活用,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通過這樣的演示和設問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開思維空間的機會,通過多種渠道讓學生的思路開闊,學會用自己所學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同時找出問題的本質,并逐步總結出一定的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已經呼喊了多年,但是在目前的教學狀況下,應試教育依然存在,在初中數學課堂,很多的教師依然是滿堂灌,采用一些機械式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比如背誦、默寫等,雖然很多的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數學定理或者公理,也記住了一定的數學計算公式,但是在分析和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時候卻顯示出能力不足的情況。數學課堂應該重視學生思維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動起來、思考起來,有條件的地方應該多開展探究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知識的有用性,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
參考文獻:
[1]黃馳峰.初中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06).
[2]楊瑩.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維能力 [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
[3]錢貴璽.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