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習過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要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和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與態(tài)度,同時還要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指導學生運用好認知策略、后認知策略、動機策略對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自學能力,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初中數學;參與意識;成功與不足;機會
有效學習策略的內涵包括:認知策略、后認知策略、動機策略等三大類策略。因此數學學習策略不僅包括對解題方法的研究,而且還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和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學習和研究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策略,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相關能力,促進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認為指導學生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策略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參與意識
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就要求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要讓學生樹立自主參與的意識,教師首先應在教學活動中給自己定好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也就是說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而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形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正確的認識,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更多的自己想,自己去做。然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的加強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的發(fā)現問題,主動地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也只有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外現思維過程,暴露出認知策略上的不足,通過再觀察、組織、記憶、推理、想象等認知策略,提高認知能力。只有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為有用的東西,所學到的技能才能真正得以得到鞏固和加強。
[教學實例]:記憶性策略的訓練。
探索記憶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條件是數學八年級上的主要內容。但在教學中發(fā)現,由于本節(jié)內容較多且容易混淆,學生學習記憶時總是顧此失彼,掌握不完整。我經過思索認為,四邊形的學習應該從邊、角、對角線這幾方面來討論,于是指導學生先從邊這一角度入手探索、記憶,再分別從角、對角線來學習記憶,學生很容易就記得判斷的條件。我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其實這是運用了記憶性中的組織策略。并說明該策略在學習中應如何使用。事實說明這一策略運用是得當的,在以后的運用過程中,很少有學生再出現記不清條件的情形。
二、提倡學生主動總結學習中的成功與不足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在的管理往往比外在的管理更有效。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勤跑路”,而且要學會“勤看路”。這里所說的“看路”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運用后認知策略。后認知策略包括認識自己的認知經歷和認知資源,調節(jié)自己的認知經歷。學習中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只要勤于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發(fā)現其中的不足并加以調節(jié),成績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成績往往要通過作業(yè)情況來判斷,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作業(yè)這一重要資源,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去正確分析:從中肯定成績、發(fā)現不足、制定對策、改進學法。
[教學實例]:利用作業(yè)分析法,調適認知策略的訓練。
在教學中發(fā)現這樣一個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頭腦靈活、思維敏捷、課堂反應積極。但是其家庭作業(yè)卻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成績進步不明顯。在觀察中我發(fā)現他做題時,總是先難后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效果極差。于是指導他調整做作業(yè)的順序,先易后難。不久成績直線上升。在以后的學習中他也能不時的調適自己的學習策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作業(yè)分析的方法。各科的學習往往是通過做作業(yè),以達成對知識的鞏固、深化理解和學會應用,從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發(fā)展智力和能力。作業(yè)應在復習的基礎上獨立完成的,作業(yè)一方面能檢查出對所學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你的能力水平,還便于發(fā)現你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糾正。做作業(yè)必須要規(guī)范,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驟進行。(1)要舍得化時間審清題意,弄清哪些是已知條件,哪些是要你去求證的結論,題中涉及到哪些運算,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能否用直觀地表示,能否用字母去代替一個未知的數(或量)等等。(2)要對上述內容進行詳盡的分析,找出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回憶與之有關的知識、方法探索合理、充分地利用組織已知條件與相關知識,求得未知的內容。(3)根據探究得到的解題方案按要求規(guī)范書寫,把解的過程敘述出來,并力求簡單、明白、完整,步步有據。(4)最后要對解題過程進行回顧體會,檢查過程的合理性有無問題,思考解題方法可否改進,結論可否推廣等。并小結一下解題的經驗,進而發(fā)展與完善解題的思想方法,總結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
三、提供給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期望成功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能經常獲得成功,就會相信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榮譽感,因而有強烈的自我動機,愿意面對挑戰(zhàn)。面對可能的成功,學生會激發(fā)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面對可能的成功,還可能激發(fā)學生用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教學實例]:利用問題階梯法,進行動機策略的訓練。
遇到較難的數學問題,很多學生會產生畏懼感,最終選擇放棄。而不論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往往是一些知識的重組,教師如果能指導學生把一個具體的問題,在宏觀上把握整體認識,然后把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題,化整為零,各個擊破。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成功,必然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指導學生形成有效的數學學習策略時,應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指導,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不斷充實,不斷地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