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xiàn),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本文對如何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積累;體會;領悟;啟發(fā);聯(lián)想;解決問題
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生理解、積累書面語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聽、說、讀、寫四項訓練中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作為教師應將學生的個性特征發(fā)展與閱讀教學內容相結合,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探究、總結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讓閱讀教學產生一個質的變化。那么,在具體實踐中,如何才能搞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在閱讀時,培養(yǎng)他們對課程本身的興趣,讓學生有始有終地入情入境
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讓學生主動參與讀書活動的前提,是內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讀中積累、體會、領悟,讀中受到啟發(fā)、產生聯(lián)想、解決問題,吸取力量。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本身的興趣呢?
在學習一篇課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盡量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建立聯(lián)系,來激發(fā)學生的讀書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讀書。將一些有關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課文轉變成一些生動的、負有戲劇性的影視形象儲備在孩子的腦中。
在學習過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語言、動作等,在腦中再現(xiàn)文中的形象。如在學《清明上河圖》、《翠鳥》、《曼谷小象》等,就運用了這種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對文章內容印象深刻,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表象,語言和情感,將語言與情感、表象建立了聯(lián)系。
在理解文中重點詞語時,指導學生想象詞語所表達的意境:如“急匆匆”、“躡手躡腳”可指導學生表演。 “五彩灑金”、“翠色欲流”等,可讓學生想象它們的形象。盡量讓靜止的文字轉換成生動的形象,讓文章內容“活”起來。
二、在讀書的過程中注重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重難點及要求,指導按照課本提示的方法進學習
在學習一組課文前,先引導學生從“導讀”、“預習”、“閱讀提示”、“閱讀向導”“課后思考練習”中把握住每一組課文及每一篇課文訓練重難點 及要求,尋找學習的思路方法。在學習每一組課文時,在第一講讀課文時,指導學生圍繞該組課文的訓練目標,要求及重難點按照提示的方法進行有效讀書。學完 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積累學習方法,在學習第二篇講讀課文就可稍加指導就能完成。閱讀課文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運用方法進行自讀,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2.分層要求,分層指導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發(fā)現(xiàn)學生哪一環(huán)節(jié)有困難,就對哪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讓學生進行踏實的訓練。不僅讓好的學 生吃得飽,又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彌補了以前欠缺的東西。對優(yōu)先達標的學生,可以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訓練,或讓他們閱讀課一些課外讀物,給他們加餐。
3.引導學生把握不同類型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
不同類型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古詩,就要先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的處境和心境等,再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悟情。在理解時,提醒學生要結合注釋,有時還要運用工具書。
學習寫事的文章,要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感知它是寫事的文章,再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理清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然后再讓學生抓住主要段落去體會,去感悟,去品味,去聯(lián)想。
寫人的文章,要先讓學生讀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再讓學生去感受人物的特點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長文章,就先要讓學生抓住筋脈,再抓住重點段落讓學生品讀,領會。散文,像《匆匆》這樣的課文,就必須讓學生從整體上去感悟,去朗讀……
三、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歸納、交流、積累、運用讀書方法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有一套好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總結、交流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在歸納過程中加深運用的印象,以便遷移到新課文的學 習或課外閱讀中去,而且還可以使一些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學會探索,精選最佳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以下幾種常 用的學習方法:
1.整體讀書法。在讀一篇文章時,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整體理清課文結構,從整體體會思想感情,從整體領悟文中道理,從整體上品析妙詞佳句的方法稱之為整體讀書法。
2.分散讀書法:就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分層目標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針對性地讀書,解決問題。
3.質疑問難法:是一種探求真知,向未知領域深入掘進的讀書方法,它是從學生心中的疑問,調動其思維進行探究的讀書方法。這種方法便于使教學與重難點、學生實際更貼近,減少教學時間的耗費。
4.情景再現(xiàn)法:就是將作者所寫的人、事、物、景在腦中變成真實的場景與活動畫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感受,然后再根據(jù)頭腦中的情境進行復述或背誦的方法。它可以促進表象與文字的相互轉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四、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
1.建立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
這樣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尊重和信任。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領悟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道理。對后進學生的不足,不嘲笑 、不譏諷、不高高在上。這是讓每一個學生有言敢發(fā),敢說真話,從而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
2.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不以“有學生在作業(yè)、交流、匯報中,有錯誤”而生氣、指責、批評等。在心理上要對好、中、差學生一視同仁;在語言中要對學生多鼓勵、表揚;在課堂上和批改作業(yè)中,要看學生的閃光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讀書形式,教師以信任和鼓勵的態(tài)度來肯定學生,支持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滿懷信心地相信他們,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把抓好讀書、抓好理解詞和句、想方設法激發(fā)小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努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方面互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并注意給予積極性的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將點點滴滴積累于平時,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形成,有效促進語文教學的同時也讓小學生在平時閱讀中享受到無窮無盡的樂趣。